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2019年高三历史下册开学考试免费检测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这表明商周时期
A.具有原始民主遗存
B.贵族与平民存在矛盾
C.君主专制不断弱化
D.公民的政治素养较高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朝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常给臣下赐胡姓,同时又为其改名,所改之名为汉名,多是儒家文化用语,如独孤信、长孙俭。这一行为
A.有助于民族文化认同
B.反映少数民族文化落后
C.促进了儒学开始兴起
D.加速少数民族文明衰落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隋唐时期,士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宋朝,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这一变化
A.抑制了官僚腐败
B.增添了政治活力
C.降低了官员素质
D.确立了官僚玫治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前期,普通百姓严禁使用大红、黄色鲜艳的色彩;晚明以后,红色和黄色却成为民间普遍认同的富贵色。这一变化
A.瓦解了明朝的服饰等级制度
B.反映了百姓的政治地位上
C.形成了民族文化的传统积淀
D.是市民文化开始兴起的体现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国民总产值估计

该图表反映了对十九世纪中国国民总产值的估计。据此可知,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晚清
A.经济形态完成过渡转化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近代经济逐步获得发展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5年,中共四大《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原理,强调了农民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党的这一决议
A.促进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B.是共.产.党独立自主决策体现
C.反映了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
D.说明了党以农民运动为中心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7年中共中央工委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以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
B.土地革命取得了重大突破
C.中共旨在减轻封建性的剥削
D.工农联盟在政治上趋稳固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84年9月,国务院颁布相关条例,规定:国营企业由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所得税的纳税人为实行独立核算的国营企业,国营大中型企业实行55%的税率,国营小型企业按10%—55%的八级超额累进税率。这些条例
A.标志着企业所得税制度成熟
B.扩大了民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C.加重了国有企业的经济负担
D.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能动性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4-15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市民阶级形成,并从中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这一现象
A.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体现
B.孕育了反封建政治力量
C.促进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是文艺复兴促进的结果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这个时代是欧洲社会人的精神和个性大释放时期。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启蒙理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处于与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流,这股潮流折射出的流派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等待戈多》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光明日报》发表评论:苏联实施“战略退却”回归到与人们现实的文化心理与传统相适应的经济政策,采取人们尤其是小农“完全可以接受完全可以理解的措施”过渡到新制度,就成为必然。该评论的主题是
A.苏俄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B.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探寻农业集体化心理根源
D.新经济政策的文化动因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7年,美国总统卡特提出“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沿袭战后美国凯恩斯主义者刺激经济复苏方案,它规定给每个纳税者退税50美元,此外,包括用于公共工程和综合就业训练的联邦开支计划。其结果
A.恶化了失业现象
B.解决了经济滞胀问题
C.加剧了通货膨胀
D.放弃了经济自由主义
13.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统治者素来秉持“仁政″思想,扶助贫田人口往往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国家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包括保障社会福利,国家財政可以通过社会救济等经济补助手段扶助那些生活贫的民众。社仓、义庄更多体现出宗族互助的特点,带有小农经济时代的鲜明特征。明清以后商业逐渐发达起来,富有的商人大量涌现,他们通过慈善捐助的形式帮助穷人,使牧助行为更加社会化,体现出超越宗族的特点。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扶贫”》
材料二 清末民国的思想界进一步看清了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的弊端,在批判反思基础上,开始构建新的社会救济制度。到近代,人们将新的生产力与社会救济联系起来,提出“建仓储不如推广铁路轮舟″的思想,铁路轮舟等近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创设。推动了社会救济的快逹发展,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人们出行逃亡的速度和救荒的效率。薛福成认为.兴建铁路,除了可以方便、快捷地将物资迅速运送到目的地。从而在救灾过程中嬴得时间外,还由于需要“有修路之工,有驾驶之人。有巡嘹之丁,有路旁短送之车马,有上下货物伺候旅客之夫役”,可以大大地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扩大人民生计。
