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2019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中考模拟在线答题

1. 详细信息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梗概/哽咽 猝然/鞠躬尽瘁 朝令夕改/改朝换代
B. 驰骋/招聘 馈赠/溃不成军 提纲挈领/锲而不舍
C. 和谐/和面 华诞/垂涎三尺 落井下石/丢三落四
D. 亵渎/案牍 谛听/瓜熟蒂落 骇人听闻/言简意赅
2. 详细信息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殉职 袒护 金箍咒 海枯石烂 蛛丝蚂迹
B. 枯躁 藩篱 家俱店 无人问津 按部就班
C. 剽悍 破绽 照相馆 相形见绌 语无伦次
D. 斡旋 布署 抚恤金 销声匿迹 划蛇添足
3. 详细信息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词人抒发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壮志豪情,如黄钟大吕豪迈惊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带一路,风景无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大漠冰天雪地阴云密布的塞外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展现了沙漠落日,黄河蜿蜒的壮阔画面。
4. 详细信息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
(1)下面是章回体小说《西游记》和《水浒》中的两个回目,请任选一个,简要叙述其主要情节。
①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西游记》第五回)
②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水浒》第二十二回)
(2)格列佛的故事显示了作者对其所处时代的了解与观察,也彰显着时代特色,饱含对时代的讽刺,请结合《格列佛游记》的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书中多次提到中国,请你写出两项有关书中关于中国的内容。
②飞岛国怎样平息叛乱
5. 详细信息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西域古国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然而这个历史上曾经的通商重镇,却在公元415年左右突然消失了,曾经繁荣的楼兰古城变成了一片荒漠,①______。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毁灭于地形和自然变化。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在于楼兰古城的消亡大约在公元元年前后至4世纪,正是罗布泊旱化加剧的时期。楼兰古城依罗布泊湖泊而建,随着罗布泊向北迁移,干旱化逐步加剧,最后整个湖泊干涸,楼兰不再是沙漠绿洲。也有人认为楼兰的消亡,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的,楼兰人乱砍滥伐致使水土流失、气候反常,最后必然造成王国的消亡。还有人认为楼兰消失于战争,但这一说法并不被业内人士认可。更有人认为,楼兰的消失可能是因为瘟疫和疾病。②______,目前尚无定论。
6. 详细信息
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希望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材料二: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材料二是“世界读书日”的宣传图片。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介绍画面内容;②分别说说两幅宣传画的寓意。
(3)为“世界读书日”活动拟写一句宣传标语。
7.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班主任,姓曹,四五十岁的样子,戴着副玳瑁眼镜,镜片形似鸡蛋,厚如陶瓷碗底,像有圈圈螺纹。语文课若有偷看小人书做小动作的,不论在哪个角落,他总是先扶扶眼镜,注视片刻,轻咳几下,然后用教鞭敲着讲台,说:“这怎么行呢?”当时同学们大多有些怵他,背地里叫他“眼镜”。
②我们班的自习课原本和其他班一样,没有老师,大家在教室里随意走动,交头接耳,很是自在。后来“眼镜”将大半自习课用于自习语文,他总是坐在讲台旁批改作业,谁也不敢“轻举妄动”,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沙沙沙写字的声音。
③一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自习课,下课铃响后,曹老师从讲台旁站起来,扶了扶眼镜,压低嗓门说:“放学后我带同学们去游泳,会游泳的请举手。”
④我们这个小山城溪河交错,深潭也很多,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在游泳时溺亡,老师和家长通常不许孩子去游泳。但炎炎夏日里,游泳对孩子们,尤其小男孩,是极大的诱惑,常有人偷偷下河。此刻,平日里颇为严厉古板的“眼镜”,竟要带大家去游泳,幸福来得实在有点意外。教室里一下子喧嚣起来,那些预备下课后冲出去抢占乒乓球桌的男生,赶紧将攥在手里的自制光板球拍塞回书包。
⑤选择去游泳的最后只有男生,大家出了校门,一路簇拥着曹老师七嘴八舌,曹老师笑着边走边答。突然有同学问:“水里真的有龙王吗?会不会抓人?”曹老师立马收回笑容皱起眉头:“什么龙王不龙王的,今后下河前可不许胡说。”他停下脚步,摘下眼镜用衬衫擦了擦,又戴上,眯着眼前后左右看看,待同学们都赶上来了,说:“大家听着,下河安全第一,游泳时必须听从老师指挥,如有调皮捣蛋的,下次不准再来。”
⑥到得一处宽阔的河滩,曹老师叫我们站成一排,报了两遍数才让下水。我与同学们打了一阵水战,又连扎了几个猛子浮出水面,见不远处河面上有两点亮光,抹去脸上的水珠一看,原来是曹老师正面对着我们站在水中,眼镜反射着太阳光,一闪一闪的。我游到曹老师跟前,请他和我们一起去游泳,他摇了摇手说:“我还是不游吧,万一眼镜掉进河里,就什么都看不清了。”我说这样泡在水里不动太冷了,他扶了扶眼镜:“没关系。我眼睛不好使,你去告诉大家,不要离我太远,这样才看得见你们。”
⑦太阳落下山去,渐渐起了风,柳枝拂着水面窸窣作响。此时刚过端午节,河水还有些凉,水中的我们已感到了微微寒意,陆续往河岸游去。曹老师瘦小的身子依然立于水中,晚霞映着他微驼的背影。他一手扶着眼镜,一手伸着指头清点人数,等着我们一一在他面前游过。待他最后上得岸来穿衣时,我们分明见他嘴唇有些发紫。
⑧此后,曹老师每周总会带我们去游泳,他将眼镜的两条腿绑上橡皮筋,牢牢系在头上,跟我们一道游泳、潜水、打水战,从下水到上岸,须臾不离开我们。直到暑假,曹老师回了乡下的家,才结束了这段我童年时很快乐很留恋的时光。
⑨这年的深秋,我父亲从下放的农村回家,让我带一张纸条给班主任。曹老师看过纸条,右手在我头顶摩挲半晌,说:“你爸要带全家去农村生活,你能不去吗?”我仰头看着曹老师,茫然地摇了摇头。
⑩傍晚回到家里,见曹老师和我父亲正隔着八仙桌面对面坐着说话。曹老师说:“农村学习条件不好,孩子最好留下来,反正他外婆还在城里,有人照顾。”父亲说:“一家人分成两处总是不好,再说全家六七口人就靠我一人的工资吃饭,经济上也不允许。”曹老师说:“从全县最好的小学一下转到边远的村小学,这怎么行呢?太可惜了,你这当父亲的就不心疼?”父亲又摇头又叹气:“我也是没办法。”曹老师沉默了一阵,说:“我看你是不负责任!”他突然把眼镜摘下来,重重搁在桌子上,盯着我父亲大声说:“我戴着眼镜还真难看出这孩子是你亲生的。”说罢,他猛地站起身来,向大门走去。他被门槛绊了一下,打了个趔趄,差点摔倒,我抓起眼镜追了出去。
⑪次日上午放学后,曹老师把我叫到他那儿,在书架上翻找了一阵,取出一张当时很流行的一分钱一张的小宣传画,在背面签上名字和年月日,递给我:“做个纪念吧。到了农村,条件大不如这里,要克服困难,更加努力学习,以后有机会再回城里读书。”他坐到靠背椅上,拉着我的手又叮咛了一番,突然把我紧紧抱住,胡子和眼镜轻轻蹭着我的脸,那种痒痒的柔柔的感觉,至今还在心头。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他猛地站起身来,向大门走去。他被门槛绊了一下,打了个趔趄,差点摔倒,我抓起眼镜追了出去。(从描写的角度)
