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8年高三语文下册月考测验免费检测试卷

1.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2)望西都, _____________,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3)韩愈在《师说》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意接近。
2.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按要求选择。
(1)碰到曾经见过面,但认识不深的人时,有下列四种主动打招呼的方式,恰当的一项是( )
A.“你好,你还记得我吗?”
B.“你好,我是XXX,你还记得我吗?”
C.“你好,我是XXX,真高兴,我们又见面了。”
D.“你好,我是XXX啊,你不会不记得我了吧?”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
①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
②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
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
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⑤无需人为干预
A.②①⑤④③ B.②④①③⑤
C.⑤④③②① D.⑤④①③②
3.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幸福
①近日,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冯象先生做客华东政法大学,开讲“AI伦理和法学的危机”。讲座从前段时间热极一时的AlphaGo与李世石九段的对弈说起。抛开对弈的棋局不论,仅从人工智能(AI)的角度来看,此次对决就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AlphaGo的设计是从完全信息博弈的游戏里战胜了人类顶尖棋手。所谓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参与双方都完全了解规则,并且具备学习规则的能力。这便引发了冯象的兴趣:假如机器在一切规则清晰、任务明确的工作上都能取代人类的话,那人类社会将如何应对?
②AlphaGo的人工智能运用范围只是围棋。但是,从它展现出的人工智能的潜力来看,如果类似水平的人工智能可以在通用智能上获得发展,在自然语言上有更为广泛地运用,那么人工智能或许就不再是被人类所利用的对象,而可能与人类平等共处了。
③当人工智能扩展到其他领域,当它们与人类在操作方面不相上下,甚至超过我们的时候,人类的生存状况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冯象从他熟悉的法律领域说起。他推测人工智能将会在法律领域获得广泛运用,这是同人工智能的算法与法律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法律事务要求规则统一,绝大部分案件信息透明,可以运用明晰的规则做出断案。今天大量的司法从业者只要遵从法律条例,就能够正确完成工作,而人工智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游刃有余地处理此类案件。人类只剩下 。
④如此一来,人工智能便从自然科学领域冲击了现有的法学人员结构,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的法律专业。更重要的是,未来的法律争论都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理清思路,就像我们今天的行政管理不能离开电脑一样。法学必须要变革的危机时刻即将到来。人类究竟是选择与机器合作,还是选择让机器彻底地自动化,以至于人类完全不用操心这件事情?
⑤这种担心是不是过早了呢,或者想象力过于丰富了?其实不然,写作《资本论》时期的马克思曾经写过有关机器问题的笔记,他在19世纪就从经济学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机器能够解放劳动力的可能性。在他的基本判断中,进入生产领域的机器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将劳动力从工作中解放出来,生产资料的生产不再由人来完成,而是由机器来完成。于是,人类将在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获得巨大的闲暇时间。
⑥在不久的未来,当人机相处就像现在人与人之间相处这样平常的时候,人与机器之间的交往规则,也一定同人与人之间一样,需要伦理与法律的规范。人类交往的伦理意义是,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套文明传统的支撑,语言、习俗、禁忌等等都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伦理依据。
⑦一旦具有全面克服自然语言的机器人广泛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并在社会生活中与人类广泛协作,那么人机关系就将从目前的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进发为日常交往行为。人机交往将和人际交往一样,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今天人类提前设想人和机器的伦理与法律关系并非多虑,要知道时至今日,哲学、伦理学与社会理论仍在研究社会内部宽泛的合理性,研究规范行为、表达行为等等人类实践如何真正在共识中建立交往实践,避免误解与冲突。
