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2020-2021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免费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排位,对祖先的崇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祭祀祖先是最重要、最严肃、最重的礼制,“礼有五论,莫重于祭”。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王位世袭制 D.礼乐制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承认土地私有
B. 打击旧的贵族
C. 革除陈规陋习
D. 强化社会控制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国历史学家陈旭麓说:“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由此可见,秦始皇的做法有利于( )
A.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B.确保天下共主地位
C.防止官僚贪污腐败 D.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
A.有利于控制地方 B.削弱了诸侯的势力
C.有助于加强皇权 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魏晋以来,直至十六国、北朝前期,伴随着北境诸少数族或主动或被动内徙,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政区从北方边境渐次后撤,而代之部落组织式的或军事统制式的特殊政区。北朝后期,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
A.民族交融的深化 B.政区设置的密集化
C.郡县制遭受挫折 D.世家大族力量瓦解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调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成语是时代的产物。“白衣公卿”“一品白衫”“雁塔题名”“春风得意”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后人评价更加真实客观 B.评价是否可信取决于阶级立场
C.历史评价具有主观色彩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地方行政区划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重要方式,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主要经历了秦汉郡、县两级,唐代道、州、县三级,宋代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地方行政机构极不稳定
B. 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C. 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削弱
D.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宋词的繁荣
A.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 B.导致诗歌走向衰落
C.是时人素质提高的反映 D.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边是《中国历代官称辞典》中的一个辞条,依据辞条内容推断这一机构是

A. 礼部
B. 中书省
C. 内阁
D. 军机处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早期,巡抚、总督本是中央临时派遣到地方的监察官员;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这表明明代
A.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B.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完备
C.地方军政管理走向低效 D.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洪武二十三年,明太祖命令沿海。卫所装备海船:“诏滨海卫所每百户置船二艘,巡逻海上盗贼。”此命令旨在
A.增强海战力量抗倭 B.保护中外贸易往来
C.遏制民间海上走私 D.抵制欧洲殖民入侵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大臣向皇帝单独呈送奏折进言的制度,皇帝亲自批阅密折,不 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该制度旨在
A.加强皇帝的专制独裁 B.打破因循守旧的风气
C.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D.有利于处理紧急军务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朝军机处的办公处不称衙署,只叫“值庐”,入职的军机大臣不按国家职官的升转制度选调,没有品级和年资规定。这从侧面反映出军机处
A.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力 B.是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C.不是政府的正式机构 D.官职简练且事务清闲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康熙亲征噶尔丹
D.雅克萨之战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的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以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江南烟户业田多,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出乡村者十之一二。”这说明当时
A.工商业者成为社会的主要阶层 B.市民阶层人口的增加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D.南北经济差距的加大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的现象。这表明
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生产分工更加细密 D.新型经营方式已出现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
A.君臣关系平等 B.恢复官僚政治
C.限制君主权力 D.改革选官制度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
A. 领土主权
B. 贸易主权
C. 司法主权
D. 关税主权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期间,众多老百姓只是以一种局外人身份来“欣赏”这场热闹。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令人震骇的是,更有数量庞大的良民加入到援英反清的队伍中,有的甚至成为侵略者冲锋陷阵的排头兵。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百姓民族意识淡薄 B.英军熟悉中国基本国情
C.民众态度决定战争结局 D.满清政府统治腐朽不堪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爆发一年后,清政府仍不承认这场冲突是一场"战争",而更倾向于是一场"边衅":官方文书中也把英国人被看作是"丑类""匪类""强盗""贼寇""叛贼"。这表明清政府
A.认识不到近代战争的残酷 B.对殖民者的本质认识不清
C.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 D.无力应对国家安全的危机
25. 详细信息
汉武帝、唐太宗均是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远大志向的皇帝,他即位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拓疆活动:北击匈奴收复北方许多失地;沟通西域,将西城纳入汉朝的控制之内;南平越族,设立许多新的郡县经略西南夷,设立郡县,开辟交通,加强了各族、各地区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与交流;出兵朝鲜,设立郡县。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汉王朝的疆域空前扩大。
——摘编自石青《试析汉武帝的治疆政策》
材料二
在中国帝王之中,李世民可算是最具人身方面吸引カ的一位。…他有侧隐之心而又好奇心重,不惧危难也不辞劳瘁。唐太宗摒弃旧时惯用的民族分化的做法,把“抚九族以仁”当作“君之体也”。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汉武帝的拓疆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抚九族以仁”的具体史实。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汉武帝和唐太宗治国的举措共同影响。
26. 详细信息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
27. 详细信息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加强皇权……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然而,由于皇权高度集中,却使皇帝所管政务大大增加。明成祖即位后,参据此制,简选翰林院文臣入文渊阁参预机务,成为皇帝的参谋。此后,阁臣的设置成为常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刘文正(统勋)公丰范严正,如对神人……每值军机处,闭目坐,闻人言有误,乃张目侃侃直陈。内侍传赐食物,谢恩只领,从不与内侍交一言。其端严慎密如此。
——摘编自葛虚存《清代名人佚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丞相”设置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归纳明朝设内阁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设置军机处的最初目的,并归纳其运行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新变化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