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三第一次校模拟考试语文考题同步训练(天津市东丽区耀华中学)

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十多年前,在贵州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曾经跟着两个年长的朋友匆匆到过一趟昆明,事后却没有对这个毗邻省份留下任何印象。到了现在,我对这个“彩云之南”的历史知识,依然匮乏得很。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①(不免/难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叠、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支离破碎。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精神世界,除了好奇和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图” 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他做过深入②(考察/考查)和仔细描述。
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纷至沓来,对中国学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什么?以为他们的关注③(重心/中心)与传统中国学者大相径庭。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别出心裁的解释,也对“边缘”的蒙满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虽然对“主流”的儒家一如既往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这种对于“边缘”“支脉”和“下层”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领域中。
【1】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风云变幻 匮乏 毗(bǐ)邻
B. 记载(zǎi) 纷至沓来 更叠
C. 边陲 东渐(jiān) 大相径庭
D. 一如继往 盎(àng)然 边缘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免 考察 重心
B. 难免 考察 中心
C. 难免 考察 重心
D. 不免 考查 中心
2.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B. 他在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出版了六本书籍和不计其数的文章,并在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上都有自己的专栏。
C. 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D. 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低,钙锌铁营养素不足,营养状况不容令人乐观。
3. 详细信息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相关文学常识和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A. 《古诗十九首》——文人五言诗——《文选》——南朝梁 萧统
B. 项羽——《史记·本纪》——-纪传体——司马迁
C. 桑迪亚哥——“好运”老人——《老人与海》——海明威
D. 翠翠——《边城》——小说——沈从文
4.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do re mi fa so la 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中国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20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工尺谱。清乾隆六年,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录4466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祛除出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20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呀的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也能反映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乐谱实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他是保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工尺谱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是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B. 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和源于数字的符号构成。
C. 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记录古代歌曲的文献。
D. 《中国工尺谱集成》一书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 文章第二段通过比较中西方乐谱,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来源的异同。
C. 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
D. 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间乐师辗转续抄、代代相传的工尺谱,能为音乐学家了解民间器乐提供重要的历史信息。
B. 20世纪西方乐谱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工尺谱被驱逐出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可见某些传统文化曾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C. 如今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因此,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D. 如果没有工,尺谱,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也就不易传播了。
5.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恶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
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今有宝剑良马于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易难乎!
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荆廷人尝有神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①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②于其师。明日往朝其师,望而谓之曰:“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梦受之。”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矣。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③后世已。
