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2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强烈的排满色彩 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明显的限袁倾向 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1年,在国民政府第二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上,张澜、罗隆基等人代表民盟,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遭到拒绝后,民盟领导人没有再出席会议,以示抗议。这表明民盟
A. 主张联合共.产.党制约国民党
B. 反对国民党对抗战的领导
C. 努力进行民主政治监督实践
D. 没有认清社会的主要矛盾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1年11月,中共中央将“凡十六岁以上工农兵劳苦民众部分男女种族宗教皆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权利,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等列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原则要点,还将土地法、劳动法等交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这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
A. 力图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B. 开始关注农民和农村革命
C. 维护苏区各个阶级民主权利
D. 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建设严格控制共.产.党员的从政比例,保证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它创造性地实现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这一政权
A.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 B.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权 D.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 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B. 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C. 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 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新中国“符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主集中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代以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新中国成立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这主要由于
A. 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不尽相同
B. 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
C. 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
D. 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
A. 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
B. 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
C. 人大与政协职能相互转化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完善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历经四次修改,综合表内修改内容,从这一历程反映了

时间

会议

修改内容

1988年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4年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A.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巩固
B. 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完成
D.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为1954年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该作品反映了

A.农民土地改革之后的喜悦 B.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
C.扫盲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 D.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其中梨树县还发展了“海选”方式,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即把原来用“海选”提名初步候选人的方式,发展成正式选举。以上尝试说明
A.中国开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B.直接民主选举得到全面贯彻
C.基层民主选举获得了新发展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
12. 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第十七条 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
——节选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条 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节选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1982年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摘编自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内容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宪法颁布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