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二下册第二阶段考试历史免费试卷完整版(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复兴与发展的产物,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分析,每一种文化对以前的文化都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A. 古希腊民主政治是代议制的源头
B. 代议制的核心是民主与议会
C. 英国光荣革命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D. 美国首创资产阶级代议制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 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 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 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 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B. 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C. 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D. 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欲任命保守色彩极为浓重的罗伯特•博克为最高法院大法官。此举招致自由派人士强烈反对,最终影响参议院以58比42票否决了该提名。根据美国宪法,里根总统应该
A.另择合适法官人选
B.强行任命该名法官
C.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D.调解两派之间矛盾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皇帝在国际上代表帝国,以帝国名义宣战、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或条约,首相主持帝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可以解散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帝国司法机关为帝国法院,地方法院则是各邦法院。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
B. 政体体现出分权的思想
C. 建立起了责任内阁制度
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A.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 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1871年的法国,共和派派出大量知识分子到乡下去当小学教师,进行扫盲,并使共和派“各委员会的伙伴们所编辑的地方日报每天都能获得新的读者”。共和派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农村出现保皇势力
B.宣传共和派的革命主张
C.帮助农民提高文化水平
D.争取农民支持共和政体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所以资本主义代议制又称议会制。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英国首相有权解散议会
B.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有权召集议会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由议会产生
D.美国总统对议会负责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刘军宁在《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民主是妥协的制度》一文中论及“没有冲突,就没有政治,没有妥协,政治就只能以暴力冲突收场。民主政治不能取缔冲突,但是可以化解冲突,变恶性冲突为良性冲突。民主政治正是在妥协中炼成的,以冲突始,以妥协终。其实民主政治本身就是政治妥协的产物。”以下法律性文件不能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拿破仑法典》
B.《1787年美国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权利法案》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在德意志帝国,国家富强和后发赶超从来就是容克和资产阶级首要的共同目标,集权政治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干预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威权主义是后发赶超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障。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德国
A. 现代化进程中政治民主化的滞后性
B. 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长期客观存在
C. 存在立宪为虚专制为实的政治特征
D. 现代化发展方向存在历史的必然性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最终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B. 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 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思维 D. 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B. 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D. 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太平天国在征战途中,“凡掳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重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或问答后杀之,或不胜刑掠,自承为妖杀之,或竟捶楚以死”。材料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
A. 排斥漠视知识分子
B. 滥杀无辜影响恶劣
C. 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D. 失败有其必然因素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主要因为甲午战争后
A.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
B. 清政府开始引进近代技术,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C. 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D.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总理衙门设立之初,司员官役以及经费等方面“较之各衙门旧制格外裁减,暗寓不得比于旧有各衙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按李鸿章的方案将其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优给俸糈”。这说明
A.传统外交观念趋于革新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变化
C.半殖民地色彩日益浓厚
D.清政府力图提高国际地位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09年,清政府在各省设立咨议局。议员们通过咨议局“为地方兴利除弊、弹劾官吏、审核政府、参政收支等方面,积极参政,提议案,论改革”。这说明
A. 责任内阁制在中国初步形成 B. 咨议局议员发挥民意代表作用
C. 清政府被迫迎合民主潮流 D. 中国开始迈人民主政治的门槛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临时约法》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借鉴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物,其中既有学习美国的地方,也有与美国政体的不同之处。《临时约法》中与美国政体相比明显有显著区别的是
A.国家行政权力的归属
B.立法院分为参众两院
C.三权分立的权力架构
D.国家元首由普选产生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指出:“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据此可知,此时毛.泽东已经关注
A. 农村农民革命
B. 工农武装割据
C. 人民民主专政
D. 人民内部矛盾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中的青年学生而设的,五四运动中体现出来的五四精神和斗争的彻底性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选项中对“彻底性”理解正确的是
A.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精神
D.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额和组成的变化是民主革命特定阶段发展态势的表现。如下表所示,导致表中党员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的屠杀政策
②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③南昌起义直接促成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④农民阶级已成为革命的领导者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国民党二大报告统计,到1926年初,全国有表册可稽的国民党员约20万人,其中广东省的党员“十分之八为农民”,广州市的二万多党员中“十分之六都属工人”。这说明此时的国民党
A.成为国内一支重要革命力量
B.业已成为工农阶级的政党
C.全面贯彻了新三民主义政策
D.党内国共合作意识的统一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2006年底于北京召开的中日共同研究历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两国学者对中日两千多年的交往史,对近代发生的不幸历史以及战后半个多世纪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共同研究。下列关于不同时期中日关系发展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古代中日关系历经了由友好交往到敌对战争的转变
②近代中国遭受的日本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都是其推行既定方针的结果
③二战后日本追随美国,中日关系处于冷战对峙时期
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7年7月,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给共产国际执委会报告中说,在中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的上海,“却没有我们所熟悉的那种工人运动”,“直到现在,工人仍然普遍和农村保持着联系,他们在城市干几年后就回到农村”,认为中国“农民群众对革命完全漠不关心,并且尚未表现出政治上的重要性”。该材料说明
A. 上海的工人队伍觉悟比其它地方低
B. 中国革命应该由国民党领导
C. 中国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 中国已经完全形成了巩固的工农联盟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在延安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做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和会议总结。全会通过了《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批准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由此可以推知,这次会议
A.使中共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B.落实了遵义会议以来的组织路线
C.促成了全党思想的高度统一
D.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7年6月,国共两党在庐山进行了第一次谈判,蒋介石对中共的军队领导权和合法问题拒不承认,谈判最终失败。9月,蒋介石声明:对于国内任何党派,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战御敌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诚接纳。国民党的变化表明
A. 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国共两党的政治利益渐趋一致
D. 国家民族利益制约国家政策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制定了与日本拼消耗,打阵地战的持久消耗战略。到1938年11月,国民党调整了其抗战战略,强调“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后方。”导致这一战略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
B.敌后战场取得不断胜利
C.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
D.持久消耗战略毫无成效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2013年7月11日下午,习.平来到平山县西柏坡参观,他对当地干部群众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习.平之所以说“怀着崇敬之心来”主要是因为
A.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
B.及时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制订新中国各项方针政策
D.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共中央在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向各个民主党派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建立新中国的事宜。5月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派代表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这一宣言发表的背景是
A.国军主力基本消灭
B.战略态势明显转折
C.北平即将和平解放
D.国民政府已经覆亡
29. 详细信息
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是全人类的政治发展趋势,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古典民主没落到现代民主萌生,中间长达千余年,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国家先后建立。但由于国情差异,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特点。
材料三: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天……面对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却几乎一言不发……华盛顿的沉默和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一、图二反映的是哪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材料一所体现的政权运作,为近现代社会政治文明留下的共同的有益借鉴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法、德四国确立的标志是什么?上述四国的代议制有哪几种类型?根据材料二回答,造成西方各国政治模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有哪些?
30. 详细信息
习.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二: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
——1918年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时的感叹
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
材料三: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1930年6月11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方层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为了实现材料二的目标,孙中山晚年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毛.泽东选择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