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西省中考冲刺阶段模拟试卷历史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这一探源工程的重要实证之一。该遗址距今约4200年,城址面积达到280万平方米,考古发掘表明城内社会分化严重,还发现了冶金术的应用,观象台、“尧”这样的文字等。很多考古学家认为陶寺遗址可能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尧之都城平阳,这一文明虽然还未形成王朝,但应该进入到了古国文明阶段。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我国境内发掘的最早的文明遗址
B.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就是古文献记载中的尧之都城平阳
C.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发掘证明它已进入到奴隶制王朝
D.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华夏同风”。材料所述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都改变了社会生产关系 B.都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都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 D.都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比下面两幅疆域图,对图中A、B两个机构的设置产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图中A机构的设置,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B.图中B机构的设置,说明宣政院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C.A、B机构的设置,是今新疆和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证明
D.A、B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不同的社会制度管辖边疆地区的方式不同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书》记载的唐朝830名进士的分布来源如下图所示(注:士族指世家大族或豪门望族;寒门即庶族,指一般的中小地主;小姓指二者之间的阶层),由此图示可知( )

A. 唐朝依然延续了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
B. 唐朝时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进士考试
C. 士族、小姓与寒门子弟中进士人数一样多
D. 唐朝科举考试进士分布来源很不平衡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亲自前往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其中对元世祖忽必烈的祝文是:“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囊之繁,功被人民者矣。”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价是因为元世祖
①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②推行行省制度,治国有方
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④废丞相权分六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下面年代尺中,对发生在北京的重大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A.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②地主阶级洋务派创办京师大学堂,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C.③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D.④青年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日后成为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说明了
A.《申报》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报纸
B.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工具刊登的内容广泛
C.《申报》是最受当时人们喜欢的报纸
D.报纸是反映社会习俗和时政的唯一途径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广东省宝安县(为深圳市的前身),一个农民劳动一天的收入平均是0.7元,而香港则有70元港币左右。一边早就用上了电视,冰箱,另一边只能吃红薯、咸鱼……悬殊的差距,引起了群众大规模的逃港。面对这种现象,中共中央采取的举措是
A.实行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
B.推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C.进行对内改革,建立市场经济
D.加强海上警戒,防止逃港现象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术发展……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超前布局,超前谋划,加紧在一些重要领域形成独特优势。”“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表明我国军队,国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
A.不断扩大军队规模,增加军队数量
B.加紧研制高科技武器,巩固国防力量
C.加快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培养现代化人才
D.加强军队改革和国防建设,走科技强军之路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是小明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梳理的学习笔记。根据所学,如果为此确定一个话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中世纪“最美好的花朵” D.“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一书开篇提到: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被视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人权文献……。因为它们都(  )
A.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平等 B. 对民主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C. 反对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D. 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出现了三股进步潮流。某班同学围绕相关话题进行了相关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下面是小华同学形成的结论。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发展潮流

事件

结论

A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彻底消除了封建残余

B

资产阶级改革

中国洋务运动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国际无产阶级运动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D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印度章西女王领导的反英发族大起义

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A.A B.B C.C D.D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两段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都是社会主义革命 B.都改变了本国的社会性质
C.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D.都在本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在不同时代的发明创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下列关于中外“科技名人”的卡片信息介绍正确的是
A. B.
C. D.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微信,支付宝等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生活中人们进入商圈免费WiFi全覆盖,既可查询停车位,酒店,还可详细了解商家优惠活动,并轻松实现线下体验,线上交易等,但网络诈骗,黑客入侵等也危及人们的生活……。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
A.科技是一柄双刃剑 B.高科技犯罪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C.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D.中国的科技事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16. 综合题 详细信息
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是国家力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下面是某班同学以此为主题设计的学习展板,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文化内涵)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从下面历史遗址中任选两例,写出其反映出的历史价值。

(2)(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固长城。下面两封书信内容发生在什么时期?从中体现出张自忠和左权两位将军怎样的民族精神?

(3)(科学理论)是指导实践探索的伟大旗帜。写出下面年代尺上A、B两处形成的理论名称,并列举邓.小平理论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两个事例。
17. 综合题 详细信息
民族意识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统一市场的形成,各殖民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而英语便是这个共同文化的媒介……到18世纪中叶,在北美英属殖民地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民旋——美利坚民族。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利坚民族形成的因素。
材料二 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领黑船叩开日本大门。在外族挟迫面前,极强的危机感使日本近代民族意识产生……之后,明治维新大举引进西方科技文化,在国内进行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个摆脱殖民厄运的国家,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摘自《大国崛起一日本》解说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在推进明治维新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三 外国列强对中国的疯狂侵略,激起中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的反抗。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知识分子普遍认识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与他族对立,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意识开始觉醒。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传统民族意识对西方侵略的反抗,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的民族思想开始流行。“中华民族”这个名称被广泛地使用,是在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以后。由孙中山在1912年提出;“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这以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九一八”事变后,他们是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的,并不区别你是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等。《义勇军进行曲》又发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呼声。这首歌唱遍了海内外有中华儿女存在的各个角落,抒发了人们的共同感情。
——摘编自金冲及《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3)根据材料三,归纳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谈谈你对“民族意识”的认识。
18. 综合题 详细信息
市场是伴随着商品贸易往来逐步形成的,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植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国家为争夺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先后踏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他们从殖民地掠夺大量的黄金、白银,还将美洲,非洲和亚洲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烟草、可可、茶叶等作物运回欧洲;把欧洲的葡萄酒、啤酒和毛纺织品销往殖民地。
——改编自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摘自《列宁全集》第41卷
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摘编《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材料一的贸易现象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欧洲殖民者拓展海外市场的进程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列宁和斯大林对“市场”的不同认识。结合所学评述斯大林时代的经济管理模式。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是如何摆脱原有“不完美”模式,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
(5)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9. 综合题 详细信息
某校组建了历史天地学生社团,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下面是同学们以“和谐·和平·合作”为话题,分板块设计的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一(史料解读——领悟思想和谐)
(1)社团同学搜集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请结合材料分别简述他们的思想主张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活动二(图片展览——关注世界和平)
(2)社团举行以“改变历史的瞬间”为主题的图片展览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组图片,请分别介绍这些“瞬间”如何改变了历史。

活动三(大事年表——促进合作发展)
(3)社团同学制作了近五年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大事年表,这体现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智慧?

(4)社团同学聚焦现实热点话题,围绕“构建命运共同体”展开讨论,请你根据下面材料信息,结合史实,写出15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