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三历史高考模拟(2019年下半期)网上在线做题

1. 详细信息
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A. 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 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 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 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2. 详细信息
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
A. 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
B. 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C. 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
D. 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3. 详细信息
有人说,16世纪“这种大部分来自意大利的‘新文化’使一种新的语言——法语——像美丽的鲜花,盛开在塞纳河(法国北部大河)两岸,法语终于变成了文学语言”。这表明当时
A. 法国已经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
B. 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了人文精神
C. 文艺复兴运动逐渐在法国扩展开来
D. 法语成为欧洲人文学者的通用语
4. 详细信息
意大利诗人但丁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是用拉丁文(教会的官方语言)写的《论俗语》(俗语:各地方言)。该书成为他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但丁意在
A. 创立一种全新的语言体系
B. 摆脱宗教对民众的思想束缚
C. 使文艺创作更契合现实需要
D. 向民众阐释文学创作的原则
5. 详细信息
17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自动失去了议员资格。这一规定
A. 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体现了权力分立制衡原则
C. 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D. 基本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6. 详细信息
被赞誉为在分权制衡基础上开创全新现代宪政体制里程碑的法律文件是
A. 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1871年德意帝国宪法
D.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7. 详细信息
下表是近代中国茶叶所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表

时间

1860年

1880年

1905年

占比

90%

70%

29%



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 列强的侵略使中国茶叶生产萎缩
B. 是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结果
C. 经济危机使市场对茶叶需求减少
D. 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扩大

8. 详细信息
1921年7月,列宁指出:“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为此,他要求各省立即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材料反映了
A. 农业集体化侵害苏俄农民利益
B. 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存在随意性
C. 余粮收集制加剧了苏俄的危机
D. 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
9. 详细信息
供给学派主张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里根政府上台后就实行了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
A. 使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B. 直接推动了“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C. 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
D. 基本杜绝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10. 详细信息
1945年,美苏两国以“北纬38°”线为界,分别接受日军投降。这就是“三八线”的来历。这一分界线的产生
A. 固化了朝鲜半岛的政治分裂局面
B. 是美苏“冷战”的必然产物
C. 使美苏在半岛形成长期军事对峙
D. 为东亚和平发展埋下了隐患
11. 详细信息
20世纪国际形势:(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和“苏东剧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其中二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 )趋势
A. 殖民主义化
B. 帝国主义化
C. 霸权主义化
D. 和平民主化
12. 详细信息
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全球化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
B. 核武器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生存
C. 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
D. 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日益严重
13.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井田制、投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四种税制。皇帝根据亲巯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句结,逃迎税收.最大的地主——皇帝却完全不用纳税收。皇室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皇家的私库与国库之间却并非究全封闭,皇帝经常会仲手进入国库花费财政税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粮法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化,但随后这些名目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掉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
——据《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共启示》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中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狐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据《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
(3)综上所述,谈谈中国历史上税制演变的当代启示。
1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广宗县(隶属河北省邢台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隶属四川省)海城县(今海城市,隶属辽宁省)三地地方志的摘编。


《广宗县志》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志》

《海城县志》

1937年11月,在中共冀南特委直接领导下,在广宗、南宫、巨鹿交界地带组建冀南抗日联军。

1939年,各族青年应征入伍,仅茂县一次就入伍56人,地方成立抗日防空监视所、联防兵团。

1939年6月初,“海城”“大新”“辽东”窑业工人罢工。

1949年10月4日,城内群众隆重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若尔盖卓藏寺活佛卓仓藏派代表前往甘肃岷县欢迎解放军,12月南坪、汶川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日,海城县广大干部群众集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9月,对棉花和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开始发放棉布票。

1954年,茂县坪头村试办前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此为自治区第一个农业合作社。

1955年7月1日,海城东和盛、东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合并为一厂,名为公私合营海城东和缸窑厂。

1983年7月1日,县领导为公村万元户吕英杰劳动致富撑腰,向群众宣传允许个人购买汽车搞长途贩运。

1983年,部分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

1983年1月8日,中共海城县委、县政府为370多名专业户、重点户代表披红戴花,并颁发了奖状。



在材料中选取同一个时间段提取信息,自拟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5.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文帝统一度量衡面对的是南北朝两种不同的制度即:南朝“梁陈依古”、“宋、齐、梁、陈皆因而不改”,但大体也皆如秦汉制度,代表了一种尊古的礼乐思想。北朝度量衡的混乱和量值的大幅增长,约相当于南方的一尺二寸。传统的古制和急速增长的大制相对立。如将北方早已习用的制度改为南方的小制,很难让北方官民接受,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高的前提下,使用已延续数百年的古(小)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改用北朝大制,强制废除小制,必然会遭到士族阶层的反对。在隋文帝的主持下,制定出大小制度同时并用的方案;小制用于皇室宫廷礼乐制度等,大制为官民之间日常所用,并且大小制之间还制订出简便的换算关系。各地纷纷贯彻执行,如冀州刺史“为铜斗铁尺,置之于肆,百姓便之”。隋统一度量衡的方案和措施,几乎完全被唐朝承袭,而大制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顾炎武评价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
——摘编自丘光明《中国度量衡史上的三次大统一》
(1)根据材料,指出隋朝度量衡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度量衡改革的意义。
16.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南亚政策的重心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她有两个并行不悖的目标,那就是一要促成印巴和解,稳定南亚局势,从而稳固封锁共产主义链条中的南亚这一环;二是要尽可能使印度放弃中立,进入西方阵营。美国带着这个构想介入南亚,在经济、军事上对印巴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同时政治上基本站在巴的一边,积极调解印巴争端。但为了不影响与英国的关系,在涉及南亚事务时,美国总是视之为英国的传统区域,尽可能将英国或联合国推向前台。但事实表明,她远远低估了印巴间深刻的敌对情绪。任何于对方有利的举动必定被视为对己方的威胁,携手对付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只能是美国的一厢情愿。印度建国后坚持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强烈反对美对巴军事援助,认为这将把冷战带到印度自己的边界。为抵制美印在中印边界战争后的接近,巴基斯坦不断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事实上,美国的两个目标一个也没有实现。只是在中印关系恶化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其期望的对共产主义,特别是对中国的遏制作用。
——摘编自常利锋《第二次印巴战争对印巴美三角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印巴构想”难以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印巴构想”的影响。
17.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铭传(1836年—1896年),安徽肥西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台湾建省,刘铭传成为首任巡抚。到任之后,面对“台湾孤悬海外,屏障东南,久为外人所窥伺”的严重局面和民族关系复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办防”“练兵”“清赋”“抚番”四大政策,在积极规划台湾开发的同时尤其重视处理民族关系。刘铭传认为“中华立国在民,爱民斯为邦本”,因此“民番皆朝廷赤子”,主张一视同仁、体恤当地民族,设立招垦局和番学堂,教番民耕种,学习汉族文化和礼仪制度。对负隅顽抗、反复叛乱的番人头目则派兵征剿。刘铭传抚台六年,功勋卓著,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摘编自赵松林《试论刘铭传的民族关系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的民族关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铭传的民族关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