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直到康熙39年(1700年),玉米大多仅种植于少数分散地区。18世纪,当长江流域低地人满为患时,从人口过于稠密的东南移入长江内地省份的数百万移民发现,玉米是利用丘陵和山地的关键作物。据此判断玉米种植得以推广的社会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 B.丘陵山地有利条件
C.社会人口的膨胀与迁移 D.新航路开辟的推动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晚明时期,江南地区许多农民-大早就把自己纺的棉纱和织的布拿到市场上去卖,买回原棉或者棉纱,然后回到家里再纺纱或织布。次日,他们再去市场上这样交易一圈。这一现象
A.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B.推动了朝贡贸易繁荣
C.不利于新生产方式发展 D.加速小农经济的瓦解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行业术语),不相通用。仓猝聆之,竞不知为何等语。”这说明明代
A.商业发展受到方言制约 B.手工业技术具有封闭性
C.工商业专业化趋势明显 D.商品长途贩运逐渐发达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清代《徽州府志》记载,徽州府开垦荒山的棚民,在租山之始,预交地租银达数百两,租佃期限“或十年,或十五年,或二十至三十年”。耕垦山场的劳动者,“一棚之人不下数十”,多是外地“随时短雇帮伙工人,春来秋去,往返无定,多少不一”。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C.雇佣劳动得到普及 D.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代学者全祖望指出,顾炎武“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如图经》……以至公移邸抄之类,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曰《天下郡国利病书》”。材料表明顾炎武
A.批判专制,提倡民主 B.反对泥古,主张革命
C.继承传统,弘扬国学 D.关注民生,注重实学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甲问:“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乙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他们探讨的是
A.心外无物 B.知行合一 C.万法唯识 D.格物致知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这反映了明清之际
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的窠臼 B.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
C.中西文化同源的雏形初现 D.古典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
A.构建新儒学体系 B.提倡知行合一
C.强调社会责任感 D.重建伦理秩序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成书于明代的《三言二拍》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体现了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中和审美理念。据此可知,《三言二拍》
A.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C.说明社会主流思想已经发生变异 D.表明传统儒家观念根深蒂固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徐光启曾说自己“受知先生(焦竑)为深”, 故“文要有益于世”“能益于德,利于行,济于事”。据此可知徐光启
A.是明朝时期最伟大的科学家 B.倡导正确对待西方科技
C.深受焦竑经世致用思想影响 D.成为古代科技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