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五省百校联盟2021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在线考试题带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齐晋等国为争当霸主而采取的策略。“尊王”即尊崇周王室的权威;“攘夷”即抵御夷狄袭入,以巩固和延续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的主体地位。这说明该策略
A.巩固了分封制的秩序 B.导致齐晋两国称霸
C.体现了周王权威仍在 D.客观上有利于统一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王祯《农书》记载某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珑,横桥四堕,中置楼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楼,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该农具
A.出现于春秋时期 B.因犁壁的发明而推广
C.适用于南方水田 D.极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代朝廷经常举行儒释道三教讲论,由皇帝担任主持人,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因此开始兼明三教。这
A.反映了唐开放包容的文化风气 B.巩固了唐代儒学的统治地位
C.导致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混乱 D.说明统治集团统治思想动摇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读书人和士大夫能否保持其身份地位,一概以科举为转移,官僚政治内部非身份性平等竞争增加,血缘贵族特权淡化。这说明宋代
A.科举制度的完善 B.排除了家族背景影响
C.官僚政治的成熟 D.门第观念的逐步淡化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清时期,土地买卖形式多种多样,如下表所示。这反映了

类型

具体做法

活卖

契约上写明“卖活契",卖方保留土地所有权,数年后可买回

找贴

卖方有权要求买主在地价上升后进行补偿,反复几次后,原主才完全失去土地

绝卖

通过立“绝卖契”等方式出卖土地,不允许赎回、找价


A.租佃制经营方式普及全国 B.土地兼并屡禁不止
C.明清时期法制观念的强化 D.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严复一生的心理路程由早年的“全盘西化”逐渐过渡到“中西折衷”,并最终演化成“以发扬光大中国儒家哲学的孔孟为主”,坚信有选择地损益旧法才是中国发展的正常道路。从中可看出他
A.认为西学不合中国国情 B.碰壁之后彷徨迷茫
C.为救亡图存而不懈求索 D.思想日益封闭保守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1921—1931年胶州进口货物统计表(单位∶百万海关两)。据此可知

国别

日本

美国

英国

1921年

30.00

2.70

1.48

1922年

39.07

5.59

2.45

1931年

40.50

14.55

8.52


A.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了中国市场
B.大危机冲击下各国加强了对华商品倾销
C.巴黎和会限制了日本对华扩张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中国近代一幅名为"工农红军民族革命战争与义勇军的斗争联合起来"的漫画。此时

A.北伐战争如火如荼 B.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国民政府围剿红军 D.国共再次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日战争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建国初期的一张土地房产所有证,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土地所有制形式根本性变化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得益于农业合作化的开展 D.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4年,新中国在日内瓦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2017年,习.平主席在日内瓦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这说明
A.中国逐渐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领导者 B.综合国力决定外交话语权
C.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和平外交符合各国共同利益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罗马法规定∶凡在自己的土地与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这反映了罗马法
A.内容庞杂过于细密 B.注重维护财产权益
C.条文规定教条机械 D.充分保护平民利益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伏尔泰将孔子的画像挂在家里朝夕膜拜,他所宣扬的“自由”“平等”思想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也多有共通之处,二者都是通过道德或法律的约束,得到整个社会相对的自由。这说明伏尔泰
A.推崇孔子的政治理想 B.借助中国儒家学说宣传启蒙思想
C.主张有条件的自由平等 D.认为道德自律是自由的首要条件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中期,英国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占到47.1%,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打破了两性分工的绝对界限,缓解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差异。妇女们多了工友、同事、上司等社会角色,构建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A.极大改变了女性的生活 B.使得传统家庭日益稳固
C.动摇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材料意在说明
A.核武器是维持美苏和平的关键 B.核军备竞赛是一把双刃剑
C.发展核武器符合世界人民利益 D.冷战推动了世界科技发展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8年,日本GDP跃居世界第三位。1989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达60多亿美元,日本产品对美国市场造成巨大冲击。1990年,反映美国官方态度和立场的《外交》季刊提出"从遏制苏联转向遏制日本"。这反映了
A.日本的迅速崛起 B.美国的冷战思维
C.美国的霸权主义 D.美日盟友变对手
16. 详细信息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民族相互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经过)金代郝经的阐发,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概括钱穆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认识。
(2)比较材料二、三,指出元人的中国观和宋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意义?
17. 详细信息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托。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序号

史料

说明

史料一


馆藏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人面鱼蚊盆

史料二



《齐民要术》书影

史料三

敦煌壁画

史料四


民国二十五年蒋介石日记

提取史料信息,并分别说明其对历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18. 详细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不断成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从1952年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成立教研室。另外,批判了"通才"教育和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综合大学由49所调整为14所,工业院校由28所增加到38所,农业院校由18所增加到29所,医药院校由22所增加到29所……1958年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到1966年以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艺术、体育、外语、师范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
——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根据材料,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拟定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朱成庞、赵子聿等著《当代美国军事》)
材料二 美国在国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意识形态的诉求会让于实际利益的考虑;在国力强盛的状态下,在对手的意识形态诉求也十分强烈的情况下,则在外交中强化意识形态色彩。
——刘建飞《美国与反共产主义》
提取材料一中信息,并据此说明材料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