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一中学2020-2021年高一上半年第一次月考历史网上检测无纸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推动了战国变法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政治权从“传贤”到“传子”,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这
A.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偶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C.不利于社会进步 D.在以后列朝列代没有被沿用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标签,符合秦朝的一组为
A.诸侯井田制甲骨文青铜 B.皇帝郡县制车同轨长城
C.刺史察举制五铢钱丝绸 D.内阁军机处青花瓷商帮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冯劫曾位列秦朝三公之一,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还负责监察百官。当时他所担任的这一职位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位古代中国某朝代的中央权力架构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 B.西汉 C.西晋 D.隋朝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
A.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B.神农氏画像石刻
C.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 D.西汉的耧车模型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统治者应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这一学派要求君主为民、利民,反对过分剥削劳动人民;提出薄葬、短丧的观点”。“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商朝甲骨文记载了商王占卜的内容,它一般由序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具体内容见下表。由此可知

①甲骨文为研究商朝的一手史料②商朝王权神秘色彩浓厚
③甲骨文能够说明商朝历史细节④甲骨文实现了文化普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

A.河姆渡文化 B.红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陶寺文化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A.
B.
C.
D.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
B.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
C.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
D.井田劳动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说,“(某一制度)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一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禅让制
D. 郡县制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这主要取决于
A.当地的自然条件 B.当地居民的喜好
C.政府的鼓励措施 D.受外来作物影响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瓦解了宗法制度
C.加强了地方统治 D.扩大了统治范围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铁农具的使用 D.商鞅变法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三字经》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年,迁夏社。”材料中的“子”指的是
A.尧 B.舜 C.禹 D.启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依据地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并吞战国,海内为一” D.“田氏代齐,六卿分晋”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军政机构管理西域。该机构是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北庭都元帅府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
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国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三个阶段,其中处于原始人群阶段的是
A.北京人 B.河姆渡文化 C.仰韶文化 D.龙山文化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出现在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三国时期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服从 B.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C.主张严刑峻法,控制臣民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皆在防范
A.匈奴 B.鲜卑 C.契丹 D.女真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
A. 姜寨遗址与《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
B. 远古炎黄传说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
C. 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D. 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 B.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 D.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改革中,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的是
A.商鞅变法 B.王莽改制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果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作物和果树栽培方法,最好查阅(  )
A.《九章算术》 B.《尚书》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30. 详细信息
汉代朝廷出现多次与政治相关的学术争论,对中国思想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景帝辕黄之争(围绕成汤、周武弑君)。
辕固生:“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辕固生:“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汉景帝以“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制止了讨论。
——摘编自《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西汉昭帝(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围绕治国政策)
贤良文学:认为汉武帝任用酷吏,搞得人心恐惶,动乱不安。主张“故法令者,治恶之具也、而非至治之风也。是以古者、明王茂其徳教,而缓其刑罚也”。指出严刑峻法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桑弘羊:坚信刑法可以止暴,认为“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以督奸也。令严而民慎,法设而奸禁。商君刑弃灰于道,而秦民治。故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所以重本而绝轻疾之资也。
贤良文学:主张人性善良,不能只讲利,还必须有义的约束。
桑弘羊:主张重利轻义,认为人性自私,趋利避害,重利是加强中央集权、抗击匈奴和赈济灾荒的需要、并明确指出财富是仁义的基础。
会议闭幕,政府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
——摘编自《盐铁论》
(1)据材料一,汉景帝制止讨论反映了汉初统治者遇到什么问题?结合所学,指出后世汉朝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者治国策略反映的思想流派,分析盐铁会议的背景。
31.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知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四年苦役)。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
(1)材料一中李斯建议焚书的目的何在?
(2)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与材料一相比在实施手段上有何差异?
(3)李斯与董仲舒的上述主张施行后产生的社会效果有何不同?
32. 详细信息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判断图一至图三属于哪一类史料?
材料二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原因的不同记载
据《史记·陈涉世家》记栽:“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据考古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御中發微,乏弗行,贷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货一甲。水雨,除興。”意思是说为国家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甲。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降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
(2)对比两段材料记录的内容有什么发现?哪一个更能体现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