2018秋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达标检测卷

1.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
①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②小园几许,_______________。(秦观《行香子》)
③_______________,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④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⑤行人莫问当年事,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⑥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⑦欲说还休,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③《醉翁亭记》中描写朝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2)默写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江边。
2.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shāo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zhuì,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莫,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眉shāo(______) 点zhuì(______) 掠过(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它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生气”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
(4)文段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名著阅读。
(1)、下面是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_______)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孙悟空——大闹天宫
C,诸葛亮——三顾茅庐 D,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2)、《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_________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央视播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引起热议。某校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立刻想到: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瑞士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德国工人、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日本手艺人……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来说,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
材料二
李克强总理曾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材料三
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大国工匠》讲述的8个工匠,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才缔造了工匠的神话:錾刻师孟剑锋为北京APEC会议创作国礼“和美”纯银丝巾,焊工高凤林为火箭焊“心脏”,钳工顾秋亮为“蛟龙号”装配载人深潜器……
(1)以上是学生搜集到的三则相关材料,请从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
(2)某校邀请大国工匠孟剑锋来校做演讲,书法社结合孟剑锋的事迹拟写了一副“宝剑锋从磨砺出,和美精自细琢来”的对联。请结合材料三分析这副对联的妙处。
(3)听了孟剑锋的演讲后,李文同学产生了学一门技艺的想法,但他的父母极力反对。假如你支持李文,你会如何劝说他的父母?请写出你要说的话。
(4)下面是李央同学搜集到的“梅花香自苦寒来”主题黑板报素材。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意思是挨过寒冷冬季的梅花更加幽香。比喻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需要不断地努力、修炼并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
芳香是从苦涩中孕育出的,就像珍珠是蚌的痛苦的结晶,彩虹是暴风雨的产物一样。[A]只要饱经风霜才能孕育出真正的芳香,平庸的人只知一味赞叹,丝毫没有觉察这芳香之下、硕果之中所包含的苦涩和艰辛。这香气并非发自花朵或所谓成就,而是来自现实中的一次次的打击和磨砺。[B]第九交响曲中沉溢出的幽芳是失聪后的贝多芬对音乐和理想;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去完成一个不变的心愿;[C]________。也只有这种坚韧的人才能在经历风雨之后,体味到这种沁人心脾的芬芳。
①[A]处画线句子中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B]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结合上面贝多芬和越王勾践的例子,在[C]处补写一个人物事例来论证“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观点。
5.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雾霾锁城是何因?
①提起雾霾,人们对2013年年初我国大范围的雾霾,特别是北京等大城市弥漫着的铺天盖地的雾霾记忆犹新。当时的北京雾霾被调侃为“十面霾伏”。2015年岁末,一条调侃北京霾的“舌尖体”段子在网上广为流传:相比别的地方的霾,我更喜欢北京霾的醇厚。它是如此真实如此具体,泥土的甜腥与采暖排放的烈辣充分混合,再加上尾气的催化和低气压的衬托,使霾口感适口,吸入后挂肺持久绵长,让品味者肺腑欲焚,欲罢不能……雾是别处厚,霾是北京醇。
②可是没想到,两年后,素有“白山黑水”之称的东北三省竟然后来居上。根据中国环境监测中心站的资料,2015年11月6日上午开始,东北地区中部开始出现重度污染。11月8日达到污染的峰值时段,辽宁地区北部、中部、南部,吉林地区西部、中部,黑龙江地区南部、中部均为重度到严重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2.5。各地区空气污染指数最大值均达到500爆表值。
