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考试练习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塔哈·侯赛因是埃及盲人作家,被誉为“阿拉伯文学之柱”。他的自传体小说《日子》,描绘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及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当时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进步与改革的强烈愿望,也标志着埃及现代新文学的诞生。侯赛因也成为埃及要求民族复兴的新兴力量的代表。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
A.宣布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 B.宣布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
C.重视古埃及文化遗产的保护 D.复兴民族文化的要求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亚历山大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下列对这段叙述的理解有误的是
A.和平往来促进了各地经济文明交流
B.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要道
C.暴力冲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
D.暴力冲突比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4世纪,一个庞大的帝国建立起来。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该帝国是
A.罗马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波斯帝国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蒙古西征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融合而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蒙古统治下实现了民族间的自由平等
B.蒙古西征加强了不同民族的交流交融
C.回族是蒙古西征时各民族交融形成的
D.色目人主要是自东向西迁徙的欧洲人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韩国前总统金泳三(1993一1998年任韩国总统)说:“科学技术时代,国力不是来自武器,而是来自知识和科学技术。没有自己的技术,只能沦为殖民地。”这一言论( )
A.推动韩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B.促使韩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C.表明韩国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D.指出韩国没有构建独立的科学体系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远征以前,亚历山大认为只有希腊民族才真正具有开化的文明。随着东征,他却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想法,想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的同伴。这表明
A.非希腊民族都是野蛮的民族 B.马其顿顺利征服了波斯帝国
C.亚历山大处事优柔寡断 D.东征改变了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作家茨威格以“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记录下曾亲历的社会政治事件。其中写道:曾经发誓要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威廉二世皇帝终于越境出逃了。那一天却给我们带来许多宽慰。因为我们——当时全欧洲的人也和我们一样——相信战争永远结束了。蹂躏我们这个人类世界的野兽都已被制伏。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纲领似的。当俄国还在以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欢庆自己蜜月的日子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朦胧的曙光。下列项中,与作者回忆直接相关的是
①德国战败,德意志帝国瓦解 ②美国崛起,国联建立
③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 ④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浪潮不断发展。1958年戴高乐上台后,通过谈判承认法属阿尔及利亚独立,并使大多数说法语的非洲国家在60年代初获得了独立。此举意在
A. 加速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B. 重塑法国的大国形象
C. 遏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削弱美苏两极的力量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积极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其应归还中国的观点。英美法等国代表认为“所请理由极为充分”。这一外交努力
A. 表达了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
B. 改变了弱国外交形象
C. 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全力支持
D. 成功解决了山东问题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显示1945年某地的人口组成比例,请问这种人口结构最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个地区?

A. 拉丁美洲 B.南非
C.巴尔干半岛 D.印度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密尔顿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个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两个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控制自己。”汉密尔顿的“双重保障”是指
A. 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
B. 权力的分立与制衡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D. 分权制衡与联邦制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为著名的即时战略游戏《拿破仑战争》中的精彩画面,游戏中玩家将扮演“拿破仑”,来一场征服欧、亚、非大陆的战役。而对真实历史中拿破仑对外战争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前期战争具有积极意义,后期战争则没有积极意义
B. 前期是革命战争,后期则是侵略战争
C. 拿破仑对外战争促进了欧洲民族主义的萌发
D. 对外战争既成就了拿破仑,同时也拖垮了拿破仑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万民法。下列项中不属于该法律体系的是
A. 贵族垄断立法权 B. 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
C. 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 D. 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严复希望用以进化观为核心的西方理论铲除中国国民劣性的思想土壤,为此他提出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尤以“开民智”最为迫切。严复意在强调
A. 自由平等,批判尊孔逆流
B. 适者生存,推翻君主制度
C. 主权在民,确立民主共和
D. 借鉴西学,提高国民素质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这句话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
A. 欧洲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 东方各民族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高潮
