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江中学2019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月考测验带参考答案与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夏商西周都城是以神权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始建国营都首先置宗庙、立社坛,凡国之大事均是在宗庙和社坛中进行。而东周时的都城突出政权所在“大朝”建中立极的绝对权威,“大朝”之外的“左祖右社”则成了附属建筑,这一变化突出反映了
A. 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C. 王权的统治不再依靠神权
D. 宗法关系没有受到重视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作为权力的中心,周王的日常行政并不像秦汉以后那样集中于都城,而是广设别都而不时巡省。为了周王出巡时驻跸及处理政务,在人口蕃庶的王畿区,周王朝多设都邑、宫馆。在王畿区以外,主要在交通要道沿线或族群关系复杂的边域地区,周王朝设置了不少“王居”,作为王巡临时驻跸的王帐。对西周“王巡”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 凸显周王的勤政爱民
B. 西周控制地方加强王权的手段
C. 主要监察同姓诸侯王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通常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周厉王时,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其不要限制民众舆论,周厉王不听,最终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也被赶出国都。这说明西周时期
A. 国人舆论控制国家事务
B. 分封制下贵族等级分明
C. 原始民主遗存影响政治
D. 社会变革冲击天子地位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末,楚怀王熊心在彭城,大会诸位反秦的诸侯,订立“怀王之约”,承认原先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可是后来项羽在反秦过程中,按照军功进行分封,如将齐国分为胶东、齐和济北三国,引起原六国宗室的不满与反叛,这最能表明当时
A. 分封制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
B. 军功在分封中起到了决定作用
C. 宗法分封制逐渐解体
D. 贵族政治已被官僚政治取代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晋文公召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春秋》记之为“天王(天子)狩(视)于河阳”;臣杀君,子杀父,《春秋》一律写成“弑君”、“弑父”,反之,杀掉乱臣贼子则一律写作“诛”。这种写法,被称之“春秋笔法”。由此可见“春秋笔法”
A. 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B. 强调对社会变革的赞赏
C. 表达对礼乐秩序的倡导
D. 寄寓对中央集权的诉求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封于卫,周公作《康诰》《酒诰》等告诫他“元恶大憝(奸恶),矧惟不孝不友。”《周礼》中又强调“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 家族政治与道德观念结合
B.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C. 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
D. 社会秩序保持长期稳定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其中包括廷议制度,即国有大事皆由朝廷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据此可知该制度
A. 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
B. 标志君主专制的强化
C. 导致中央集权被削弱
D.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督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研究认为,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秦晋与戎狄邻,两国国君一般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据此可知,郡的设置
A. 表明两国实现了中央集权
B. 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
C. 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
D. 说明分封制已经趋于崩溃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黄仁字在谈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说道:“宁可在实质上打折扣,而不放弃其形式。甚至以仪礼代替行政,以表面文章代替实质。这制度总以上级的理想为准则,不以下级实际情形为准则。如实施困难,则上级向下级施加压力。因之……其最需要发生作用的地方,反成为顶不实际的地方。”据此可推知该制度的主要问题是
A. 形式主义
B. 官僚主义
C. 主观主义
D. 唯上主义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
A. 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
B. 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
C. 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
D. 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A. 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B. 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 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D. 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朝法律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此举得到了秦人的拥护。由此可知
A. 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
B. 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
C. 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
D. 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初以皇帝为一极的中央政府辖中央政府京畿及重要地区共十五郡,其人力物力远远强于任何一个诸侯国。郡国并存的严峻形势,也促使中央政府谨慎从事,采取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总方针,中央辖区内的经济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据此可知,郡国并行制
A.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 扩大了地方割据的力量
C. 推动了封国经济的发展
D. 适应了汉初统治的需要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

科目

年代出身

618至649

650至683

684至709

710至732

733至755

756至779

780至805

806至826

827至846

847至873

874至906

合计

进士

士族

3

14

34

32

23

37

45

72

121

128

70

589

寒族

2

5

21

19

7

11

15

21

18

4

9

132



此表反映出
A. 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
B. 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C. 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
D. 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世家大族皆聚族而居,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坞堡地主经济;南方的庄园经济则跨州越县,“荫庇人口”,获得迅速扩张和发展。这反映出当时
A. 宗法制度的复兴
B. 小农经济的破产
C. 门阀世族的出现
D. 中央集权的削弱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宋真宗御制武臣“敕七条”规定,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由此可见宋朝初年
A. 治军突出理学思想
B.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 制衡兵权管控过度
D. 铲除地方割据势力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
A. 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 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 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吏部尚书赛义,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金银章各一枚,印章上刻有“绳愆纠缪”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这说明当时
A. 六部成为皇帝顾问机构
B. 监察制度由此建立
C. 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
D. 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明中后期实际上形成了皇帝、内监、内阁的三角权力关系,皇权成为官僚利益的仲裁者这一角色,因此不再需要事必躬亲,甚至明中叶后在中央决策体系中皇帝已成为一种“垂拱而治”的模式,故此明代皇权“受制于臣下之多,也是历代不多见的。”该学者认为明中后期
A. 皇权受到运行机制的制约
B. 实现了权力的分权与制衡
C. 政治的黑暗腐朽持续加强
D. 君主专制不断的得到加强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中后期在司礼监和内阁共理朝政的体制之下,相权动态游移于司礼监、内阁之间,二者中任何一方的权势都不能在时间上取得连续、持久的积重式发展。这反映明朝中后期
A. 权力制衡体制得到完善
B. 内阁获得独立的决策权
C. 皇帝的至尊权威日益强化
D. 政治体制渐趋理性运作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

年限

1年以下

1—2年

2—5年

5—10年

10—15年

15—20年

20年以上

阁臣数(人)

30

37

42

25

12

11

4

占比(%)

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 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B. 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 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 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人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A. 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B. 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C. 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
D. 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明治维新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有姓,19世纪70年代,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明治政府规定“凡国民,必须取姓”,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动四民平等,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B. 引进西方生活方式,促进文明开化
C. 实行废藩置县,强化中央集权
D. 鼓励殖产兴业,实现富国强兵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
A. 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 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 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 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2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问被隋文帝度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场帝始豆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2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演变

时代

故事梗概

春秋时期

故事原型为齐庄公袭莒,随征的杞梁战死,齐侯路遇杞梁妻,向她吊唁,杞梁妻不接受郊吊。

两汉时期

故事的中心从“悲歌”变为“崩城”。

隋唐时期

故事时间移至秦朝,“崩城”变成“崩长城”,与秦始皇挂上了钩。

宋元时期

故事中的“札梁妻”改为“孟姜”,有关孟姜女的故事话本大量出现。

明清时期

故事演变为秦皇想娶她,她要求为夫造坟造庙和御祭,祭毕自杀,秦皇失意而归,各地兴起了孟姜女立庙运动,民间的孟姜女传说大量出现,得到文人学士的承认。



——据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7. 详细信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
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捕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帝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