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市在线做题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代希腊社会推崇沟通技巧,一些深谙沟通技巧的演说家往往因此而被推选为首领;而一些品质败坏的演说家往往会蛊惑人心和破坏民主。这反映出古希腊
A.直接民主的弊端已充分暴露 B.美德是城邦民主制度的核心
C.人品对民主政治有重要影响 D.民主政治为多数暴政所左右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方某政治家指出:“英国内阁的主要职权是协调和指导政府各部门的活动,它是议会推选的统治全国的委员会,更严格地说,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少数党是没有代表在内的。”这说明英国政治体制
A.分权制衡的机制形同虚设 B.确立了内阁至上的基本原则
C.议会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 D.具有行政与立法相统一色彩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表:西欧金银出口量,1601—1780年(吨,银当量)

时间

到波罗的海岸

到地中海岸

从荷兰到亚洲

从英国到亚洲

合计

1601—1650

2475

2500

425

250

5650

1651—1700

2800

2500

775

1050

7125

1701—1750

2800

2500

2200

2450

9950

1751—1780

1980

1500

1445

1450

6375


——据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由上表可推知
A.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B.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C.西方殖民扩张遭到抵制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地位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百万)

时间
国家或地区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印度

74

145

180

欧洲

52

89

146

非洲撒哈拉以南

60

104

92

拉丁美洲

36

10

19

对此表理解正确的是:
A.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缘于英国的殖民扩张
B.1400—1600年拉美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西欧的殖民扩张
C.1600—1800年欧洲人口的增长主要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
D.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缘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说:“‘一战’后,在整个欧洲大陆,旧秩序正受到怀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美国成为了经济大国
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④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儒的释义与探源,史学界大致有以下四种争论:一是史官说,即儒出于祝史;二是术上(士)说,即儒出于术上;三是职业说,即儒出于职业;四是地官说,即儒出于司徒。四种争论都认为儒
A.熟悉六艺等基本才能 B.起源于春秋时期
C.是拥有专长的文化承载者 D.属于贵族统治阶层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自古以来,中国白银资源匮乏,明中期,由于纸币信用下降,铜钱材质缺乏,政府被迫弛用银之禁,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这折射出
A.货币的主要材质发生变化 B.商业税成为明朝主要税种
C.纸钞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 D.海外贸易在明代仍较频繁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洪秀全在永安突围时,号召“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同杀妖”,就能“脱尽凡情顶高天,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男着龙袍女插花”。这样的号召在杨秀清发布的布告中也出现过。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将士缺乏革命的热情 B.政治纲领具有局限性
C.小生产者的阶级本质 D.斗争没有明确的目标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A.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 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是1931~1943年东北地区的工矿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较表(单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东北地区

1931年

1937年

1940年

1943年

指数

100

100

100

100

工矿业

26.9

51.0

54.4

59.3

农业

73.1

49.0

45.6

40.7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 B.经济结构得到了完善和优化
C.逐渐摆脱了对日本经济的依赖 D.成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基地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出倡议:“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如果我们四万万同胞有统一的国防政府作领导,有统一的抗日联军作先锋……一定能战胜内受人民反抗和外受列强敌视的日本帝国主义!”该倡议
A.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表明日本已进入全面侵华阶段
C.促进了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 D.是各阶级团结合作的具体政策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有重大影响。下列各项对应准确的是

国际形势

中国外交方针政策

A.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与苏联建交结盟

B.

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冷战”开始后,亚洲出现局部热战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加入不结盟运动



A. A B. B C. C D. D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2年3月,针对尼克松访华,苏联《真理报》发表了权威评论员格奥尔基拉季阿尼的署名文章,他猛烈攻击“中美最高级会晤具有反苏特征”,指责美国在中国台湾问题上“同北京成交”而“牺牲越南人民”。这体现了尼克松访华
A.损伤了苏联利益 B.推动了“一国两制”的出台
C.使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D.加剧了东亚局势的紧张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根据冷战结束后对未来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下边示意图。据此可知,他意在说明

A.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B. 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
C. 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D. 世界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
15. 详细信息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 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1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储帝批准和约), 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年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星事行》、《上渝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 《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人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行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职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如何看待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的史料价值。
17.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次大战后,美国……以“大救星”的面貌拯救了欧洲。这时欧洲也的的确确需要美国。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谁能保护虚弱不堪的西欧?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山姆大叔的肩上。应该说,这时的西欧急需美国为它“壮胆”。
——苏惠民《解剖美欧关系》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欧洲一体化被提上日程。英国认为超国家机构会影响其与美国的特殊关系,降低其国际地位。鉴于社会普遍视欧洲为战乱和冲突的根源,英国政府仍把英国和英联邦及殖民地放在首位并宣称:“我们的事业和利益远在欧洲大陆之外。”20世纪50年代末,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经济增长率远高于英国,联邦德国和法国相继成为西欧第二、第二经济强国。英属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高潮,英国对英联邦国家出口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相反,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的经济比重却不断上升。1973年,英国最终加入欧共体。
——魏飞《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的演变(1951﹣19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欧洲需要美国“拯救”的原因。联系所学史实,指出美国是如何“拯救”西欧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变化。联系所学史实,分析其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