——摘编自蔡勤禹、李元峰《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
材料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冋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蠃脱贫攻坚战,硝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摘自《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救助行为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的意义。
1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国家之间的发展差异,不仅仅是资本、技术、劳动力上的差异,最基本的差异是制度,经济增长的关键在效率,制度是影响效率的核心因素,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摘编自王永杰等《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制度变迁和经济增影响研究述评》
运用材料以及中外历史史实,围绕“影响国家发展因素”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闸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中外史实依据。)
15. 详细信息
材料 1938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国内各个党派和各个阶级与各个民族的联合。针对敌人已经进行并加紧对中国分裂活动,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团结国内各民族,在共同对日原则下,实现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同时与汉族联合建过统一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抗日根据地,在少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不同级别的行政机构,使少数民族享有自己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治权利,取得了成功的效果。
1945年,中共七大肯定了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工作,提出要改吾国内少数民族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拥有自治的权利。1946年3月中央对内蒙古工作的见进一步指出应确定内蒙古自治政府是非独立政府,内蒙古自治区仍属于中国版图,并为中国民主联合政府一部分。随后,粉碎了敌对势力分裂内蒙古的阴谋,并于1947年5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政府。同时在陕甘宁、晋冀鲁等解放区也建立起一些县级以下民族自治区。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中央早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索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民族区域自治产生的历史影响。
16. 详细信息
材料 1952年4月,《台日和约》的签订,引起了新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1952年5月5日,周恩来外长发表声明:“对于公开侮辱并敌视中国人民的吉田--蒋介石‘和约’,是坚决反对的”,中囯政府坚决不予承认。因此台湾当局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不能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这一问题的立场。由于新中国不承认《日台条约》,故而中日之间关于战争赔偿问题只得继续悬置。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时,这一问题再次浮出水面。中国政府一方面严词批驳了日本条约局长高岛益郎所谓“1952年的《日台和约》对战争赔偿问题已经解决,因而不存在中国放弃赔偿权利问题”的妾言,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如罘要求日本赔偿,赔偿负担必然要落到没有参与侵略战争的新一代日本人民头上,这与中国提出的中日世代友好的愿望是不相符的,因此在1972年9月29日的《中日联合声明》中,在“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之后,第五条写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賠偿要求。”
中国政府的大度举动,令当时的日本政界深受感动。亲身参与中日建交谈判的大平正芳外相感慨“中国方面处于战胜国、被害国的立场,因此,尽管处于可以提出任何要求的地位,但中国放弃了要求赔偿的权利”。在日本第70次国会的演讲中,大平正芳再度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这个声明中宣布放弃战争赔偿,如果想到过去在中国大陆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之巨大,我国应对中国方而在这个问题上所表明的态度表示深切的感谢。”
——摘编自郭哗旻《中国放弃日本战后赔款内幕》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放弃日本战争赔偿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对战争赔偿态度变化的影响。
17. 详细信息
材料 南朝时期,佛教兴盛,鼓吹灵魂不灭,又笃信因果报应,认为前世、今世所行的善或恶,在来世必然要分别得到富贵或贫贱的报应。范缜大唱反调,写出了著名的《神灭论》。他提出了“形神相即”的观点,即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并进一步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即认为形体是精神的质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两者不能分离。《神灭论》还无情地揭露了佛教的严重危害:“佛教损害了国政,败坏了民俗。佛教重于利己而轻于济世,佞佛之人在穷亲贫友相求时,不肯解囊相助,吝啬已极,但却将千万资财贡献佛寺,获得美名。人们受到佛教的迷惑,摒弃礼教而遵从佛法,不讲孝悌,不行慈爱。”笃信佛教的梁武帝,发动朝野僧俗,轮番向范缜展开进攻,范缜毫不示弱,坚持真理。在这场论战中,范缜最终以胜利者的姿态被载入史册。
——摘编自《梁书·范缜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缜思想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范缜创作《神灭论》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