⑧冯象提到,人类可以继续讨论究竟以何种方式制定人机相处的原则,首要考虑人的价值,以及支撑着人类价值的现代文明制度。就现有情况来看,人类社会面临着几项无可争议的前提事实:(1)人工智能逐步取代劳动力之后,大量劳动力将失去工作机会,转向依靠由人工智能创造出的社会福利才能生活;(2)建立公平公正的福利社会已成为人人向往的共识,发达国家必须无限提高福利水平;然而,就今天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来看,人类社会现有的私有制及其理念尚无法兼容人类自身的问题,前往欧洲的难民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欧洲社会一方面出于人道主义理念不得不接收难民,另一方面也为难民在现有社会秩序与经济结构中的安置大伤脑筋。最终,人类的现代文明制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尊重人的价值、服务于人的价值,不仅是当前的难题,也将是来来的难题。
⑨冯象认为,人的问题就是有关幸福的问题。他引用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最后部分有关第七天的讨论作结,“第七日,创世结束,上帝歇工。他为第七日赐福,定为圣日。因为在这一天上帝完成了创世,休息了。”“那时候我们会充满和洋溢着福泽与神圣,我们将会休息。”冯象说,第七日一定要属于人类,这意味着人类未来的命运一定是要属人的。人与机器的和谐共处,无论具体上如何实现,最终人们一定要在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未来,获得属于人性的幸福。
【1】第⑨段中“第七日”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的时候。
【2】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横线处补上恰当的内容。
人类只剩下_________
【3】对第⑧、⑨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人类还不能完全尊重人的价值,这是文明社会面临的难题。
B. 人机相处的原则首先要考虑人的价值以及现代文明制度。
C. 欧洲难民危机是人类现有的社会秩序与人类价值观的矛盾。
D. 不管人机以何种方式相处,人类最终会获得人性的幸福。
【4】概括文中马克思和冯象分别从怎样的视角认知“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
【5】冯象先生开讲“AI伦理和法学的危机”,最终却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幸福”。你认为这个讲座是否离题,请根据讲座的思路来做分析。
4.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
迟子建
(1)这滴水诞生于凌晨的一场大雾。人们称它为露珠,而她只把它当作一滴水来看待,它的的确确就是一滴水。最初发现它的人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子。她不是在玫瑰园中发现它的,而是为了放一只羊去草地在一片草茎的叶脉上发现的。那时雾已散去,阳光在透明的空气中飞舞。她低头的一瞬间发现了那滴水。它饱满充盈,比珠子还要圆润。阳光将它照得肌肤发亮,她在敛声屏气中盯着这滴水看的时候,不由发现了一只黑黑的眼睛。她的眼睛被水珠吸走了,这使她很惊讶。我有三只眼睛,两只在脸上,一只在草叶上,她这样对自己说。然而就在这时候,她突然打了一个喷嚏,那柔软的叶脉随之一抖,那滴水骨碌一下便滑落了。她的第三只眼睛也随之消失。她便蹲下身子寻找那滴水,她太难过了,因为在此之前她从未发现过如此美的事物。然而那滴水却是难以寻觅了。它去了哪里?它死了吗?
(2)后来她发现那滴水去了泥土里,从此她便对泥土怀着深深的敬意。人们在那片草地上开了荒,种上了稻谷。当沉沉甸甸的粮食蜕去了糠皮在她的指间矜持地散发出成熟的微笑时,她确信她看见了那滴水。那滴水滋养了金灿灿的稻谷,她在吃它们时,意识里便不停地闪现出凌晨叶脉上的那滴水。它莹莹欲动,晶莹剔透。她吃着一滴水培育出来的稻谷一天天地长大了。有一个夏日的黄昏,她在蚊蚋的歌声中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女人,她看见体内流出第一滴血时,确信那是几年以前那滴水在她体内作怪的结果。
(3)她开始长高,发丝变得越来越光泽柔顺,后来她嫁给了一个种地的男人。她喜欢他的力气,而他则依恋她的柔情呢。她俯在男人的肩头老有说也说不尽的话,后来她明白是那滴水给予她的柔情。不久她生下了一个孩子,她的奶水真旺啊,如果不吃那滴水孕育出的稻米,她怎么会有这么鲜浓的奶水呢?后来她又接二连三地生孩子,渐渐地她老了。她在下田时常常眼花,即使阴雨绵绵的天气也觉得眼前阳光飞舞。她的子孙们却像椴树林一样茁壮地成长起来。
(4)她开始抱怨那滴水,你为什么不再给予我青春、力量和柔情了呢?难道你真的死去了吗?她步履蹒跚着走向童年时去过的那片草地,如今那里已经是一片良田,入夜时田边的水洼里蛙声阵阵。再也不见碧绿的叶脉上那滴纯美之极的水滴了,她伤感地落泪了。她的一滴泪水滑落到手上。她又看见了那滴水,莹白圆润,经久不衰。你还活着,活在我的心头!她惊喜地对着那滴水说。
(5)她的牙齿渐渐老化,咀嚼稻米时显得吃力了。儿孙们跟她说话时要贴着她耳朵大声地叫,即使这样她也只是听个一知半解。她老眼昏花,再也没有激情俯在她男人的肩头咕哝不休了。而她的男人看上去也畏畏缩缩,终日坐在门槛前的太阳底下,漠然平静地看着脚下的泥土。有一年的秋季她的老伴终于死了。她嫌他比自己死得早,把她给丢下了,一滴眼泪也不肯给予他。然而埋葬他的一个深秋的夜晚,她也不知怎的格外的想他,想念她的青春时光。她一个人拄着拐杖哆哆嗦嗦地来到河边,对着河水哭她的老伴。泪水落到河里,河水仿佛被激荡得上涨了。她确信那滴水仍然持久地发挥着它的作用,如今那滴水幻化成泪水融入大河。而她每天又都喝着河水,那滴水在她的周身循环着。
(6)直到她衰老不堪,即将辞世的时候,她的意识里只有一滴水的存在。当她处于弥留之际,儿孙们手忙脚乱地为她穿寿衣,用河水为她洗脸,她的头脑里也只有一滴水。那滴水湿润地滚动在她的脸颊为她敲响丧钟。她仿佛听到了叮当叮当的声音。后来她打了一个微弱的喷嚏,安详地合上眼帘。那滴水随之滑落在地,渗透到她的辛劳一世的泥土里。她不在了,而那滴水却在仍然活着。
(7)她在过世后又变成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子,有一天凌晨,大雾消散后她来到一片草地。她在碧绿的青草叶脉上发现了一颗露珠,确切地说是一滴水。她还看见了一只黑亮的眼睛在水滴里闪闪烁烁。她相信她与一生中所感受的最美事物相逢了。
【1】结合全文,分析第(1)段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2】结合(4)(5)段,从心理描写的角度赏析“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3】文章首尾(1)(7)两段都写到这滴水珠是“她”认为的最美的事物,从全文看,它美在哪?
