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2019年高三下半年语文高考模拟免费试卷完整版

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初学为文,一看题目,便觉一片空虛,搔首踟蹰,不知如何落笔。感觉文思枯塞难以为继, ① 搜索枯肠,敷衍成篇,自己也觉得内容贫乏索然寡味。有人认为这是腹笥太俭之过,疗治之方是多读书。经过这个阶段,便又是一种境界。提起笔来,对于什么都有意见,而且触类旁通,波澜壮阔,有时一事未竟而枝节横生,有时逸出题外而莫知所届,有时 ② 而轻重倒置,洋洋洒洒,拉拉杂杂。作文知道割爱,才是进入第三个阶段的症象。须知弊帚究竟不值珍视,不成熟的思想,不稳妥的意见,不切题的材料,不扼要的描写,不恰当的词字,统统要大刀阔斧的加以削删。芟除枝蔓之后,才能显着整洁而有精神,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所谓“绚烂之极趋于平淡”,就是这种 ③ 。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踟蹰(chí) 枯塞(sè) 敷衍(fú)
B. 腹笥(sì) 一事未竞(jìng) 莫知所届(jiè)
C. 症象(zhēng) 扼要(é) 削删(xuē)
D. 弊帚(bì) 芟除(yì) 绚烂(làn)
【2】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即或 旁征博引 境界 B. 或者 旁征博引 境况
C. 即或 信口开河 境界 D. 或者 信口开河 境况
2.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乡村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而这个家园人一住就是五千多年,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差不多孕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
B. “金鸡报春”“繁花似锦”等独具特色的灯组将蓟州古城装扮得格外喜庆靓丽,元宵节当晩的赏灯人数超过10万多人。
C. 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重要的是文字的力量而非书本的重量,相比阅读的收获,便携与否到目前为止好像还不是读者最需要考虑的因素。
D. 城乡居民的身份平等将是户籍改革的最终目标,户籍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逐步改善社会管理职能,破除二元结构,逐步取消农村户口十分重要。
3. 详细信息
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国志》《柳河东集》《边城》的作者分别是陈寿、柳宗元、沈从文。
B. “庠序”“太学”“国子监”分别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古代的国立大学、古代的中央官学。
C. 《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编年体史书、纪传体史书、国别体史书。
D. 《唐吉诃德》《双城记》《巴黎圣母院》三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分别是桑丘·潘沙、马内特、卡西莫多。
4.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约进入21世纪以后,技术早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而成为人类自己为自己制造出的一个强大对手。自从 Alpha Go与 Alpha Zero相继诞生,人们开始对于技术的自我增长产生了普遍的恐惧。人工智能——人的这个创造物战胜人的神话正在从科幻小说中走出来,变为现实,哲学家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科学技术的挑战。
人类生存的每一次危机都需要哲学家的关注。哲学,虽然是一种爱智慧的学问,但却根本上以关注人的生存为己任。技术,原本作为一种人类知识力量的外化形式,曾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的手段。因此,当年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那句尽人皆知的“我思故我在”,其所设立的不仅是哲学的第一原理,也为知识以及科学和技术设定了第一原理。从此科学研究就可以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任意驰骋,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笛卡尔的哲学原则告诉我们,人(我思的主体)成为了整个世界的理论根据,人作为世界主体,人也就成为了世界的上帝。
现代社会就是人这个上帝创造出的一个人化世界,如今这个上帝正在制造一个自己搬不起来的石头,于是终于开始恐慌,仿佛这一境遇是人类从未遭遇过的挑战。其实,今天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造成的危机与二战期间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恐慌并无二致。它所表达的都是技术对于人类生存构成的威胁。在哲学上,我们可以用知识论与存在论的对抗性关系来概括这一危机。技术本质上是哲学知识论的必然后果,其基本的诉求是试图将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进行形式化的抽象,也就是说,将一切都还原为抽象的数字,从而适用于可计算性。而存在论,则意味着对于人自身的关照,其中人的情绪、情感成为了关照的重心。那些对于人工智能充满信心者,以及那些对于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威胁忧心忡忡者都不过是知识论的拥趸:而大部分的哲学家们都可能会立足于存在论,而对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威胁不以为然。原因不难理解:人工智能能够完全替代人的玄想之所以能够成立,关键在于你将如何看待人的属性。如果你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个可以被还原为一组组数字,如同一部巨大机器上的零部件,他每一时刻的行为都是被规定好的,他未来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可以被计算出来,那么你当然会觉得人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如果你认为人生就是偶然性事件串联在一起的一场戏剧,其间上演着的毎一分钟都包含非确定性,它的精彩是不可预期的,那么你根本不会相信任何一部机器可以完全替代你的存在。
人工智能在今天社会所带来的恐慌,一方面源自于资本的诉求,其有意制造话题,以便敞开新的利润増长点,另一方面,则源自于人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被知识论的抽象原则所操控。比如人有了身价,成为了可买卖的商品,人的工作时间十分固定,以至于一天的生活与一个月每一天的生活毫无二致。这在哲学家看来是一种典型的非人的存在样态。人工智能所代替的,也只能是非人之人,而非人本身。
正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一个契机,它让人可以突然越来越自省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人类活动当中究竟有多少是不可计算的部分,以便将我与机器区分开来。是的,正是人工智能,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人本身”。
(作者:夏莹,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有删改)
【1】下面对“我思故我在”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针对技术是人类知识力量的外化形式,也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的手段,提出了尽人皆知的观点,“我思故我在”。
B. “我思故我在”不仅是哲学的第一原理,也是知识以及科学和技术的第一原理。
C. 因为“我思”的主体是人,人就成为世界的主体,也就成为了世界的上帝,所以人类科学研究就可以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任意驰骋。
D. 随着以 Alpha Go与 Alpha Zer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原则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科学技术的挑战。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 技术不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而是人类自己为自己制造出的对手。
B. Alpha go与 Alpha Zero相继诞生,使人们对技术的自我增长产生了普遍的恐惧。
C. 二战期间人类制造的原子弹就是人这个上帝制造的一个自己搬不起来的石头。
D. 人工智能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人本身”。它所代替的不是人本身,而是人类活动中那些不可计算的部分。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资本诉求和人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被知识论的抽象原则所操控这两大因素导致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恐慌。
B. 对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威胁忧心忡忡的人认为未来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可以被计算出来。
C. 哲学家立足于存在论,认为人生的精彩是不可预期的,任何一部机器都不能完全替代人的存在。
D. 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给社会带来一定的恐慌,但也促进了人类更加深入地认识自身。
5.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考城隍
