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二上期10月月考历史题开卷有益(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第一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 君主无为而治 B. 强化血缘等级
C. 推行礼乐仁政 D. 实行严刑峻法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这
A. 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
B. 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C. 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 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 宣扬君权神授
B. 解释天人感应
C. 劝君主行仁政
D. 强调教化民众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 借助神权思想来维护皇权
B.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C.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6. 详细信息
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这一现象说明
A. 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B. 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
C. 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
D. 佛教成为当时主要宗教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
A.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 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D. 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教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这一流派
A. 研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
B. 提出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 从哲学高度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
D. 探寻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的明理方法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长期以来,儒学是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圣人经典只是家常事。百姓日用条理处,既是圣人条理处。”这说明王艮
A.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B. 反对儒家传统思想
C. 利于儒学“思辩化”
D. 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10. 详细信息
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李贽这些思想
A.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
C. 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 D. 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版本颇多,明末《警世通言》第28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一版本叙述,当时官宦小姐白素贞主动向药铺伙计许仙求婚,结婚后许仙得知白娘子为蛇妖,便从法海处借得钵盂,与法海一起收治了她。这种叙述反映了作者当时
A. 显露出新旧思想冲突的特征
B. 崇尚道德,强调人性自我约束
C. 冲破了传统儒学的伦理范畴
D. 因循守旧,重男轻女等级观念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我国
A. 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B.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 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
D. 私营手工业的长足发展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育”甲骨文写作,(人,指女人),(即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育”字的小篆为“”,由甲骨文的会意字讹变为形声字。这说明
A.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
B. 汉字构造是形、义、音紧密结合
C. 汉字书法艺术独具特色
D. 汉字演变充满神秘色彩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A. 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 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 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
D. 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李白有诗:“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这首诗赞颂的是

A.
B.
C.
D.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A. 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 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 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 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17. 详细信息
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晚清“体用之争”
A. 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B.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
C. 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D. 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96年,清政府对日派出第一批留学生13人,“留日”思潮开始兴起,1901年留日学生激增,1906年留日学生达到8000多人。这说明
A.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型
B. 欧美加紧对华侵略
C. 清朝政府的全面衰落
D. 国民责任意识提高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
A. 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 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 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 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之崇实论与理想派;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列其中,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处蔡元培所说“大学之所以为大”的主要意义是
A. 学风开放,思想自由
B. 文理并重,倡新抑旧
C. 学科齐全,综合性强
D. 规模宏大,名师众多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行销达一万六千份,蒋介石是这本刊物的经常读者,毛.泽东自称受这本期刊影响深远。此刊畅销是因为其
A. 反映国共两党的心声
B. 代表社会主流舆论
C. 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
D. 指导中国救亡运动
23. 详细信息
自汉代起,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于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24. 详细信息
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里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
——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人“醉心欧化”的表现,并予以详细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
2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时期

人物活动或主张

春秋战国

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清之际

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

晚清时期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
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