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基础练)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几十年来,西方国家逐渐探索出三种不同的现代农业类型。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以荷兰为代表,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美国为代表,以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土地、劳动力适中型,以法国为代表,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主要特色。这说明
A.国情决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B.科技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唯一因素
C.农业机械化水平取决于农场规模 D.人地矛盾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相关部门预测,未来20年,发展中国家对鱼类、猪肉、家禽的需求量将增长30%~40%。未来30~40年,全球粮食将需要增加60%的供应。由此可知影响粮食安全问题的因素是
A.人口的增加 B.耕地面积的减少
C.饮食结构和消费需求发生变化 D.土地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浙江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这主要得益于

A.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 B.河流疏浚和交通便利
C.改革开放和土地流转 D.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之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材料强调的是
A. 工业发展之后应首先注重粮食生产
B. 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
C. 农业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D.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蔬菜专用的收获机器收获莴苣时,会先用射线照射莴苣头以确定其是否成熟。当机器横向通过作物时,作物发出的辐射能量下降到低于某预定数值时,仪器就会发出一个信号,用以说明射线所照射的莴苣是可以摘取的,机器上的切割机就会自动切下所选定的莴苣。这主要体现了现代农业生产工具的
A.智能化 B.规模化 C.市场化 D.社会化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我国农业机器与工具进口的情况(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该表能够反映的准确信息是( )
(单位:1 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 956

118

0.74

1917~1921

39 269

798

2.03

1922~1926

43 074

390

0.91

1927~1931

55 192

998

1.81


A.农业领域近代化有所拓展 B.传统农具逐渐退出农业生产
C.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 D.自然经济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平均亩产由过去的100千克增加到350千克。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推广之后使小麦亩产量从50千克提高到250千克。1960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成立。该所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一季稻的亩产可达600~650千克。2013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田实现平均亩产988.1千克,创世界纪录。这说明20世纪以来
A.发展中国家走在现代化农业的前列 B.现代化农业机器得以广泛使用
C.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不断突破 D.世界人民已逐渐消除饥饿问题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到白酒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违法使用化学添加剂的阴影。这类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中国宣传画《妈妈开着拖拉机来了》创作于1960年,从图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A. 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令人鼓舞
B. 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 农村开始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
D. 农村被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突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方式,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高效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是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B.使用小型农业机械,精耕细作
C.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实现电气化 D.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广使化肥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为我国某地四个家庭农场2008—2011年面积变化示意图。由此可以推知

A.农业生产合作社出现了新趋向 B.农业生产日趋走向集约化经营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被淘汰 D.多元经营更能解放农村劳动力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公报数据来看,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6.06万平方千米,比上年减少0.97万平方千米。各地调整和减少了低质、低效作物的种植,扩大了大豆、杂粮等优质、高效作物的种植规模。受市场价格和大豆补贴政策影响,东北地区增加了大豆等作物的种植,豆类播种面积达到11.07万平方千米。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种植结构调整 B.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D.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
13.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经济相当发达,餐饮业也随之繁荣起来。饮食业的繁荣呼唤监管政策同步发展,为此,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首先,《宋刑统》全文照录唐律条文,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其次,配合禁榷品专管制度,对茶、盐等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再次,为了规范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明文规定,对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产生一定效果。
——摘编自潘荣华、杨芳《我国古代食品卫生监管经验与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食品掺假尤为严重。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他主张积极干预食品、药品中存在的问题。当时社会上兴起了一场以中产阶级为主,有各阶级广泛参与的社会进步运动,新闻媒体发动了“黑幕揭发”运动,食品、药品行业是其关注的重要对象。这些运动不仅给罗斯福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且唤醒了广大的民众,最终加速了《纯净食品药品法》的出台,开启了美国食品监管的“联邦化”序幕。——摘编自吴强、张甲娜《转型期美国食品法律规制研究
——以1906年<联邦食品与药品法>的颁布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食品安全管理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纯净食品药品法》成功出台的原因。
1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伴随着高风险的食品。直接挤出的奶常常被细菌污染,在炎热的季节,几个小时就足以令牛奶变质。因此,几百年中,被称为“白肉”的牛奶和奶酪是穷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有钱人对其敬而远之,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19世纪早期,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目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繁荣。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费更加旺盛。19世纪末期,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间接地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20世纪,冰箱的普及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第一次爆发使得牛奶制品的市场需求猛增,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各国的农业产区纷纷响应号召,大量生产乳品罐头;战时大批妇女外出工作也使得母乳喂养大范围减少,婴儿的牛奶消费日益增长。加之这一时期也正是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出现的时候,三者的结合,将牛奶塑造成了一种“完美食物”。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1943年又通过立法,专门拨款开展学生餐和学生饮用奶计划。1954年,时任法国国民议会主席的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宣布:每个小学生每天将可以享受一杯加糖牛奶,好让他们“读书更用功,身体更结实、强壮、充满活力”。日本政府从1964年开始,要求每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包括牛奶。1961年国际牛奶联合会(即IDF)将每年5月第三周的周二定为“国际牛奶日”。
——摘编自武锐、邸笑飞《被神化的牛奶》等
(1)根据材料,指出牛奶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牛奶流行的主要科技成果,说明牛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