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二政治月考测验(2019年上册)试卷完整版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8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6周年。76年来,“文化为什么人服务”的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走出书斋,投身沸腾的生活,走入人民大众之中,创作出一批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这说明
①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④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国家主席习.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讲到: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的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这告诉我们 ( )
①读书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优秀的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①阅读是人们文化创新的唯一途径
②阅读有助于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
③人们从阅读中能获取精神的力量
④文化决定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交往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文化是品牌塑造的重要元素。换一个角度看,文化其实是赋予产品的附加价值。消费者购买到一样产品,所得的不仅仅是这个产品带来的实际功能,还有产品品牌的文化附加值。
赋予产品品牌以文化附加值
①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认同
②说明文化越来越成为价值创造的动力
③表明经济离开文化就无法存在与发展
④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山东段成为山东省继泰山、“三孔”、齐长城之后的第四处世界文化遗产。南起山东与江苏两省交界处的大王庙闸,北到德州德城区第三店,流经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5市16个县(市、区),全长643公里。仅2017年国庆节期间,大运河沿线各大景区共计接待本省游客45.25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95.72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交融的
②经济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
③人们体味文化离不开特定的活动
④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会免遭破坏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年来门头沟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整合区内各类红色旅游资源,串联全区特色旅游资源和景区,为市民精心策划推出了4条红色旅游线路:京西山区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王家山惨案旧址、清水镇黄安坨村。之所以重视发展特色旅游文化是因为
①旅游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源泉
②红色文化作为物质力量可以带来社会效益
③文化对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并带来经济效益
④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但对他的家书,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推崇备至。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这说明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有重要影响
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主动的
④精神产品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正式对外开放的杭州天水街道文化公园里,清风长廊、莲花广场、爱莲池正以无声的力量将廉政文化渗透到人们心中。这表明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②文化被赋予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③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
④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发展,决定人生轨迹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有
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③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互联网+”下,曾经囿于一方的黄梅戏、正字戏、白字戏等方言戏剧借助网络广泛传播,观众们在唱腔功力等方面是“外行只看热闹,内行想看门道”,在唱词内容方面往往是“本地人会心一笑,外地人莫名其妙”。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在交流中不断融合 
④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央文明办提出,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重阳之敬老,要在这些中华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①有利于彰显节日文化内涵 ,打造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②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的精神与情感
③实现了与时俱进,确立了民族节日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④能够让道德完全适应现代生活,滋养人们的心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把“床前明月光”翻译成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将月光和思乡之情暗喻为水,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创作让西方人也体会到了中国唐诗的精妙。同时,许先生把雨果、司汤达等西方作家的著作翻译成中文,让中国读者感受到欧洲社会的风貌,影响了一批中国作家的创作。上述事例说明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②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有相通性
③翻译创作将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发展和进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儒学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和儒家文化传统被西方世界称颂并吸收利用,儒学现在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从文化角度看,儒学能从中国走向世界,是因为
①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传统年俗具有凝聚亲情、敦睦人伦的功能。建设传统年节文化,需要挖掘其精神核心,重视年节礼俗仪式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年俗中物质产品传承与当代设计,让年节真的有味儿、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民众享受的传统节日。这表明
①重建传统年俗应传承其合理精神内核及物质载体
②文化建设须关注时代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③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④传统文化需要在交流中传播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也称慕课,从教学大块上分成视频单元和非视频单元,视频单元多是3至8分钟的教学视频片段。这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催生的教学创新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师生认可和接受。这说明
①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②大众传媒是以互联网的推广为标志的
③网络文化是适应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文化
④新兴媒体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化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下列选项中与学者观点不相符的是
A. 强调我们需要传统文化,要把它化为养料吸收
B. 反对把传统文化固定化,当作物件加以传承
C. 启示人们在文化传承中要勇于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
D. 暗示在文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也要化作养料吸收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这归功于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了芝麻、葡萄、黄瓜、菠菜等蔬菜,还传入了一些烹调方法。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④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是古代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下列观点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包含的道理相一致的是