(注)①括:箭的末端。②秋驾:古代一种御马的技术。③观:显示,扬名。④博志:当是“抟志”传写之讹。“抟”通“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恶以必除 恶:憎恶
B. 昼日讽诵习业 讽:讽刺
C. 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 章:显扬
D. 吾非爱道也 爱:吝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 与羸而不助五国也
B. 今有宝剑良马于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宁越,中牟之鄙人也 之二虫又何知
D. 请以十五岁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墨翟、宁越,都是没有地位的读书人,通过日夜学习,最后分别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墨家和谋士的代表人物。
B. “射”“御”均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习掌握的基本才能,和书、礼、诗、乐统称为“六艺”。
C. 战国时期,武器的种类已经很丰富了,除了宝剑以外,还有弓箭、战车、钩长矛等等。这些兵器虽然也有铁制作的,但主要材质是青铜。
D. “布衣”,麻葛制成的粗布衣服。因古代平民穿马葛之类的织物,不能衣锦绣,所以“布衣”一词借指平民百姓。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B. 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C. 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D. 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去其害之者”,即排除各种干扰,才能使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B. 本文关于“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的看法,反映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很可贵的。
C. 本文选取了孔丘、墨翟、宁越、养由基、尹儒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D. 《荀子解蔽》说:“物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与荀子的这一思想是相似的。
6. 详细信息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
(2)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
(3)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后世已。
7.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水调歌头·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③,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 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都。③陵阙:皇帝的陵墓。
【1】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时空纵览,为全词奠基昂扬豪迈的基调。
B. 以问答的形式点题,唤起对古台旧事的追忆。
C. “兴废”二字承上启下,意蕴丰富而悠远绵长。
D. 词的下阙情与景交融,慷慨生悲,淡有余韵。
【2】结合全词,分析“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两句的作用。
【3】全词围绕一个“愁”字展开的,请具体分析其中的内涵。
8.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诗词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都包含着诗人的情感与抱负,理想与追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①______”两句,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荀子在《劝学》一文中以“②______,③______;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之句劝诫求学者须坚持不懈,方有所成;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④_______,⑤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表达自己对今昔生活的思考;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在《定风波》开篇中用平静的口气道:“⑥_______,何妨吟啸且徐行”,营造出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让我们一同诵读经典语句,学习语言艺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9.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唯一长安
朱鸿
我以为一个中国人,凡是受过基本的教育,都当知道长安,即使一个西方人,凡是有一点东方意识的,也当知道长安。长安是一种愿望,也是一种存在,是一段历史,也是一个现实。
早在秦就有长安了吧!史上说:“长安,本秦杜县之长安乡。”方志也说:“长安,秦乡名。”元人骆天骧认为,长安就在丰镐之间。
设长安县,建都长安,都是刘邦的决定。刘邦尽管厌恶儒生,但他却能广取异见,显然颇有虚怀。以关中为国都,便是士兵娄敬的建议。对此刘邦存疑,张良便比较了解洛阳与关中的利弊,支持立国关中。萧何主持国度的营造,作长乐宫,又作未央宫,并择日迎接汉高祖从栎阳至长安。长安一旦为汉之国都,便为天下所知。
沿袭刘邦的选择,之后还有12个王朝以长安为国都,这都增加了长安的分量。不过中国人所感到的长安的魅力,并为这种魅力所吸引、所骄傲的,只有唐长安。卢照邻惊叹:“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王维有其亲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毓。”韩愈的印象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长安之美,固然体现在其城的宏伟与壮丽,不过也并不仅仅在于里坊连天,宫室拔地,甚至也并不仅仅由于它诗存万千。唐长安之美,完全是因为它大气,能够宽容,给人以自由。信上帝的景教可以来,信释迦牟尼的佛教可以立,信黄帝与李耳的道教可以行。骚客好发牢骚,遂有杜甫酒肉之臭,死骨之冻;有白居易作长恨之歌;而李白大笑西行,尽管仕途艰难,让他失望,不过得赐金离开京师之后,他还是很想念长安的。
李白吟诵:
长相思,在长安。
然而长安在哪里?我寻找过秦长安,渭河沿岸,村荒路短,西风残照,只有几个坟茔沉默。我寻找过汉长安,虽然大风起兮,云还在荡,不过垣塌墙颓,蟋蟀凄凉,羊在半坡嚼草,不禁怅然。我寻找过唐长安,遗憾所见总是佛之庙,黄帝陵,一尊铁钟,两座塔,幸而藏有半身女佣,苦闷之日,聊成我梦。长安究竟在哪里呢?
宇宙有数,遂使星璇斗转,沧海桑田,而且不为人的意志所快慢。有一年,鹿离长安,于是国都就从秦岭与渭河之间的关中迁徙了。凤趣成空,白云悠悠,显得一片空洞。天门不开,魏阙无存,是非常寂寞的。权力转移,长安不做国都,国都不在长安,他的地位便下降了。有不肖子孙,竟不惜在过去的国都界面层层作屋,累累做舍,以成自己的功德与荣华。一人带头,十人效仿。几百年一千年下来,以致大盖楼厦,以求仕途与财源,于是处处流行的装玻璃并贴瓷片的建筑就密密麻麻,滚滚而来。原貌大失,古风遂减,古韵遂损。
山高河长,长安仍在。省比市大,市比区大,今之长安已经演化为区,属于一级行政辖域。其东连蓝田县,西接户县,南列秦岭数十峰,北抵曲江池上游一带,面积不足1600平方公里。所谓存在的长安和现实的长安,就是这样一个长安吧!它标在地图上是谁都可以看到的。虽然小于市,更小于省,不过世间毕竟还有个地方名之以长安,多少也是安慰!