(2)胡子和眼镜轻轻蹭着我的脸,那种痒痒的柔柔的感觉,至今还在心头。(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3】文中的“曹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有人说,文中提到“小山城溪河交错,深潭也很多,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在游泳时溺亡”,所以曹老师的做法有些冒险,应该反对;也有人说,曹老师带领学生游泳,亲近自然,颇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古风,不应该反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阐述理由。
8.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
①诚实守信是忠诚老实,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
②所谓诚实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诚实的人能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歪曲,不篡改事实,同时也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光明磊落,言语真切,处事实在。
③所谓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
④诚实和守信两者意思是相通的,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不诚实很难做到守信,不守信也很难说是真正的诚实。“诚实”是真实不欺,“信”也是真实不欺。诚实侧重于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真实的,对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真实的。守信侧重于对自己应承担、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忠实,毫无保留地实践自己的诺言。
⑤我国是个文明古国、礼似之邦,历来重视诚实守信的道德修养。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说:“信,诚也”,古代的圣贤哲人对诚信有诸多阐述。“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征,为证明、证验之意,“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就是说人说话要算数。“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讲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孔子也多次讲过:“民无信不立。”孟子也说过:“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认为“养心莫善于诚”。老子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庄子也极重诚信:“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把“本真”看作是精诚之极至,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这就把诚信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总之,古代的圣贤哲人都把诚信作为一项崇高的美德加以颂扬。
⑥中国古代曾留下许多诚实守信的故事。曾子以信教子的故事更是广为传颂。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要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⑦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变法家。为了树立威信,他在变法前下令在秦国都城南门外立一根3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把木头搬到北门,赏10金。人们不相信无人搬动木头。商鞅把赏金涨到50金。一男子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賞他50金。商鞅这一举动,使人们感到他是个说话算数的人。于是商鞅的新法也获得了人们的信任,很快就在秦国推广了。
⑧中国古代也有不讲诚信而自食恶果的例证。如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西周建都丰镐(今长安县西北),接近戎人,周天子与诸侯相约,要是戎人来犯就点燃烽火、击鼓报警,诸侯来救。周幽王的爱妃不爱笑,唯独看到烽火燃起,诸侯的军队慌慌张张从四面赶来时而大笑不止。周幽王为博得褒姒高兴,数次无故燃起烽火,诸侯的军队多次赶到而不见戎人,认为受了骗。后来戎人真的来了,已无人人来救。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为天下人所耻笑。
⑨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事的基本淮则。诚实是我们对自身的一种约束和要求,讲信誉、守信用是外人对我们的一种希望和要求。一个从业人员做事,他既代表个人,又代表一个单位,如果一个从业人员不能诚实守信,说话不算数,那么他所代袤的社会团体或是经济实体就得不到人们的信任,就无法与社会进行经济交往就对社会再也没有号召力。因此诚实守信不仅是一般的社会公德,而且也是任何一个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
⑩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立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一个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糊弄国家与社会,骗取荣誉与报酬的人,他们是要遭人唾骂的。诚实守信首先是一种社会公德,是社会对做人的起码要求。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3)请给第⑨段再写一个事实论据。
(4)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9.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益:香远益清/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B. 清:濯清涟而不妖/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C. 鲜: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D. 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翻译下列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语段(一)中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语段(一)称莲为“花之君子”,语段(二)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语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0. 详细信息
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
烂柯人:________________
【2】诗中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11. 详细信息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我终于迈出了这一步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一少年放牛,傍晚赶牛回家时,牛走到村口,怎么都不肯继续往前走了。少年紧紧地拽着缰绳,牛却扭头不理,僵持间,少年的母亲走过来,将缰绳轻轻一抖,一放,牛便乖乖地跟着母子二人回家了。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