①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③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歌剧《岳飞》讲述的是宋代爱国将领岳飞带领岳家军奋力抗金的故事,1935年5月在山东省立剧院上演。在国难当头的彼时中国,该剧公演后各界反响强烈。不久,日寇入侵,剧院南迁,沿途又演出百余场,场场座无虚席。在那样一个年代,一部借由西方艺术形式呈现的剧目,受到公众追捧的原因在于
①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②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顽强斗争的精神
③以现代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亘古不变的爱国主义内涵
④契合了当时广大民众抗日救国的情感需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华始祖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源文化和共同文化信仰,是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础。以伏羲为代表的中华人文始祖所表现出的开拓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和合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质。这体现了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②始祖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并与时代精神相契合
③弘扬始祖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④始祖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源泉与根本动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人类社会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的彰显。我们相信,民族精神所蕴含的强大力量,定能让“中国梦”在神州大地上绚烂绽放!民族精神助力“中国梦”绽放的原因是
①能直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②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
③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④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分析人士指出,“颜色革命”给相关国家、国际地缘战略格局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颜色革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西方文化入侵在“颜色革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抵御西方“颜色革命”需要我们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强基固本
②坚持“以我为主”,抵制西方文化在我国境内传播
③加强中华文化对外输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发挥“主心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中,原始文本来自德国、艺术创作在俄罗斯的世界经典舞剧《天鹅湖》在东方湖畔完成了一次全新的演绎,获得各国来宾的一致好评。这表明
①各国间的文化认同不断增强
②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8年春晚既表达了中华民族喜迎狗年的共同心愿,又体现了各民族欢度节日的不同特点;既体现传统文化的厚重,又展示了现代元素的精彩。这是一场源于生活、创新无限且深受观众喜爱的晚会。材料表明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化,文化也通过特定的活动深刻影响着人
②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有利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③春晚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④大众传媒通过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几档既有时代创意又有传统底蕴的文化类节目走红荧屏,引起社会热议。
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通过朗读精美的文字,用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进而传播精神、展现人生。节目播出后获得广泛好评,被誉为“综艺清流”。对于《朗读者》的走红,主创人员认为,“节目为观众打开了斑斓丰富的情感世界,情感是人类共通的,它让我们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随着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升级,文化类综艺确实迎来了“突围”的时机。
《朗读者》第三期的主题是“选择”,嘉宾秦玥飞选择了希望的田野。秦玥飞出生于普通家庭,2005年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毕业后,通过考试,成为了衡山县贺家乡贺家山村村主任助理。他也成了首个从世界名校毕业后回国当村官的海归。上任一年,秦玥飞为村里筹集到80万元资金,修葺了一条水渠;修建了村级道路,改善了村里的环境;帮乡里规划建设了现代化田园式敬老院……。在基层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秦玥飞高票当选,当选后,秦玥飞启动衡山县农村安全校车项目,为3个乡镇的学生提供由政府主导的优质、安全校车服务。先后获省人民政府授予“一等功奖励”,共青团湖南省委授予第十五届“湖南青年五四奖章”,并入选“最美村官”全国十佳。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有关知识,分析《朗读者》等节目得到观众认可的原因。
2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在孙中山诞辰152周年之际,中山装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中式礼服的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糅合中国传统意识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传承着礼义廉耻、祖国统一等中国传统文化含义,体现着“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兼容”的理念。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特别意义的服装,它是一种文化和象征,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符号,既体现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人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中山装在民间逐渐淡出,但其民族复兴精神却得以保存。当年中国人脱下中山装是因为在强调个性的年代里,中山装无法给予人们个性的表现。而如今的中山装将大量流行元素与经典版型结合,在保持其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文化以及艺术元素,无论是从材质还是从做工上都有前所未有的改变。中山装不再是单一的制服,而是成为文化的一种载体。“既不落后于世界潮流,又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征”,这些变化使得中山装被视为众多品牌中难以取代的经典。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中山装设计背后的文化底蕴。
27.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1月3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将教材中“八年抗战”的表述改为“十四年抗战”。
抗日战争是以八年算,还是以十四年算?一直以来,是历史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这两种一直在不同场合、不同角度、不同语言环境下使用。2011年,在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时,《人民日报》刊登社论,提出了“十四年抗日战争”的概念;2014年9月3日,习.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指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这是对历史最客观、最公允、最权威的评价。
铭记历史才能不忘过去,勿忘国耻才能正视未来。中国修正历史教科书,确立“十四年抗战”,让孩子们从教科书上更全面了解残忍的侵略者罪行,了解数以千万计的伤亡将士与同胞的惨烈代价,了解亡国灭种的命悬一线和漫长抗战,才能更敬服慷慨赴死的先烈,对那些迹近无耻的手撕鬼子、裤裆藏雷抗日神剧也才能更有抵抗力和辨别力。在对每一段历史的永不遗忘中,中华民族的道德勇气、贲张血性与和平愿望,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屈不挠地永远留存于中华民族壮丽史诗的字里行间。让先烈们死得光荣,中国才能生得伟大。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将教材中“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2)回溯悲壮史实,是要以史为鉴,擎起理想信念的火把。请你写一句心里话,告慰抗日英烈的在天之灵。(15~3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