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礼记》载:“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选官用人的基本原则从“亲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转变为“尚贤”、“从平民中选拔”。这表明
A. 百家思想斗争激烈,法家脱颖而出
B. 传统秩序面临解体,社会逐渐转型
C. 贵族政治完全衰落,官僚政治兴起
D. 选官制度臻于完善,实现平民政治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具有很强的民主性
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与“淫词艳曲、小说和俚唱”一起被列为学生禁止阅读的“闲书”。这说明当时
A. 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
B. 科举推动经世致用思潮’
C. 理学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D. 八股取士不利文学发展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A.旨在防范中央官员独断专权
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
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监察机关御史台与刑部(司法行政机构)大理寺(最高审判机构),合成三司。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中央集权
B. 有利于司法公正
C. 强化了君主专制
D. 降低了行政效能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法律规定:监察官员索要收受他人财物,罪加二等;“于各衙门嘱托公事”,比常人罪加三等。这些规定
A.降低了监察官员的政治地位 B.有效遏制了各级官员的腐败
C.有利于监察体系的正常运转 D.标志着古代监察机制的成熟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确立了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英国文官不得参与党派活动,不与政府政务官员共进退,他们是“中立”的,是超党派的,他们只要没有违法犯罪的行为,是不能被轻易免职的。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议案、法令、文件,都是由高级文官起草的。下列关于英国文官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有利于政治局势的稳定 B.促进了行政管理专业化
C.借鉴了中国古代科举制 D.是内阁制度成熟的标志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世纪的英国议会制在运作中,贵族经常利用议会的自由辩论将公共事务决策转变成不同派别及其追随者分赃和妥协的产物。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辩论是议会决策的主要手段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尚不完善
D.混合体制是贵族专权的根源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京师同文馆中学生的升迁制度为“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固有随时派充总署翻译,或赴有关街门差委,或分赴各省任职,或随使出洋,或担任教职,出路不一而定,其七品官大考两次,可以投为主事”。据此可知当时
A.官员选拔与成绩挂钩 B.现代文官制度正式确立
C.京师同文馆挽救了清朝统治危机 D.科举考试选官制度废除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2年7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官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这表明北洋政府
A.避免了徇私舞弊 B.民主政治的确立
C.摆脱了封建束缚 D.选拔官员考试和资历并重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洋政府时期《文官任用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等规定的文官制度,实际施行范围主要限于中央政府,有实力的军阀往往自行委任官吏。这表明
A.文官制度不符合近代中国的需要 B.军阀势力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列强
C.文官制度有效实施的前提是政治统一 D.文官制度自身存在巨大的局限性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民国时期文官考试时,“试卷之弥封、弥封号册之固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及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及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公布”,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进行。这一举措
A.强化了监察权力 B.有利于公平公正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杜绝了腐败行为
15.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
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有经学基础知识、文采词章、经学理论、改论见解等,还有一些专门知识,如律令、算学等。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定制为三年一次,分州试、省试(中央考试)、殿试(皇帝亲试)三级进行。宋代考试内容一直有变化。在宋代废止了行卷和公荐,实现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宋代考卷实行糊名弥封制乖誊录制。
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殷试三级。乡会试的主考、同考由皇帝钦定派遣。考试有严密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采月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新变化。
16. 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千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19世纪初,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随后英国相继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以及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以来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可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据统计,1931—1948年,取录各类考试及格人员近300万人
——摘编自姬丽萍《民国时期公务员(文官)考铨制度研究述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制度确立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