C. 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D. 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出国留学的学生中去美国的人非常少。1906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博到白宫进谒罗斯福总统。他建议总统将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中国的学校。1907年罗斯福给国会提出了一个咨文,指出:“我国宜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的咨文。对上述材料准确的理解是( )
A.美国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文化侵略 B.美国重视帮助中国发展文化教育
C.美国企图强化对华文化价值观渗透 D.美国企图强化对华思想控制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列宁在1916年的《社会革命与民族自决权》中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独立权”,不等于“分离、分裂、建立小国家,它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现”;在提到中国、波斯等半殖民地国家时指出,“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可见“民族自决”
A. 反映了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共同性认识
B. 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斗争高潮阶段到来
C. 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中华民族整体自决
D. 表明了半殖民地革命应由无产阶级领导
18.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加坡开始自治时,英国殖民者留下了初步具备一定制度文化水平的政治遗产,如林德宪法、议会民主制度、精英政治、法治等。由于文化和制度的惯性,这些具有现代性和民主性的因素被新加坡政府保留在自治后的政治体制内,并在实用理性主义的主导下与东亚儒家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新加坡有复杂的种族关系,有众多的宗教门派,有多种文化传统,有多种语言和教育,有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体系中,要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一个超越国内任何一个阶级、种族和文化的“强政府”成为必然要求。在长期殖民统治下,新加坡经济结构呈现畸形态势。由于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经济差距,为了尽快缩短现代化进程,赶超先进,新加坡不得不设法获得从经济结构中无法获得的推动力,这就是动员全民族的热情,搞各种社会运动来促进经济发展,而这只能由国家来进行。
——摘编自孙建红《新加坡软权威主义政府的“善政”之道》
材料二 李光耀在选择新加坡的政体和发展模式时,采取了一种务实主义立场,以我为主,唯我所需,不管何种发展方式和道路,只要有利于新加坡的发展、繁荣、公正和秩序就行,无惧他人说三道四。典型的是他拒绝了西式的民主,建立了一党独大、以行政为主导的政体,对内实行铁腕治理。学界将这一模式称作“软权威主义”或柔性家长制。它缺乏民主,但又不同于典型的独裁专制,因为它具有高素质而又廉洁高效的行政团队和严明的法治,这两点既使新加坡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效率,又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正。
——摘编自沈海平《“新加坡模式”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新加坡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12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新加坡模式”的主要特点,并进行简要的评价。(13分)
19.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转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进程》
材料二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的福利,要按照民主的原则解决获得解放的各国人民的迫切的政治与经济问题。
——摘编自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拒绝战争,维护和平”成为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心声。美苏“冷战”加剧,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使整个世界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战后,亚非拉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由于领土纠纷、民族宗教矛盾及西方大国的强权政治等,这些发展中国家之间时常爆发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对地区和世界和平构成了威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许多有良知的科学家反对战争,尤其反对核战争,他们纷纷投入到反战和平运动中,推动了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1985年联合国通过《国际和平宣言》,要求“各国人民与联合国一起共同努力,捍卫和平与保障人类的未来”,2001年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2年开始,每年9月21日为纪念国际和平日。
——摘编自陈新慧《对反战和平运动问题的分析》
(1)指出材料一中“亚洲本身都变了”的具体含义,请结合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处理战后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说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战和平运动产生的重要影响。
20.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中,由于统治者为希腊人,希腊文成为当时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基督教的文化内涵是犹太教人文主义和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这个运动在公元1世纪末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历史学著作《极端的年代:1914—1991》,把1914—1991年划分为三个阶段: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随后就是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材料三 资本主义在全球商贸活动与世界市场的开拓过程中,制定了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扩张的国际交往规则,影响持续至今。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虽然带来了“历史向转变”,但是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实现……中国国家主席习.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在发展战略层面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思想,而且也为当代动荡的世界走向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依据材料一概括“希腊化时代”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两幅图片的提示信息,说明“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的史实依据,结合所学简要阐述其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
(3)概括材料三中关于现代世界秩序形成的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秉持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