【4】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意义。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________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这首词的词牌是( )
A.踏莎行 B.水调歌头 C.苏幕遮 D.八声甘州
【2】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3】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很有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
6.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格天阁①
(宋)罗大经
(1)秦桧少游太学,博记工文,善干鄙事,同舍号为“秦长脚”,每出游饮,必委之办集。既登第及中词科,靖康初,为御史中丞。
(2)金人陷京师,议立张邦昌。桧陈《议状》,大略谓:“赵氏传绪百七十年,号令一统,绵地万里;子孙蕃衍,布在四海;德泽深长,百姓归心。只缘奸臣误国,遂至丧师失守,岂可以一城而决废立哉?若心欲舍赵氏而立邦昌,则京师之民可服,而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而天下之宗子不可灭。望稽古揆今,复君之位,以安天下。”虏虽不从,心嘉其忠,与之俱归。
(3)桧天资狡险,始陈此议,特激于一朝之谅;既至虏廷,情态遂变,谄事挞辣②,倾心为之用。兀术用事,侵扰江淮,韩世忠邀之于黄天荡,几为我擒,一夕凿河,始得遁去。再寇西蜀,又为吴玠败之于和尚原,至自髡其须发而遁。知南兵日强,惧不能当,乃阴与桧约,纵之南归,使主和议。
(4)桧至行都,绐言杀虏之监己者,奔舟得脱。见高宗,首进“南自南,北自北”之说。时上颇厌兵,入其言。会诸将稍恣肆,各以其姓为军号,曰“张家军”“韩家军”。桧乘间密奏,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上为之动,遂决意和戎,而桧专执国命矣。
(5)方虏之以七事邀我也,有“毋易首相”之说,正为桧设。洪忠宣自虏回,戏谓桧曰:“挞辣郎君致意!”桧大恨之。厥后金人徙汴,其臣张师颜者作《南迁录》载孙大鼎疏,备言遣桧间我以就和好,于是桧之奸贼不臣,其迹始彰彰矣。
(6)方其在相位也,建“一德格天之阁”,有朝士贺以启云 :“我闻在昔,惟伊尹格于皇天;民到于今,微管仲吾其左衽。”桧大喜,超擢之。又有选人投诗云:“多少儒生新及第,高烧银烛照蛾眉。格天阁上三更雨,犹诵《车攻》复古诗。”桧益喜,与改秩。盖其胸中有歉 ,故特喜此谀词以为掩覆之计,真猾夏之贼也。
(7)余观唐则天追贬隋臣杨素诏曰:“朕上嘉贤佐,下恶贼臣,尝欲从容于万机之暇 ,褒贬于千载之外;矧③年代未远,耳目尚存者?”夫杨素异代之奸臣,则天一女主,尚知恶而贬之,矧如桧者,密奉虏谋,胁君误国,罪大恶极,上通于天,其可赦乎?开禧用兵,虽尝追削,嘉定和戎,旋即牵复,是可叹也!
(注)①格天阁:秦桧任宰相后所造,是“一德格天之阁”的简称。格,感通;格天,封建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②挞辣:完颜昌,金大将,女真族。③矧:shěn,何况。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桧陈《议状》(___________) (2)有朝士贺以启云(__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特激于一朝之谅( )
A.信用 B.原谅 C.谅解 D.信件
(2)望稽古揆今( )
A.追查 B.缉拿 C.滑稽 D.考察
【3】第(4)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
B.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
C.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
D.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
【4】把第(5)段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厥后金人徙汴,其臣张师颜者作《南迁录》载孙大鼎疏,备言遣桧间我以就和好,于是桧之奸贼不臣,其迹始彰彰矣。
【5】文章以“格天阁”为题目,用意是什么?
【6】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秦桧这个人物形象。
7.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南山集》①目录序
戴钧衡
(1)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②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2)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③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3)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4)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
(5)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选自《戴南山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1】可填入第(2)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而 B.其 C.辄 D.则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穷天下山水之奇迹 余乃共取编之
B.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 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C.遂以雄于天下 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 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3】对文中“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但是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到了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没有谁为他收集
B.只是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接近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没有谁为他收集
C.只是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接近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不为他收集
D.看看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到了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没有谁为他收集
【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A.第(1)段末尾
B.第(2)段末尾
C.第(3)段末尾
D.第(4)段末尾
【5】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8. 作文 详细信息
作文
有人说:“我没法理解那些只注重实用主义的人。既然我们所想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指向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我担心今后人们将不再会为了学习而学习。我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教育人们如何赚取更好的生存而不是如何更好的生活。”
对此你有何认识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