③那么雾霾围城的原因是什么呢?天气分析表明,北方城市冬季凡是大范围、长时间、高浓度的雾霾,总是由气候背景、天气条件、城市环境、社会管理等多种因素叠加所致。从气候背景来看,需要空气湿度长期在高位徘徊并趋于饱和,以便为雾霾的产生提供充足的水汽资源。从天气条件来看,需要近地面空气静止少动,无风,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流动与扩散,而有助于水汽、悬浮颗粒物的逐渐累积。从城市环境来看,由于城市高楼林立,楼宇间距过窄,阻碍了空气流动;机动车数量猛增,烧烤等活动造成不容忽视的低空污染。此外,环境保护步伐没能跟上等,这些都成为引发雾霾的强劲推手。从社会管理来看,煤烟型城市每年工业和采暖期用煤量惊人,采取集中供热模式,同一时间开启。后两个因素为雾霾大规模发生与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凝结核。因此,清晨生成的辐射雾与徘徊不去的烟霾相互叠加,正是“不霾则已、一霾惊人”的原因所在。
④当然,每次雾霾形成的原因并非完全相同。气象专家对东三省11月上中的这次空气污染过程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总结,认为此次污染过程主要由四方面原因引起:一是此次天气过程中冷空气势力较弱,没能吹散雾霾天气。对于辽宁而言,冷空气非但未能带走雾霾,当地反而被上游地区黑龙江、吉林输送的污染空气“殃及”,加重了污染程度。二是此次伴随着雾霾的雨雪过程,使地面相对湿度加大,反而有利于大雾天气的形成。三是大气垂直层结的结构稳定,有逆温形成,极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四是冬季的集中采暖及秸秆焚烧,导致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
⑤那么,雨雪天气为什么反而会使雾霾加重?以沈阳为例,专家对此解释说:一般情况下,沈阳在这个季节导致雨雪天气的系统主要来自北方。这些来自北方的天气系统有3个特点:一是水平风增速,二是垂直风对吹,三是气压相对高一些。所以,当沈阳出现由北来的天气系统导致的降水时,雾霾天气比较容易消散。而11月8日的雨雪天气是由南来系统影响的,南来系统一般导致稳定性的降水;无论水平风速,还是垂直风速都比较小,气压也相对低一些;而且由于雨雪天气的到来,使本来就不大的风速受到了抑制,变得更小了。这样一来,雾霾要比睛朗天气时更不容易消散;再加上供暖季节的到来,以及农民燃烧秸秆产生的废弃物的堆积,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增大。以上种种原因综合起来,雾霾天气就愈发明显了。
【1】第①段中提到了调侃北京霾的“舌尖体”段子,其作用是什么?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4】结合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1)当时的北京雾霾被调侃为“十面霾伏”。
(2)一般情况下,沈阳在这个季节导致雨雪天气的系统主要来自北方。
【5】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谈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防治雾霾。
6.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曼)
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场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⑤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⑥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⑧有一次,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⑨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摘自《长春日报》)
【1】文中“爷爷”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答出四点即可)
【2】结合全文,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从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句中加点词“镌刻”在文中的含义。)
(2)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为什么说爷爷给孙女的故乡是“广袤而丰盈”的?)
【3】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
【4】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
【5】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请谈谈你的理解。
7.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②常稔之田③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初公之未显贵也,尝有志于是④矣,而力未逮⑤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⑥,后世子孙修其业⑦,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⑧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⑨,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节选自钱公辅《义田记》)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卒谥文正。②负郭:靠近城郭。③常稔(rěn)之田:常熟之田、良田。④是:指“养济群族之人”。⑤逮:及。⑥殁(mò):死。⑦修其业:指主持义田之事。修,遵循。⑧充:本意是实,满,充足。这里引申为“高”的意思。⑨敛:为死者易衣为小敛,死者入棺为大敛。敛,与“殓”同。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仁人:______________
(2)不以物喜 以:______________
(3)咸施之 咸:______________
(4)而终其志 志:______________
(5)独高其义 高: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3】甲、乙两文都体现了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_________________(用甲文语句回答)。乙文作者高度赞扬范仲淹并表明本文写作缘由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8.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回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接到回信,命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也命家人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世代友好。
请以“宽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如果需要用“××”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