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0-2021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免费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彩画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而水彩画真正在中国 ,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年的艺术家们出国留学,把水彩画引进中国。李叔同就是其中之一,他早年留学日本,创作水彩画,写了中国第一本水彩画著作《水彩画法说略》,奠定了中国水彩画的两种不同面貌。如果说油画是浑厚的交响乐,那么水彩画就好比富有迷人魅力的轻音乐,它以轻快、优雅、色彩绚丽等特色令人心旷神怡。水彩画水色交融、 的特点与水墨画相近,也令国人 。水彩画走到今天,包含了几代画家所倾注的中国人的思绪和情怀。中国传统艺术是丰富的保障,其中的“意境”和“传神”是两个挥之不去的关键词。在当代的文化格局下,中西两大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对话成为绘画不断延续发展的前提,相互吸纳众长, 地为绘画增添新的活力。近几年,中国水彩画与国际的交流日益丰富,画家们经常参加国际性水彩画展。由于国际性水彩画展的举办增进了各国画家的交流,促使画家们拥有了更加多元的视野和广阔的视角。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落地生根 一挥而就 雅俗共赏 络绎不绝
B.瓜熟蒂落 挥洒自如 雅俗共赏 源源不断
C.落地生根 挥洒自如 喜闻乐见 源源不断
D.瓜熟蒂落 一挥而就 喜闻乐见 络绎不绝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国际性水彩画展的举办增进了各国画家的交流,促使画家们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多元的视角。
B.国际性水彩画展的举办由于增进了各国画家的交流,画家们拥有了更加多元的视野和广阔的视角。
C.国际性水彩画展的举办增进了各国画家的交流,促使画家们拥有了更加多元的视野和广阔的视角。
D.国际性水彩画展的举办增进了各国画家的交流,促使画家们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多元的视角。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杜甫的《蜀相》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咏史抒怀诗词的代表作,前者借诸葛言志,后者托周瑜抒怀。
B.《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
C.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元朝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二者同属戏剧艺术。
D.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描写了“人的灵魂的尊严”。
3.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谈“差序格局”是从私说起,私的问题是个群、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于是,费老先生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
中国的社会不像西洋社会,西洋社会是团体社会,称为团体格局,“像由几根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
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煞个人。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在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中,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可以说是公。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李鹏亚《读<乡土中国>——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性质是像同心网波纹的网络结构,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改变和拓展。
D.梁治平认为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这对重新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有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侧重通过与西方“团体社会”结构相对比,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的内涵,其目的都是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可以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并丰富《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
A.入则孝,出则悌。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叙
(宋)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吠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幸其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链接)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遗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B.汉中之言,无一酬者 酬:报答
C.虽弄翰戏语 弄翰:执笔写作 D.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事:祭祀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 故燕王欲结于君
B.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南取百越之地
