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至2019年高二后半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免费试卷(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从实质上说明了
A. 周朝文化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 B. 商与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
C. 宗法制与礼乐制存在因果关系 D.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A. 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
B. 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
C. 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D. 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
A. 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
B. 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
C. 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
D. 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A. 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 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
D. 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前期的户籍内容十分详细,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还记载了占有的土地数量和土地位置,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唐代中后期,户籍内容趋于简化、松弛,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地。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家伦理对统治者影响增强
B. 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C. 安史之乱后人口的大量减少
D.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A. 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B. 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C.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D. 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
A. 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B. 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
C. 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
D. 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福建浦城仙霞古道号称“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是唐朝以来浙、闽间的商旅要道,宋元时期渐趋衰落,明清时期转为兴盛。这源于
A. 闽浙赣三地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 手工工场的出现推动南北交流
C. 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倭患的严重
D.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措施的影响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雅典公民大会制度规定,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有以下几类: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这些规定旨在强调
A. 人文主义原则
B. 节约的社会风气
C. 法律的严肃性
D. 社会秩序的重要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作伪证的,投于塔尔佩欧岩下摔死”。据此可知,罗马法
A. 注重公法而忽视私法
B. 一定程度限制了言论自由
C. 注重保护贵族的特权
D. 混杂着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伏尔泰的这一思想
A. 批判了当时英国的专制统治
B. 强调平等以维护社会稳定
C. 体现了要求分权制衡的主张
D. 要求摆脱权威统治的束缚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自17世纪以来,由于弗兰西斯·培根和牛顿等人的著作,科学突飞猛进,每日都揭示新的宇宙法则。有人认为自然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发展,会产生一个完美的世界,因此人类的政治干预和宗教干预应该越少越好。这表明科学发展
A. 形成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B. 推动了思想变革
C. 摧毁了传统的宗教信仰
D. 促使代议制建立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48年,大约有20%的波士顿人乘火车上下班。208列火车中有118列出入于该城的7个终点站,这些线路呈放射状由市中心区向外伸展,服务于波士顿15英里方圆的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城市职能的变化
B. 城市交通设施的完善
C. 第三产业的兴起发展
D. 经济结构革命性变化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88年,法国陆军部长布朗热利用群众对政府的不满,积极宣传修改宪法及解散议会的主张,力图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这些主张得到反政府各派支持,全国掀起了崇拜布朗热的浪潮。这反映当时法国
A. 共和政体违背民意
B. 帝制仍有社会基础
C. 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D. 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份对1842年英国曼彻斯特的调查报告提到:“手织工……每天干14小时活,挣的钱还不够吃两顿饭”。1844年对全英国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织袜工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只有6先令,且衣食住行都包括在内。这两份调查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A. 说明工业革命未提高工人生活质量
B. 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C. 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成熟
D. 反映了英国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00年“庚子赔款”之后,举国上下形成了一股负笈留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但到1910年前后,已经开始有一批在海外的留学生主动弃理从文,从科学主义走向了人文主义,如周作人从土木工程转为希腊语,鲁迅、郭沫若则直接放弃了在日本学医的机会。这一现象
A.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 表明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民众的思想
C. 反映开启民智和唤醒民众成为潮流
D. 说明实业救国思潮遭到国人的摒弃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这一现象
A. 揭示了民国政治统治的弊端
B. 推动了近代政党政治的产生
C. 直接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 为国民革命的开展奠定基础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到:“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