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病乘马从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几上各有笔札。俄题纸飞下,视之有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神传赞不已。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有长须吏捧册翻阋一过,白:“有阳算九年。”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①可也。”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又勉励秀才数语。二公稽首并下。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
公既骑,乃别而去,及抵里,豁若梦寤。时卒已三日,母闻棺中呻吟,扶岀,半日始能语。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①:瓜代,指任期已满换人接替。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但敦促之 但:但是
B. 即命稽母寿籍 稽:稽首
C. 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 摄:代理
D. 时卒已三日 卒:结束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B. 乃谓公 今君乃亡赵走燕
C. 送诸郊野 或取诸怀抱
D. 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 业精于勤,荒于嬉
【3】下列各组分别表现宋公的孝顺和才干的一项是
A. 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 诸神传赞不已。
B. 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 吏不言,但敦促之
C. 文宗未临,何遽得考? 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D. 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 登其堂,一拜而行。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
B. 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
C. 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
D. 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记叙了宋焘考取城隍一职的事情。宋焘卧病在床,被官差叫去参加考试。接下来作者用虚幻之笔,重点写了阴间众神面试宋焘的过程。
B. 考试题目是“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八个字。宋焘很有才学,对社会问题有独道见解。宋焘认为,对善恶要从效果上判定,而不以人的动机作为判定的标准.
C. 张秀才写给宋焘的赠诗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两句,这两句对仗工整。这一工对句揭示了宋焘是个才学之士,淡泊名利,胸襟坦荡.
D. 宋焘有德有才,却一直只是个老康生,这对于埋没人才的黑暗社会,无疑是具有讽刺性与批判性。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
(2)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
6.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词,按要求作答。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
刘秉忠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注)①刘秉忠:元代前期政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诗词中“长短亭”的意象历来是与羁旅漂泊之意连在一起的,本词中作者又进而在前面加了“南北”二字,使这长长的“行路”更显得漫漫不尽令人生愁了。
B.“灯”照明的不仅是羁旅中的孤舍,实际上更有主人公那颗孤寂的心。有了这“一檠灯”,整个凄寒的词境也顿然增添了几分暖意。
C.本诗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D.羁旅之感是唐宋词中最常见的内容之一,不过这首小令不同于那类情事虚拟化的作品,词中所写实为作者数十年鞍马劳顿、漂泊天涯的生活感受,自然也就显得格外亲切和感人。
(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3)“竹”的意象耐人寻味,请赏析。
7.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徜徉于古诗文中,如同淌过一条绵长的情感之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虞美人》),这是李煜面对江山易主,物是人非勾起的幽怨之情;“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陈情表》),这是李密拳拳孝心诚恳深切之情;“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这是荆轲为国捐躯义无反顾之情;“_____________,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这是陶渊明回归田园的愉悦之情:“_____________”(《定风波》),这是苏轼搏击风雨,不畏坎坷的豪迈之情:这些“情”丰厚了华夏文明,滋润了民族精神。
8.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1)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2)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3)共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
(4)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
(5)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6)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⑦)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8)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9)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10)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11)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1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1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14)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15)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虛,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16)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第(2)段中说“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意在强调人们与土地渐行渐远的现状。
B. 文章第(10)段写我“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是因为我的父亲具有正直质朴的品德。
C. 文章第(11)段使用比喻、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菜园植物种类丰富,生机勃勃,富有乡野情趣。
D. 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景象的描绘,为后文写“父亲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作了铺垫。
E. 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
(2)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
【3】赏析第(2)段划线句子。
【4】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但文章第(14)段却说“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为什么?
9. 详细信息
阅读右边的漫画,按要求作答。

(1)请介绍漫画的画面内容。
(2)写出漫画的寓意。
10.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2月15日,对于《关于停止小学老师用手机微信和QQ对学生及家长布置和提交作业的提案》,教育部回复:将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教师不得通过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不得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现象。
对教育部的回复,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请明确观点,并从不同角度写出三条理由,不超过120字
1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上也曾说:“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