我观长安,其文化遗产无不具中国的意义。秦岭盘踞于长安,是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从秦岭流出的沣河、滈河、蛟河、橘河,潺潺流水,随物赋形,以种种角度汇入渭水。楼台馆榭,花芳草绿,引一代骚客为之折腰,并留下豪华文章。沣河沿岸,有周文王丰邑,周武王镐京,砖瓦车轩,足以见证周的文明。神禾原耸立于滈河与橘河之间,秦有黄戚葬焉,唐有僧钟荡焉。少陵原为浐河与橘河所环,地势高凸,掘土黄壤,承终南山而挽曲江池,为九州独绝。少陵原夏日金黄小麦万亩,秋日碧绿谷物满目,农耕传统久有几千年。李白登临少陵原,北望汉家大冢与寝阙,兴之所至,赋诗曰:“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长安的文化遗产繁则繁矣,盛则盛矣,不过此长安毕竟处于唐长安的边缘,也只是历史的长安的一个部分。历史的长安,显然有更多的文化遗产。如果他们仍可以展露,那么其气象一定森然而震撼,会吸引天下人乘兴而来,怀念过去,可惜他们渐渐淫灭了。这种结局总让我产生一种隐痛似的折磨。
站在此长安的任何一个点上,或是站在彼长安的任何一个面上,我都难免有所思。我不知道历史的长安是现实之长安的原型,还是现实的长安属于历史之长安的一种纪念。我经常把现实的长安与历史的长安融为一体,把今之长安与昔之长安重叠起来,甚至把小长安当做大长安,把真长安目为虚长安。我望着秦长安,呼着汉长安,牵着唐长安,想象秋风吹渭水,万户捣衣声。长安的意象,我挥之不去,触之即飞!
如果我强调长安是中国唯一的,想必遭人讥笑:中国何处不是唯一的!是的,可只有长安使人有浓郁的故园之念,醇厚的故国之情,并生千千之结,给人种抚慰灵魂的淡淡而悠远的哀伤。这是中国文化培养出来的,我有什么办法呢!长安无生土,长安无野草。长安是中国唯一的。
我要请求,而且呐喊:不要随便动土长安!因为长安是一个母系民族留下了陶罐的圣地,是存有周人青铜器的圣地,是老子遗其真言的圣地,是孔子只能梦见而没有脚踏的圣地,是埋着统一了中国的秦始皇的棺淳的圣地,是为中国开拓了疆域的汉武帝拜天的圣地,是有唐一代为中国创造了辉煌文化的英雄活动过和诗人歌颂过的圣地,是日本军队在1937年至1945年之间千方百计企图进入二怎呢也不能进入的圣地,是神一直关注着的有云飞扬的天作之府。
长相思,在长安!
(选自《长安是中国的心》,有删节)
【1】如何理解“长安无生土,长安无野草”的含义。
【2】结合全文,概括作者“长相思,在长安”的原因。
【3】赏析文章划线段落。
【4】作者强调“长安是中国唯一的”。像这样独一无二的历史遗存,一旦堙没难以重建。但时代在发展,历史终将成为历史。结合文本和自己的思考,谈一下如何对待我们的文化遗产。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中的“长安”,内涵是多重的,即指历史上的秦汉唐都,又指现在处在唐长安边的长安区。
B. 作者久觅长安不得,这迫切的相思让他在想象中重建了长安之美,仿佛看到了御宿川、樊川、神禾原、少陵原。
C. 作者引用史书方志,也引用唐代诗文,一方面让文章内容扎实可信,呈现出严谨的特点,一方面又带有强烈的抒情性。
D. “长安”这个地点虽然还标在地图上,但那盛唐的长安早已不在。这地图上的一点带给作者的反而是一种隐痛和折磨。
E. 全文感情丰沛,特别是结尾部分的排比句和收束的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长安的一片深情。
10. 详细信息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10个字。
孔子学院正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目光,中国电影、音乐、舞蹈、杂技正纷纷登上国际舞台。①______,体现的是国家软实力,展现的是民族当今的文明风貌。其实,还有一种走出去,展现的也是中国文化,表现的也是中国传统和当代文明,这种走出去表达的文化效果和文明影响,有时比建筑、古董、演出、书籍更直接更强烈更具说服力,②_____。世界各地,中国游客如织,其人数和消费能力都让人惊叹,③______?中国游客对自然、对环境、对别人的尊重,却远未达到一个文明古国、一个发展起来的大国应有的水平。
11. 详细信息
下面是孔子师生对“孝”的问答,请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①。”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③。”
(注)①违,违逆②养,供养,养活。③色难,(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
(1)以上材料通过孔子与三位学生的对话,反映出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
(2)从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中任选一个为中心内容编写一则故事。要求: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突出环境及心理描写;字数120字以内。
12. 详细信息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又称“心猿”,这个词语取自“心猿意马”这一成语,指难以控制的心神。而孙悟空由一个小石猴最终成了斗战胜佛,皆因它对自我的约束,即“自律”。关于孙悟空的“自律”,有人认为是紧箍咒的作用,有人认为是孙悟空一路之上有了向善之心和向佛之心……总之,“自律”促进了孙悟空的成长。
我们也是如此。自律,表面上是对自我的约束,实则能够促进自我的成长。请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深入思考,围绕“在自律中成长”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