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月考测验(2019年上期)附答案与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
B.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
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
D.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氾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材料本质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B.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
C.中国农业重视“因时制宜”
D.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

A. 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 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清朝人口与耕地变化情况

年代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人)

1650

1.0—1.5

6.00

6.00—4.00

1750

2.00—2.50

9.00

4.50—3.60

1850

4.10

12.10

2.95



上表表明清朝该时期
A.南北人口结构趋向平衡
B.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受到破坏
C.国家赋税收入日趋减少
D.人口增长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物勒工名”制度是指在手工业产品上刻记制造者、制造机构等。西汉时勒名内容详尽而丰富,东汉中期后关于“工宫”的内容日益简化,刻铭中常带有吉祥语和价钱语,而以“某氏”为标记的私工作坊器物大增。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A. 官营手工业衰败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抑商政策的强化
D. 经济政策的调整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正统八年七月,浙江黄岩县民周来保、福建龙溪县民钟普福引导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由于乐清防守严密,无处下手,遂又下海遁去。”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 明朝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
B. 明朝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
C. 明朝实行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
D. 倭寇群体主要是由中国人组成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是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该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 经营更趋市场化
B. 减少犁耕依赖
C. 生产日趋专业化
D. 注重精耕细作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了澳门到里斯本、日本长崎、菲律宾马尼拉等地的贸易航线。1567年,明朝政府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此后西班牙人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贸易。通过全球贸易渠道,大部分白银最终流入中国。此材料反映出
A. 澳门成为明清经营外贸的唯一港口
B. 明朝政府坚持一贯的对外贸易政策
C. 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西欧
D. 明朝政府并非始终实行海禁政策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始于15世纪的黑奴贸易中,英国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的法案,又于1833年在西非海域驻扎了一支海军舰队,拦截贩卖奴隶的船只并将截获的奴隶放归自由。对英国的这一转变,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英国放弃了殖民扩张政策
B. 奴隶贸易制度已彻底消失
C. 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表现
D. 蕴含人类历史进步的方向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英国学者认为,近代欧洲矿业和金属的各项技术发展,得益于科学者无几,但很有助于科学。但是开辟全世界的历次重要远洋航行,情形就不然了,这些是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欧洲
A. 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
B. 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C. 远航顺应了追求利益的共识
D. 科学发展助力远洋航行成功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统计过,“1700年时,英国总人口中尚有60%的人在田野中耕作,而到18世纪末时,只剩不到33%”,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
A. 近代交通业迅速发展的推动
B. 环境污染导致了人口的死亡
C.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D. 工业化发展加剧了耕地减少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反映了1765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棉纺织工人的日平均工资(单位:据此可知当时



A. 印度棉纺织业领先世界
B. 意大利依然是商路和棉纺织中心
C. 英国技术革新愿望迫切
D. 工厂制提升了英国工人工资水平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个英国人曾记载:“远在1844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这反映了当时:
A. 自然经济抵制使英国商品滞销
B. 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英国低
C. 机器生产优于传统的手工生产
D. 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任用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仿照西方国家改革海关制度,同时还批准李鸿章等创办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等企业,此外还将捐纳制度日常化明码标价公开向社会售卖各级官爵,这些做法
A. 加剧政府在各方面的腐败程度
B. 说明政府已全面开始向西方学习
C. 有利于缓解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D. 是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表现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学者研究,西汉初期就同姓诸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由此表可知,这一时期分封的同姓王
A. 加剧了政治统治的腐败
B. 背离了设置时的初衷
C. 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
D. 不可都视为割据势力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学者研究,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100多人增至1200多人。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这表明当时
A. 官员制衡机制初步建立
B. 权力机构设置混乱失序
C. 皇权专制制度得以强化
D. 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徽商)“即使以商致富而无名秩,对他们而言,仍然不算显亲扬名,家族的荣耀只能通过读书入仕才能获得。他们倾大量资本于兴办学校之中,使大量子弟投身科举,凭商入仕后又使用政治上的特权促进地方和家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可见当时( )
A.商业发展推动教育进步 B.官商勾结现象较为普遍
C.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D.重农抑商政策遭遇挫折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96年时,英国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封建贵族垄断了政权
B.君主立宪制亟待确立
C.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A. 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 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
C.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
A. 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 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C. 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
D. 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不断向苏方强调日本对苏联也具有重大的也许是更大的威胁。政府要员陈立夫在与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的谈话中也表示:“中国是日本进攻的首当其冲的目标,而苏联则是第二个。”这种做法旨在
A. 塑造中国积极抗战的形象
B. 提防日本对苏联的侵略
C. 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做准备
D. 赢取苏联的同情和帮助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法国成为西方大国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中法建交( )
A. 引发了西欧各国同中国的“建交热”
B. 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
C. 表明法国开始走上自主外交的道路
D. 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3.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中国的农业又有了新的跃进。明清两代的农业著作大为增多,体现了农业的新发展。粮食作物的种植是农业的中心,16世纪引进的玉米和甘薯后来推广到全国,增加了全国粮食的总产量。除了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也有所发展,如桑、棉、简麻等。无论是农民还是地主,他们新的选择完全是从营利出发的,地主将一部分土地用于粮食以外的其他农产品生产。一部分农户开始了新的选择,放弃了作为主业的粮食生产,专门从事其他类型的农业,成为蚕农、棉农、茶户、果农等。
——摘编自薛国中《16至18世纪的中国农业革命》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革命开始大张旗鼓推进。随着人口的增长,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由此,中小地主开始呼吁政府和议会支持领主圈地,议会以立法形式颁布了一系列的圈地法案。圈地运动促进了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提高土地的收益,英国涌现出一大批农业改革家,如汤森德勋爵推广了四圃轮作制;苏格兰人安德鲁·米克尔发明了一款可以使用多种动力的脱拉机,解放了人力。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琼斯所指出的:“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
——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中国农业“新的跃进”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农业革命的不同。
2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西方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是重商主义的盛行。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国内贸易不能增加金银,所以应扩大贸易顺差,转从他国获取。一方面,给出口商予以补助,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其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采取这些措施,国家会受益匪浅,日进斗金,不仅可维持王室的开支,改善民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更多的舰队,更广阔的殖民地,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国家会日益殷实。
——摘编自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近代国门被打开后,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西方各国“平时谋国精神,专在藏富于商,其爱之也若子,其汲之也若水。盖其绸缪商政,所以体恤而扶植之者,无微不至,宜其厚输而无怨也”。“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庚子之后,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国内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中国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国人主权意识进一步觉醒,“主权亡则国亡”成为普遍共识。20世纪初,人们的利权观念之侧重点已由经济利益转向国家主权。这充分地显示出20世纪中国轰轰烈烈的收回利权运动的宗旨主要是收回国家主权。
——摘编自袁为鹏《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内在矛盾与误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重商主义和晚清中国经济思想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早期西方重商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不同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认识。
2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年)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