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世纪,欧洲通过传教士、外交使节、贸易往来等与北京保持密切关系,但当时中欧之间的交流并不对称,欧洲对中国各方面的了解远远超过中国对西方的了解程度。这种情况
A.巩固了中欧间的长期友好关系 B.反映出欧洲发展水平反超中国
C.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强大吸引力 D.使中国在时代转型中充满危机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前,龚自珍发出了堪为当时最强音的改革呼声:“一祖之法无不弊,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材料表明(  )
A.清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B.西方的侵略引起士人警觉
C.民族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D.学习西方的思想开始出现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这反映了该地区

A.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强 B.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C.主动融入了世界市场 D.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统计,1844年,在上海先后设立的英国和美国的洋行已有11家,1854年,激增至120多家。这一状况表明
A.列强经济侵略进一步加剧 B.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50年代,买办已成为中国社会上引人注目的一种职业。60年代后,随着外商洋行的急剧增加,买办队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到20世纪初,买办的总人数可能已经超过了10万人。据此推知
A.传统义利观念被抛弃 B.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加剧
C.新社会阶层得到发展 D.传统经济结构受到了冲击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上述材料说明
A.英国希望与清政府平等交往 B.传统“蛮夷观”依旧没有变化
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封建官僚意识到统治危机四伏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在评价中国近代一位历史人物的思想时说:“这从表而上看起来似乎调子很低,但其精神实质却是积极进取的,即通过技、器寻求传统文化革新的突破口,为西方先进文明的引进营造最初的滩头阵地”。这位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A.魏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48年,在《瀛寰志略》刻印过程中,有人对书中将《皇清一统舆地图》置于亚细亚图之后深感不安,建议应将《皇清一统舆地图》置于卷首,徐继畲接受了此建议。该书出版后,引起极大的非议,徐继龠被指“为泰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伤国体。”这说明
A.国人的民族意识得到觉醒 B.学术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
C.中体西用观念被国人认可 D.传统的天下观念亟待突破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上半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President”(今译为总统)所用的译名有多种:头人、总理、国主、酋长、邦长、大统领、皇帝等。这表明当时的知识分子
A.没有摆脱传统思维习惯影响 B.固守“夷夏之辨”的旧传统
C.不认同西方的近代政治制度 D.对西方政治制度见解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