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网上考试练习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03年以来,周公庙遗址发掘出大量甲骨文。在这些甲骨文中有祭祀周人先公“王季”的记载,以及“五月哉死霸(魄)壬午”这种典型的周人历法形式。还有一版卜甲刻辞记载了王朝为平息风灾祭祀东南西北四方神的仪式。据此可知
A.周朝重视农业的社会风气 B.历法已被应用于指导社会生产
C.周对商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D.甲骨文源于商朝但盛行于西周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书.艺文志》载:“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是其遗事也。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儒家思想日渐式微 B.礼乐制度逐渐瓦解
C.兵家思想占据主导 D.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各郡国人口状况统计表(部分:主要为今京津冀地区),据此可知当时

A.汉匈战争导致北方人口减少 B.北方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南北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加大 D.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魏孝文帝时,铸“太和五铢”并强力推行,但只流通于京师洛阳--带:宣武帝铸“永平五铢”,京师及诸州镇也未能统一流通,民间交易必须用货币时,甚至出现“分截布帛,以济有无”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B.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
C.汉化改革阻碍货币流通 D.民众对北魏政权缺乏认同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该画作再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杨玉环的三姊號国夫人及其家眷着盛装出游的情景。这一画作

A.表明唐代妇女政治地位提高 B.体现“吴带当风”的创作特征
C.印证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D.反映出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朝廷访求民间人才的赦诏中,“乡里所推”“乡里推重”是.被荐举者应该具备的条件。太平兴国八年(983)正月,“诏诸道州县长吏延见部内耆德高行为乡里所信重者,问以民间疾苦,吏治得失,退而改之”。绍兴三年(113)五月,登仕郎邹况因“乡评无闻,玷辱名臣之后”,遭降等差遣。这反映出宋代
A.宗族权重威胁中央集权 B.吏治腐败导致国力衰微
C.州县长官乡举里选产生 D.国家治理重视民间舆情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清时期人口流动加大,各种祖先移民说广泛流传。尤其在边陲地区,无论是否土著都共享某一共同传说,传说往往以中原某地为原乡,如:在青海某些回族和土族的口述传统中,有祖先是南京人的说法。这些移民传说的流传
A.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助长地方割据观念发展
C.便于统治者进行思想控制 D.消除了区域文化的差异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晚清税收基本情况表(单位: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商品经济成为经济主导
C.政府财政状况8趋好转 D.农民赋税负担不断减轻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评价《史记》:“(其书)常有国民思想,如项羽而列诸本纪,孔子、陈涉而列诸世家,儒林、游侠、刺客、货殖而为之列传,皆有深意存焉。”据此可知梁启超
A.秉承传统民本观念 B.托古改制主张维新
C.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D.支持民众反抗斗争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5年刊印的《上海曹氏续修族谱》记载:光绪三十一年,苏松太道袁树勋准实行地方自治。邑王氏、朱氏仿其意,集族人为族会,从事家族立宪。宣统元年十月,润甫公于宗祠崇孝堂先后两次邀集族众决议仿行,拟具简章。十一月朔冬至,祠祭聚族通过简章,公举职员,正式成立。这反映出当时上海地区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间习俗的彻底变化
C.宗族观念逐渐消逝 D.社会治理民主化趋向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位思想家撰文指出:“新道德既是随着生活的状态和社会的要求发生的,就是随着物质的变动而有变动的,那么物质若是开新,道德亦必跟着新……因为物质与精神原是一体,断无自相矛盾、自相背驰的道理。”据此可知其
A.初步具备马克思主义思想 B.认为道德重塑是社会进步的根本
C.主张学习资产阶级新道德 D.赞同社会进化论适者生存的主张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共在根据地印发了许多《便农书》《农家历》等历书,这些书封面多用耕牛图代替旧的大龙治水图,书中阴历阳历并存但没有旧历书所附加的吉神、煞神、宜忌等内容;设定了巴黎公社纪念、四一二惨案纪念、八一纪念、九一八纪念等纪念日。这一举措
A.旨在统一农时指导农业生产 B.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
C.奠定根据地发展的物质基础 D.政俗关联起到社会动员作用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8年至1949年,象征着中华民国的国旗经常被使用于中共根据地的节庆活动中,但在“七一”建党纪念日的活动中没有出现过国旗的身影。根据地国旗的使用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以维护合作为工作中心 B.推动建立联合政府
C.吸取国民大革命的教训 D.革命力量不断增强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执业西医不到2万人,护士1.7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原则。其中,“团结中西医”原则的确立
A.体现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要求 B.推动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C.符合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的必然 D.为解决城乡医疗差别奠定了基础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两幅地图为不同时期的德国疆域图,导致图中德国疆域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 B.《凡尔赛和约》签订
C.1939年突袭侵略波兰 D.二战战败德国分裂
16.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1月17日,首都博物馆2020年开年特展《1420:从南京到北京》开幕。2020年正逄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将满600年,为了增强人们对古都北京的认识,增强人们对保护古都历史文化遗存的理解与支持,增强人们对北京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深厚历史底蘊的文化自信,首都博物馆特别推出此项展览。《1420:从南京到北京》展览围绕明代迁都北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定都南京、第二部分迁都北京、第三部分用致雍熙。2020年10月由山东博物馆与孔子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衣冠大成一明代服饰文化展”在山东博物馆对外展现。明代服饰注重对传统的继承,远法周汉,近取唐宋,从色彩、面料、款式、纹饰到穿着的时令与场合,形成一系列定制,规画之周详,超越以往任何时代;其工艺之精湛、寓意之丰富、纹饰之华丽,亦可谓历代之最,对周边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展览由“垂衣天下治”“华锦庆嘉时”“香霭入长裾”三个单元构成,分别展出明代官员服饰、嘉礼服饰和日常起居服饰。
以上为两篇博物馆展览策划简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仿写一篇关于明朝文化发展方面的展览策划简介。(要求:策划主题明确,简介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17.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治元年七月,官员上疏,建议按照明制赈济贫困学子,得到清廷的认可。顺治九年“发米九百石,银四百余两”,赈济京畿附近贫民。顺治十六年五月清世祖谕户、兵二部,对云、贵两省战乱灾民“以十五万两,赈济两省真正穷民”。顺治十八年,清廷批准了户部“将顺治十七年本省秋粮借贷为春种之需”的请求,正式拉开了清代灾荒赈贷的帷幕。从康熙中叶开始,清廷对陕西、山西、直隶以及山东地区的赈灾力度大为增强。至康熙后期,江南地区的朝廷赈灾事业也蓬勃展开。清朝初期的赈贷实施主体是以朝廷为主导的,无论是“恩出于上”的最高统治者下令赈济,还是地方封疆大吏主动奏请进行赈济,均体现出显著的国家意志。
——摘自陈建宇《回归与因循:清初灾荒赈济的探索与实践》
材料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北京率先“收养游民,创立工艺局”,下设诸多当时农业、工业发展所需之工艺科目,向贫民教授其技艺。民间,由各地士绅主导,以教助贫困为主要内容的慈善活动日益活跃。民间慈善救济的范围颇为广泛,涉及育婴、赡老、救生、义学、舍药、赠医、施棺、掩埋路毙等多方面。在晚清,工商业行会组织的救助功能也日益彰显。敬祖联谊,协调工商业行为,互助互救,这是会馆、公所等工商业行会组织的三项主要功能。
——摘自陈桦《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救助工作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大致经过了先治乱、再治贫的过程。治乱主要是针对国民党的散兵游勇、旧社会的娼妓改造、城市流民的收容遗送。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开始由“治乱”走向“治贫”。为了不让一个“阶级弟兄”掉队,很多在旧社会没人管的.人,在新社会得到了起码的生活保障。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建立后,贫困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其生老病死都由生产队负责。自此,新中国形成了国家保障体系下的城市单位救济与农村集体救济相结合的社会救助制度。
——摘自韩克庆《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初期社会救济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晚清时期社会救助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助的认识。
18.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表一1901年底外务部主要人员(部分)