A. 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B.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C. 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D. 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7年3月21日,美国钢铁公司子公司的董事长被迫签订协定,承认钢铁工人组织的工会。不久,所有美国钢铁公司的子公司都签订了类似合同,他们都同意增加工资10%,每月减少工时为40小时,加班时工资加一半。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美国
A. 钢铁公司已形成了全行业的垄断
B. 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C. 政府和劳工对资本家的强大压力
D. 市场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4年,美国主导建立了一个共同安全体系,成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巴基斯坦8国。美国主导建立该体系的目的是
A. 组建反共同盟围堵中国
B. 遏制苏联向欧洲的扩张
C. 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各国
D. 援助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A. 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 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 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 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包括军事援助)财政支出共483.04亿元,占年均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5%,远高于美苏两国。据统计,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80%,排第二位的非洲国家约占13%—15%。这反映出中国的对外援助
A. 强调经济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
B. 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的影响
C. 立足经济高速发展和民富国强的基础
D. 遵循量力而行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81年7月,国务院通过了有关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的规定,指出:“个体工商户,一般是一个人经营或家庭经营;必要时,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可以请1—2个帮手;技术性较强或者有特殊技艺的,可以带2、3个,最多不超过5个学徒”、“请帮手、带学徒,都要订立合同。”上述规定
A. 开始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 说明市场经济成为国人共识
C. 动摇了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D. 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前后推出逆全球化口号,实施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一些欧美大国也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举措,逆全球化趋势逾发明显。这表明全球化进程中
A. 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
B. 逆全球化成为国际主流现象
C. 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D. 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2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至迟在北宋仁宗之后,民间善讼之风即初露端倪。民间“好讼”之风的兴起,使得一种专门教人打官司的学问与职业应运而生,这就是“讼学”与“讼师”。在宋代统治者中,虽不乏明法之君,但其目的在于用法律的威慑力量来钳制百姓的思想和行为,并非是让百姓知法用法。于是,讼师始终处于地下活动,始终是官府打压的对象。他们游离于官方的体制之外,同时也不见容于士大夫阶层。种种迹象表明,宋代也许给当时的讼师提供了一个转变为受官府和民间都认可的“身份转型”即由讼师变为具有正当性、合法性的律师的机会。但是,这一转型终究未能完成。
材料二 在13世纪以前的英国,开始有了法律专家,他们有偿为诉讼当事人在王室法院和其他地方提供服务。亨利二世时期(1154—(1189)英国的法律制度开始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及其延续以及亨利的后继者们的更为深入的发展,创造了一种有利于英国专业律师的出现及其人数增加的环境。到13世纪末,一个专业的教会律师群体产生了。在一味打压或者放任自流之间,英王政府最终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将律师纳入到法制的轨道,对其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对其人数予以限制,对其不当行为加以规范,等等。正是这种“中间路线”的选择,使得英国早期的律师得以存活下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义贵《讼师与律师——基于12至13世纪的中英两国之间的一种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讼师未能完成向律师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2至13世纪英国律师产生和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现代中国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少平高考落榜,回乡生产。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这时农村生活混乱,旱灾又火上加油,村支书田福堂为加强自己的威信,组织偷挖河坝与上游抢水,不料出了人命。为了“学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生活的航道已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1979年春以后,孙少安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孙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1982年秋,少平到了煤矿,尽心尽力干活,成了一名优秀工人。少安的砖窑也有了很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因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再度奋起……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27.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自西周起,中国形成了藩属体制和海外朝贡贸易关系。为监管中原地区内部及与各藩部、蕃属国间的经济交往,各朝代产生了关津、榷场、市舶等多种税关机构。藩属体制下核心层是中央王朝地区,至中唐以前,关津大多遵循了孟子的“讥而不征”(只稽查而不征税)等主张。随着唐宋商品经济发展,逐渐成为课收商利的税关,财政经济开始居重。致明清时期,运河、长江或交通沿线商税之关广泛设置。核心层外为边疆地区,形成了具有官营外贸和管理双重职能的商贸交往场所和监管机构,如汉代关市、隋唐互市、宋代榷场、明清茶马司等。边疆外为边境地区,在“厚往薄来”的政策影响下,边境税关多为“怀柔远人、市惠藩属”。明前中期海外贸易政策走向政治极端,只有在政治朝贡之内才被允许。
近代以后,在条约体系下,中国在沿海开放口岸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新关被洋员控制,逐渐成为海关,新设的海关和原有常关并存。之后,通商口岸的常关渐归新关管理。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渐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其收入逐渐超过厘金和常关税。在此前提下,国民政府陆续废除常关,海陆边关统一征税。由此意味中国全国范围内统一型的、西式近代国境海关最终确立。
——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关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税关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