C.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故天下信其诚 失其所与,不知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B.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C.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4】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范仲淹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②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③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④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⑤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⑥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小时候从《庆历圣德诗》中知道了范仲淹等十一个人,乡先生评价韩、范、富、欧阳四公为人杰,苏轼当时虽然未能全部明了,但是已经在心中记住了他们。
B.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君主致天下太平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C.范仲淹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范仲淹虽然后来做了官,但依然保持节俭,除非宾客来访,否则不吃肉。
D.所选两段材料,传文通过叙述介绍范仲淹其人其事,序文通过抒情议论表达苏轼对范仲淹的仰慕。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7】根据文意,分析作者“见属为叙”而“不敢辞”的原因。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次韵杨明叔见饯(其二)①
黄庭坚
杨君清渭水,自流浊泾中。
今年贫到骨,豪气似元龙②。
男儿生世间,笔端吐白虹。
何事与秋萤,争光蒲苇丛。
注:①杨明叔是黄庭坚贬居戎州(今四川宜宾)时所收的学生。元符三年(1100)十二月,黄庭坚奉召东归,杨明叔写了十首诗送别。黄庭坚也步杨诗原韵,和诗十首回赠。杨当时正式“求泸州而不可得”之时。②元龙:陈登(字元龙)。《三国志·陈登传》中记载,陈登因看不起“求田问舍”的许汜,被刘备称许“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1】下列诗句,与诗作尾联中“秋萤”所运用的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B.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杜甫《奉赠严八阁老》)
C.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D.青灯风雪夜,黄卷圣贤心。(黄庚《夜坐读书》)
【2】请概括这首诗中杨明叔的人物形象特点。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态度。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2)岩扉松径长寂寥,_________。(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献愁供恨,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道:________,________。
7.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泥火盆儿
“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总让我想到童年那一盆红彤彤的炉火,炉中闪耀的火光,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温暖的火盆儿,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童年的北方,冬天格外冷。大雪囤着一座座村庄,整个长冬都不肯化去。晌午,阳光强烈,屋里生火做饭提升些温度,屋瓦上才变得柔和些,滴滴答答的屋檐水垂落下来。日头稍稍偏西,屋檐下就又挂上了长长的冰棱。这时,祖父掖了掖宽大的棉袄,用一根带子把腰勒紧,推开风门,从南墙根儿端来一个泥火盆儿——那是乡下人冬季的宝物——放在屋檐下,往盆里装了碎草,盖上细碎的玉米秸,点燃。碎草抽抽噎噎地燃起,一股青烟被北风扭得四下流窜。祖父不急不躁,好像任由顽皮的孩子尽情打闹,在旁边不紧不慢地吸着他的烟锅。烟吸透了,青烟没了,火红的炭骨窜着短粗的火苗儿,在火盆里活力四射。祖父用他粗糙的大手,小心地捧起暖烘烘的火盆,(甲)笑吟吟地回屋。片刻,屋里就温暖如春天一般。
那时候的乡下,几乎家家有一两个火盆儿。火盆儿是秋天就做好的。它制作起来很简单,到村外岭畔挖些干净的粘性黄泥,拌上麦糠,和成厚泥巴。粘土有时候是会裂的,为了让火盆儿品质好,还要把一些破布片儿、旧绳头儿绞碎,拌进泥里,这样火盆儿就有了筋骨,可以更好地成型,不易碎裂。拿一个旧脸盆做模子,倒扣在平展的地上,盆面擦一层“粉”——爷爷从灶底掏出的草木灰。然后,一层层往上糊泥巴。开始时泥巴打滑,拍打几下就好了,泥巴糊上去要轻轻拍打,拍打得火盆儿瓷实且四壁均匀。做好的火盆儿就像一个丰满厚重的大脸盆,放在背阴的地方慢慢地阴干,急了会有裂纹。祖父总是去查看火盆儿,有小裂缝马上用细泥封住、抹平。火盆儿干透了,小心翻转过来,从中间把脸盆抽出——一只丰满的泥火盆儿就(乙)笑吟吟地端坐在墙角,等待着北风紧、雪纷飞,等待着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隆冬的到来,那时,它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乡村取暖,大都用做饭的灶火,烧热屋里的火炕,叫“暖屋热炕”。但炕的热度远远抵御不了隆冬的严寒。尤其屋里有老人孩子,他们抵挡不住大寒的侵袭。严寒时节,大雪培住屋子,即使炕烧得热鏊子一样烙屁股,屋里仍然凉气刷脸,清晨,你会发现脸盆里结了冰碴子。北方还有一句话——“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冬日里,一点儿小缝隙就能夺走屋里好不容易积攒下的热量。于是四处寻找凉气来源,不断用碎石锤紧老鼠洞;将门帘挂在堂屋和卧房的门外;而且用高大的茅草和芦荻垒一扇独扇的风门挡在堂屋门外。尽管如此,四九天气,还是到了寒气逼人的时候。