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总办章京、帮办章京、章京、额外章京,均为协助堂官处理文书等事的文职官员。
表二1912年6月外交部留用人员(部分)

——摘自李文杰《继承与开新之间一-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嬗替与结构变迁》
综合比较两表,从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解释。
19.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召开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成为历史学家们讨论的焦点之一。
关于二战的起点,或者爆发点,以往学术界多半以1939年9月1日德国侵入波兰为标志。欧洲学者大多如此主张。日本学者也是这样看法。中国学者虽有不同意见,大多也接受这样的看法。但很早就有中国学者把1937年卢沟桥事变甚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作为二战的起点。1936年底,《世界日报》印出粗体大字:“胡适归国后首次讲演: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系日本进攻中……这大概就是胡适最早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九一八事变’日本进攻中国”的证据了。国际知名历史学家罗伯特.弗兰克在其最新著作《1937-1947:世界大战》中指出:“实际上这次世界大战是在亚洲开始的。1937年7月,当日本开始试图全面征服中国时,亚洲战事正式启幕。二战开始的时间甚至可以提前至1931年,即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地区的时间。”二战后,日本官方支持的主流媒体提出将1941年12月7号珍珠港事件作为二战的起点。著名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也认为:“1939年爆发的战争只能算是欧战。”他把二战的爆发点定位1941年12月日本轰炸珍珠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选择一种观点或者另起观点并对其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