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2020-2021年高二上册期中考试历史专题训练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当雅典人进行公共事务的讨论……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美德,否则城邦将不存在”。他强调雅典的存续得益于
A.规范的公共事务决策程序 B.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
C.良好的道德风尚 D.发达的城邦教育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卢棱认为,社会契约“以道德的和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身体上的不平等;从而,人们尽可以在力量和才智上不平等,但是由于约定并且根据权利,他们却是人人平等的”,据此可知,社会契约
A. 得到了人们一致推崇认可
B. 消弭了自然的不平等
C. 有助于人们追求自由平等
D. 具有明显反专制色彩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启蒙运动中,一些思想家提出,“世界可以根除一切邪恶,因为任何邪恶的存在……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它”。这反映出他们已经理性地思考
A.宗教改革运动的缺陷 B.社会的改造问题
C.科学的价值与作用 D.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A. 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 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C. 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 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物理学家杨振宁说:“如果一定要举出某个人、某一天作为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我选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1687年出版的那一天。”杨振宁的观点最有可能是基于该著作
A.将力学研究延伸到其他领域 B.完成了力学理论体系化建设
C.突破了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 D.使实验成为科学研究的方法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料记载,江南制造总局在整个洋务运动时期共翻译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7部44本,其中公法交涉类2部26本。同一时期,京师同文馆共翻译西书25种,其中国际法与外国法类就占了5种。这反映了
A.内忧外患促使政府调整对外政策 B.向西方学习成为国人的共识
C.洋务派运用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 D.国人开始西方制度领域的探索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描绘。据此得出的合理解释是

记述

出处

夫今日泰西大局……绝似周末战国形势:时局又与春秋相仿

1898年《申报》

彰彰西报,日将瓜分之谣;渺渺中州,将踵波兰之辙

1898年《知新报》

居此有强权无公理,与帝国主义之民族相遇,安所往而不居劣败之数耶

1906年《通学报》

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

1907年《外交报》



A. 维新变法时期国人华夷观念开始动摇 B. 近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前途深感绝望
C. 近代中国人开始探索和了解世界形势 D.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国人关注世界局势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上海方言馆成立于1863年,是上海第一所外语专科学校。该校《课程十条》中规定:课文之前一日讲解《养正遗规》、《朱子小学》诸书,若有进境,则投以《近思录》及《朱子全书》、《性理精义》各篇。”由此可见,清政府
A.彻底放下天朝上国的姿态 B.仍极力维护专制统治
C.固守中体西用的传统理念 D.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梁启超评价康有为:“以为生于中国,当先救中国;欲救中国,不可不因中国人之历史习惯而利导之。又以为中国人公德缺乏,团体涣散,将不可以立于大地;欲从而统一之,非择一举国人所同戴而诚服者,则不足以结合其感情,而光大其本性。于是乎以孔教复原为第一著手。”这里强调了康有为
A. 根据国民的传统习惯宣传变法
B. 重视国民公德和团体观念教育
C. 结合国民的感情和本性作引导
D. 以儒家思想为宣传变法的载体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1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刘锡鸿与郭嵩焘对于洋务运动的观点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1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遍游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与惩罚”。
——摘编自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
材料二 严复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行、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孟德斯鸠相比,严复的思想有何异同。
16.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社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政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书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由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国人对宪政的态度发生变化的背景。
(2)结合史实概括近代中国为实施宪政所进行的尝试,并简要分析其历史意义。
17. 详细信息
(2020年山东卷)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行走的少年

人物

简介

詹天佑
(1861—1919)

1872年,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出国学习。1878年, 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邹容
(1885—1905)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周恩来
(1898—1976)

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少年时先后在东北、天津等地求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组织成立觉悟社。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期间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