是时候请泥火盆儿出场了。每一餐灶火,总要剩些热炭,从灶膛里拣几块红彤彤的木炭置于火盆儿内,端到屋子里,屋里顿时就腾起一股暖流。带着小火苗的炭火在火盆儿里热腾腾地跳跃,老人在炭火的上方烤烤手,说,暖和!孩子的小脸儿被炭火映红,暖暖地笑。在炕上绣花的姑娘,把积劳而僵硬的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更显灵性。远归的人,拿笤帚扫下一身硬邦邦的雪粒子,坐在暖融融的火盆儿前,顿时感到无限温暖冬季,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火苗的温馨。冬日,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来,烤烤火!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闲话着岁月,一天天地向年关迈进,向春天迈进,向新的生活迈进。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满足和期盼、向往。
泥火盆儿,是温暖的使者,还是美食的源地。一把黄豆,一撮苞米粒,几个花生,祖父就变戏法一样把它们变成香喷喷的美食。瘦小的苞米粒埋进去,过一会它就蹦跳着出来,变成一个爆米花。祖父一边欣喜地用拨火的钎子挑出爆米花,一边看着我说:“看看,女大十八变,小丫头转眼就变成大姑娘了。”有时候,祖父悄悄把地瓜埋进深灰里,慢慢地热。闻到甜香味儿,小孩子馋猫一样到处找,直到那滋滋地冒着油的地瓜被祖父从灰里掏出来,小孩才恍然。于是,趁家人送客去了,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把地瓜悄悄埋在火炭里就上街玩了。待到家人闻到一股焦糊味儿,那火盆里只剩了一块黑乎乎的糊炭儿。最温馨的是祖父就着火盆儿喝酒。黑色的烫壶倒上半壶白酒,酒壶底部埋进火盆的炭灰,伸手从屋脊挂钩子上摘下小小的腊条提篮,拿出几条小干鱼,祖父用铁筷子夹着干鱼在火盆儿上慢慢地烤。鲜味首先惊醒了炕头小猫,喵喵叫,围着祖父转。祖父拿过猫食碟子,把鱼头、鱼鳞和杂刺、肚腹之物分享给猫。
泥火盆儿前的时光是温馨的。听北风敲窗,几片干树叶在窗外飒飒轻响;看雪花飘飞,给院中的草垛披上斗篷。守着泥火盆儿的炕头上,绵绵的是祖母那些久远的故事和传说。火盆前的祖母戴着老花镜悠悠地在绣一副鞋垫,或者补几双袜子,或者就那么比划几片布片,拼接成她需要的枕头套、小肚兜。故事也像手中的线一样绵绵不断。冬天日短,不觉中日影就从窗户棂上没尽了,火盆儿里的火也暗淡下去,小孩子打一个长长的哈欠,灶屋里响动锅碗瓢盆的序曲。祖父就着火盆儿里微微露红的炭苗点燃了烟袋锅,烟雾缭绕里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恬静安详。
常常,火盆儿边的情景像一幅静物写生画,永恒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祖父背倚着炕头上高高的被卷闭着眼睛,是在打瞌睡,还是在想久远的往事?火盆边小弟睡得小脸红彤彤,拨浪鼓在枕头边寂寞着;祖母双手插在宽大的衣袖里,眼睛似乎在看向窗台上阿姐的算盘。猫儿从静物里走出,它先是在火盆边伸伸懒腰,扭扭捏捏地走到窗户边,透过封窗纸上的小玻璃片,看窗台上的麻雀……祖父醒来,引过猫儿,抱在怀里,祖母轻拍窗棂赶走了麻雀……
此刻,火盆儿里也许只剩下些热炭灰,堂屋里,锅碗瓢盆又响动起来,风箱慢悠悠响起,炕头接续着火盆的暖,又热起来。
(取材于张金凤同题散文,见2018.2.23.《光明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作者笔下,泥火盆引发了作者对艰苦却温暖、恬静的生活美好的回忆。
B.本文融记事、写景、忆人于一炉,行文变换交错,笔法灵活,语言质朴而又不失灵动。
C.祖父的形象很丰满,他本领大、不怕苦、满心慈爱,但心里也有无法出去闯荡的遗憾。
D.作者运用比拟的修辞,写出了泥火盆儿前祖母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天伦之乐,以及家的温暖安详。
E.文章的结尾,既是对眼前现实生活实境的叙写,又寄寓着强烈的感情,可谓寓情于境。
【2】请分别写出(甲)(乙)两处“笑吟吟”在表达上的妙处。
【3】本文为什么以“泥火盆儿”为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作者说“温暖的火盆儿,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这种承载几代人乃至整个民族共同记忆、具有文化内涵的事物,还有很多。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学习体会,举出另外一例,并做简要说明。
8.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九章”量子计算机与“悬铃木”相比的三个优势,每点不超过10个字。
76个光子,比谷歌“悬铃木”快一百亿倍,比最强的超级计算机快一百万亿倍——“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诞生。先来看一组数据:在室温条件下运行(除光子探测部分需4K低温),计算玻色采样问题,“九章”处理5000万个样本只需200秒,超级计算机需要6亿年;处理100亿个样本,“九章”只需10小时,超级计算机需要1200亿年,而宇宙诞生至今不过约137亿年。与“九章”量子计算机相比,由于采用超导体系,谷歌53个量子比特的“悬铃木”必须全程在-273.12℃(30mK)的超低温环境下运行,而且在计算随机线路采样问题上,存在样本数量的漏洞:同样处理100万个样本,“悬铃木”只需200秒,的确比超级计算机的2天要快很多。可当处理100亿个样本时,“悬铃木”要花上20天,反而不如经典计算机快。
9. 作文 详细信息
如果能邀请《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来到当代,请你选择一位,并根据其特点向他(她)介绍我们这个新时代。要求:时代特点具体,与人物相关,不少于120字。
10. 作文 详细信息
有位诗人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请从《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中选择一个你认为富有青春气息的人物,并说明其芳华长存、青春永驻的理由。要求:符合原著,理由充分,不少于120字。
11.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经典名著常如春风一般,令人心生温暖。请就《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中的任意一部作品,写一段抒情性文字,抒写它带给你的美好感受。要求:感情真切,富有文采,不少于120字。
12.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战士冲出重重封锁,获得胜利;科学家在研究中拨开迷雾,发现真相;文学家穿越现实的荆棘,抵达心灵的彼岸……人类总在不断摆脱困境,进行“突围”。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