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6年,一汽总装线装配出第一辆卡车,毛.泽东给新车起了个名字叫“解放”;1958年,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改制成了一辆高级轿车,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给轿车命名为“红旗”,毛.泽东欣然题字。这反映了
A. 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 B. 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
C. 计划经济下的政治色彩 D. 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60年代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资料,同消费资料一样都是可以流通的商品;物资管理要像商业部门管理商品一样,既要管理,又要搞活。”这种政策反映了国家
A. 已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不足
B. 发挥了市场在物质管理中的作用
C. 注重用市场规律调节经济各个环节
D. 开始利用对外贸易解决供应不足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C.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1985年到1987年中国经济信息

时间

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

计划管理的商品

计划供应出口商品

1985年

120种

188种

70种

1987年

60种

23种

36种


上表说明
A. 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B. 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这一政策
A.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 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C. 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
D. 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 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B. 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D. 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0年土改后,部分农民因种种因素被迫出卖土地或借高利贷。1952年,在对山西49个村的农民进行调查后的报告显示:有10780亩土地被出卖。同年,忻县调查显示:在2486户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占农户总数的0.8%。上述材料表明
A. 土地改革违背国情
B. 农村经济发展迟滞
C. 封建剥削沉渣泛起
D. 农村改造势在必行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为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哪一选项与之最为符合



A. 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
B. 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
C. 反映了新中国生产力快速提升
D. 反映了新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3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推行统购统销政策,在农村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在城市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这一政策
A. 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标志计划经济体制已正式建立
C. 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实际需求
D. 适应了农村土地改革发展要求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86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计划在上海独资办厂,但当时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最后只能采取合作办厂的方式解决,这是第一家中美合作企业。这说明当时
A. 经济体制滞后于时代要求
B. 国企改革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C. 中美间经贸关系一度受挫
D. 这一做法有悖于全球化趋势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2年,中共中央下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此后,人民公社数量较核算单位下放前增加了15534个,增加27.72%,生产队增加了895502个,增加19.58%。这一变化
A. 克服了公社体制的弊端
B. 扩大了人民公社的规模
C. 改变了农村所有制形式
D.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6年,周恩来指出“一九五六年初,我们为着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 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严重困难
B. 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C. “一五”计划忽视了农业发展
D. 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五”期间,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主要摆在矿产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机械加工企业,主要摆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外,主要摆在后方地区。由此可见,“一五”期间的企业布局
A. 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
B. 推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C. 有利于社会生产的迅速恢复
D. 避免了重工业投资的盲目性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88年,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确认“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形成了后来广为流传的“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分离”“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人代表”等观念。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启
B. 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C. 确立了企业的主体资格
D.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大跃进”时期,安徽少数农民自发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占总数的91%。甘肃、浙江、四川、河北等地也都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且成效显著。党中央相关部门对此表示出积极支持的态度。这说明
A. 国民经济调整与巩固的任务基本完成
B. 农民生产实践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开展
C. 中央着手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
D. 生产责任制的探索有助于经济的恢复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和《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两份文件,要求把过去撤销或合并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恢复起来,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这些做法
A. 是对三大改造的继续深化
B. 宣告了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
C. 意在缓解严重的经济困难
D. 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土地细碎化对农民收入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如果为了达到粮食生产的规模经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目的而片面地强调整合土地,降低细碎化水平,结果往往是违背了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 家庭经营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B. 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规模经营
C. 土地私有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D. 推行土地流转违背了经济规律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D.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B.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88年,我国放开了物价管制,除少数重要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放开后各地物价上涨很快,并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合中国
B. 人民物质需求未得到满足
C. 体制转型中矛盾的复杂性
D. 生产关系调整出现了失误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2~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基础上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说明
A.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B.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国民经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8年底,当地物资局通知宁江机床厂下一年产量应从525台降至200台。同时该企业却了解到许多地方买不到机床。几个月后该厂在《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内第一份机床自行销售广告,四个月内就承接订货1400台。这表明,当时国家
A. 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C. 调整了国民经济比例
D. 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9年到19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
A. 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B. 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C. 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
D.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9年2月,四川省价值规律理论讨论会在成都召开,以下为部分与会代表的观点:

代表①

“国家不仅通过计划来管理经济,……更要按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经济活动。”

代表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是计划经济的必要补充。”

代表③

应该对经济体制和计划方法来一个大改革,但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结合,会导致资本主义。”



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 发展市场经济已是人心所向
B. “姓资”“姓社”问题得以厘清
C. 改革传统经济体制成为共识
D. 全面系统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2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转型是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社会转型的关注有利于深化对历史发展的认识。
材料一 近代世界商品经济形态阶段以物中介的特征使资本基于自身的特殊属性——能够不断增值和其物化货币的社会中介功用成为实现社会转型的动力系统的关键因素,近代化的实现即须在资本为要素的动力系统推动下前进,而近代化以纯粹资本作动力系统轴心的历史发展又使其本质呈现为了资本主义化。
——摘编自陈广亮(近代世界社会转型的模式》
材料二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吴忠民教授认为,从1840年以来,中国就开始了社会转型的漫长历程。到20世纪上半叶,社会转型的进程明显加快。但是,这种社会转型又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进行的,因此既持续进行,又表现出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情况:一是现代经济的增长缓慢和畸形化,二是城市化进程的停滞和畸形化,三是开放的进行但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四是社会分化呈现出一种十分不规则的状态。
——摘编自郭德宏《我们该怎样看待社会转型》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换、传统的产品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同时并存,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
——摘编自郭德宏(我们该怎样看待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社会转型的特征并指出推动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特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2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79年,邓.小平把过去提出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称为“开了大口”,很难顺利完成。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后来,邓.小平进一步对小康社会作了阐释:“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1987年,以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正式形成。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历程,基本上按照邓.小平的战略设想和总体规划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总体小康水平已经基本实现,为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摘编自肖贵清、李永进《邓.小平小康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提出“小康之家”目标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27. 详细信息
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外贸体制不断演进。改革开放以后,外贸体制改革成就突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全球化贸易浪潮频频袭来之际,大明王朝的统治者依然沿袭着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的海禁政策,禁止人民私自出海与外国商人贸易。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贸易双方都不遗余力地冲击这条禁令,东南沿海走私贸易非常兴旺。走私与海禁较量的结果,终于使得统治集团明白,时代的潮流不可阻挡,海禁政策已经不合时宜。隆庆元年(1567)福建巡抚涂泽民上疏,请求朝廷开放海禁,准许人民前往东西二洋贸易。朝廷权衡利弊得失之后,批准了这个建议。在东南沿海的港口,设立海关,向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船征收关税,使得“私贩”转化为“公贩”,走私贸易转化为合法贸易。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1854年,清政府在上海成立海关税务司,以管理海关行政事务。后来税务司扩大至海关许多通商口岸,因此,又在上海成立了海关总税务司署。自1863年开始,英国人赫德开始长期担任总税务司一职。1865年,总税务司署由上海迁至北京,分管全国30多个海关。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广东、福建在对外贸易活动方面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两省的产品,除个别商品外,全部由省经营出口,外汇任务包干,自负盈亏。到1987年。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经济特区都有了对外经营的口岸,可以直接开展进出口贸易。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海关税务司署成立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贸体制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