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下册入学考试语文专题训练(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

1. 字词书写 详细信息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______),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2)社会的发展如湍急的流水,任何平庸与狭ài(_______)的理想都无法溅起成功的波澜。享誉十九世纪的美国雷诺公司,因没有深远的理想和目标而停滞不前,最终无法逃脱被吞 shì(_______)的厄运。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想,这是对读书意义的深刻体悟和精辟总结
②我们的社会难以传承深邃的智慧、伟大的精神
③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④缺少书籍的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是一片荒芜和狼藉
⑤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⑥我们的文化也会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A. ③①⑥④②⑤ B. ④②⑥①③⑤ C. ⑤③①④⑥② D. ⑤①③④②⑥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权健事件暴露出保健品市场普遍存在的虚假宣传、消费欺诈、制假售假等一系列问题。
B.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毕业典礼。
C.在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设备保养等 部门进行了整顿。
D.华为手机不但名扬海外,而且得到了中国广大手机用户的高度赞扬。
4.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3)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4) 李清照的《渔家傲》中表现词人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对现实不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5.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著名文化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在201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有感而说:“读书不是显摆,而是生命的高贵。”为了使我们的生命高贵,班里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下列活动。
(1)(人物画廊)请你根据下面的描述,说出其中A、B两个人物分别是谁。
①A在大相国寺看菜园子。一群泼皮无赖想要戏弄他,却没想到A把两个领头的踢到粪坑里,吓得他们跪地求饶。
②不久,B向大家宣布,螺旋桨突然被大章鱼咬住了,无法转动,如果再这样下去,大家的生命都会有危险。所以,必须立刻出去和这些怪物展开一场生死搏斗。
A 是___ B 是___
(2)(故事园地)“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她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语段中鲁迅对她有不同的称呼,因她谋害隐鼠等,幼年的鲁迅憎恶地称她为阿长;多年后,当他回眸_______这件事,鲁迅先生对她充满敬意和怀念,深情地称她为“我的保姆”“长妈妈”。
(3)(人物评说)在火焰山,面对一心复仇的罗刹女,孙悟空“三调芭蕉扇”,表现了其_______的性格特点;祥子为了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早出晚归,忍饥受冻,表现了他积极自信,勤劳能干,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经过战火的洗礼,保尔·柯察金成长为时代英雄,我们要学习他______的意志品质。
6.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1日电(记者张尼)今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根据规定,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都将面临处罚。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也陆续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上海7月1日起执行“最严垃圾分类”》
(材料二):垃圾分类上海很急,整个中国都很急,原因在于,多年来我们因为垃圾处理不善而付出了沉重的环境、健康代价。早在2004年,中国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垃圾制造大国。中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这些被日常丢弃的垃圾没有消失,总会有一天以别的形式出现大家的生活中:可能是吹来的风、喝到的水;可能是以垃圾为食的猪肉或奶制品;可能是在垃圾填埋场上种起来的蔬菜、水果……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迫在眉睫。
——摘编自搜狐新闻网《垃圾处理——这场战争迫在眉睫!》
(材料三):生活垃圾主要处理方式及优劣对比

(材料四):垃圾分类,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收集、分类投放、分类搬运和分类处理,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其中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我国的生活垃圾一般按照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餐厨垃圾(湿垃圾)、其他垃圾(干垃圾)分成四类。长期以来,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准确率较低,成为制约我国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效果的突出问题。日本则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做法相对成熟的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垃圾处理还只是处在填埋和焚烧的末端治理时期。到了八十年代,随着垃圾数量和种类剧增,传统的填埋和焚烧方式已再难有效处理垃圾余留问题,促使日本政府必须通过有效的垃圾分类来改进焚烧技术,并从废弃物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资源循环转变。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到二十一世纪初,在日本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民众的协同合作下,日本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已经逐步完善,并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摘编自佛山日报《垃圾分类时代来临,临门一脚何处发力?》
【1】下列各项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垃圾制造大国,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4亿吨左右,并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递增,所以垃圾分类处理迫在眉睫。
B.垃圾分类是指居民要将生活垃圾按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分成四类投放。长期以来,我国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最突出的问题是居民不愿意分类投放和分类投放不准确。
C.《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上海已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从今年7月1日起,上海居民如果将餐厨垃圾投放至可回收垃圾箱,将会面临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
D.日本经验告诉我们,垃圾分类能有效地帮我们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垃圾处理目标。
【2】有人认为,虽然生活垃圾的三种处理方式各有优劣,但焚烧发电的方式将来最有可能成为我们处理垃圾的主流方式。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7.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15分)
眼界与读书
赵 畅
⑴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⑵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⑶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⑷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⑸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⑹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1】第⑵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第⑷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4分)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8.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守桥
葛俊康
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一颗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下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死死地,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遍了全身。老葛剁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啥?快回家去拿锯子。”
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老葛的心更慌了。老葛知道,再不想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了。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
⑥妻子拿来锯子、绳子。老葛把绳子一头栓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了桥头的一棵大树上。老葛拿着锯子,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妻子用手拉着绳子。老葛一手拿锯子,一手抓住大树,往树上爬。爬上大树,老葛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妻子站在桥上,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心,说:“慢点,慢点,不要慌!千万不要让洪水把你冲下去了。”老葛没回答,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夹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的最粗的树枝。
⑦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老葛忙让他们站在桥头,不要上桥。学生们乖乖站在那里,看着老葛。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了。村长也来了。跟在村长身后的,还有几位年轻人,村长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来。村长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漂浮物随着洪水,轰的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狂奔而去。
⑧水位下去了。桥面完全露了出来。老葛站在桥上,看着滚滚而去的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学生,眉头深深地皱了一下。
⑨几天后,老葛被评为了乡里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两千块钱奖金。拿到奖金后,老葛和妻子又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了仅有的一万元,买了水泥、河沙、石子,叫上几位年轻人帮着把石桥彻底地加固了一下。
⑩修桥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和村长都来到了现场。村长问老葛还有啥要求,差钱啥的村里可以帮着解决。老葛朝他们看了看,笑了笑,说:“我还真有个要求,不知你们答不答应?”村长说:“答应答应,肯定答应,您说就是。”老葛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学校,说:“我想给孩子们再上堂课。”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选文有删改)
【1】阅读文章第②—⑦段,概括补充“守桥”的情节。
开端:老葛看见洪水涌来,一颗大桃树堵在了桥洞口。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村长和年轻人合力拉开了堵在桥洞口的大桃树。
【2】第②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3】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轰的一声大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湿润了。(“愣”“紧紧”“湿润”反映了校长怎样的心理变化?)
【4】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9.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西湖春景图,如春水初涨、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 、草没马蹄,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早春的盛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D.尾联中“行不足”表达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看不够美景的惋惜之情。
10.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郦道元)
(乙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吴均)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重岩叠嶂(______)
(2)属引凄异(______)
(3)蝉则千转不穷(______)
【2】翻译句子。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两段文字都描写了猿鸣,但目的不同,甲文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乙文则通过猿鸣表现环境的生机勃勃。
【4】两段文字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感情不一,说说具体有什么不同?
11.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总是渴望得到同学的肯定,我觉得,你首先得肯定自己。”“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人肯定能增强信心;换位思考,我们也要学会肯定别人。”“关键是这种肯定必须是真诚的,因此,应留心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这几位同学的谈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