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联考历史考题同步训练(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

1. 详细信息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
A. 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 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 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2. 详细信息
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耕地)。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A. 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
B. 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
C. 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
D. 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
3. 详细信息
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相当多的卜人、巫师与商王共同负责通神事务。这些卜人、巫师往往出身贵族,有的还是地位显赫的附属国首领,这表明商朝
A. 占卜师拥有最显赫的地位
B. 依托神权加强中央集权
C. 商王借助神权以维护王权
D. 尚处于国家的萌芽阶段
4. 详细信息
据《清史稿》记载:“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据此可知军机处
A. 取代了内阁的职能,位高权重
B. 是正式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
C. 使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D. 权力巨大已经凌驾于六部之上
5. 详细信息
据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所载本年登科进士六百零一名中,平民出身四百十七人,占百分之六十九点三八。这说明
A. 科举制在南宋发展至黄金时期
B. 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C. 南宋皇帝开始总揽取士的大权
D. 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6. 详细信息

内容

出处

如若被释奴死后既无遗嘱,又无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有权继承其财产;而若该释奴立有遗嘱,或有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不得染指其遗产。

《十二铜表法》

释奴必须在遗嘱中将其财产之半数赠予保护人;如果释奴临死时没有留遗嘱,保护人可以按法令规定对其半数遗产照取不误。

《最高法官令》(公元2世纪初)



下表是古罗马不同时期对释奴财产的规定,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罗马法
A.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B. 适应了帝国统治的需要
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 维护奴隶主的阶级利益

7. 详细信息
梭伦改革颁布的《解负令》规定,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解负令》的颁布
A. 巩固了雅典的城邦体制 B. 冲击了奴隶制经济发展
C. 推进奴隶制度走向瓦解 D. 解放了雅典的奴隶群体
8. 详细信息
《世界文明史》载:“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他在涉讼之时可不受刑罚或粗暴对待,罗马法最值得赞美的是它保护个人对抗国家。”材料表明,罗马法的价值主要在于
A. 防范公权力侵害私权利
B. 保护罗马公民享有特权
C. 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
D. 个人权益高于国家利益
9. 详细信息
《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奴隶在借贷关系中不受保护 B. 彻底废除了习惯法的陋习
C. 严格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体现了自然法的立法理念
10. 详细信息
据《美国宪政历程》记载:(有)一位大法官叫道格拉斯,他在大法官的位置上一呆就是36年零七个月。1975年他突然中风,无法上班,但是当时的总统正好是当年积极主张弹劾他的众议院共和党(少数党)领袖福特,为了不让福特总统有机会任命一个保守派的法官,他坐着轮椅,带着尿袋出庭,最后还是前功尽弃。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 大法官除非犯罪否则必须终身任职
B. 总统与大法官之间存在着权力制衡
C. 两人的私人恩怨已经影响到政治
D. 大法官在与总统的较量中处于下风
11. 详细信息
下表目录为某著作的局部,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小州的胜利”,指参议员每州两名顾及小州利益
B. “着火的房子”,反映联邦制下出现危机
C. “人类的五分三”,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来计算人口
D. “瑕不掩瑜”,说明颁布的宪法功绩远大于局限
12. 详细信息
1900年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率领的聂军抵抗之顽强,西方甚至有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在其《八国联军目击记》中描述天津战役时写道:“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下面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西方记者的报道夸大其词,目的是想推卸责任
B. 西方记者的报道是第一手史料,最为真实
C. 以上史料反映出清朝近代化努力取得部分成效
D. 历史研究应主要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13. 详细信息
据统计,在民国建立后的一年左右时间中,全国的报纸由清末的约100种,迅速增加至500种,总销量达4200万份。有的政党还创办了自己的通讯社。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A. 社会舆论影响政府决策
B. 民主共和开始成为共识
C. 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
D. 民权主义实现阻力重重
14. 详细信息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两幅图片内容在精神层面上蕴含的意义是

A. 革命道路的多样性
B. 具体国情千差万别
C. 科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和丰富
D. 科学理论在具体实践中得以创新
15. 详细信息
1799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反结社法》,以强力干预手段来应对日益发展的劳资冲突。但迫于各方压力,1824一1825年间,《反结社法》被废除。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 宪章运动的开展
B. 议会改革的完成
C. 马克思主义诞生
D. 自由主义的传播
16. 详细信息
1948年5月,中国民主同盟临时总部响应中国共.产.党“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认为政治协商和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是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团体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也是民盟“一贯的奋斗方针”,并明确提出新政协应由“中央来召集”。这说明
A. 民盟由参政党转变为执政党
B. 新中国成立的民意基础扩大
C.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 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确立
17. 详细信息
下面为我国部分人大权力的首次行使情况统计表。表格内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行使的权力

人大常委会名称

行使时间

第一次进行执法检查

辽宁省沈阳市人大常委会

1983年

第一次建立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

河南省舞钢市人大常委会

1993年

第一次人大常委会质询权的行使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1994年

第一次实行代表公示制度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

2000年



A.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
C.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
D. 促进了立法工作的开展

18. 详细信息
阅读下表。对表格内容解读有误的是1960-1965年中国对外援助额统计表单位:亿元人民币

时间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金额

3.63

5.19

8.54

9.61

12.16

18

援助对象

越南、朝鲜、缅甸、柬埔寨、蒙古、坦桑尼亚、赞比亚、伊拉克等20多个国家

援助内容

贷款、武器、粮食、童装、化肥、机器设备、劳动力等



A. 是两极格局动荡下中国肩负大国责任的体现
B. 有利于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争取稳定的国际环境
C. 援助内容多样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D. 援助对象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

19. 详细信息
“当工业主义发现世界被分割成许多小的经济单元时,它就通过两种方式着手改变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了……一个就是减少经济单元的数目,扩大每一个经济单元的规模,另一个方式就是消除各个经济单元之间的贸易壁垒。”以下不能印证上述材料中观点的是
A. 三次王朝战争后建立德意志帝国
B. 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C. 英国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
D.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20. 详细信息
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监察制度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政治清明追求
B. 监察制度保障了中央集权
C. 监察官选任演变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
D. 监察制度的变化是制约相权的理性措施
21. 详细信息
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 乙丙对,甲丁错
B. 甲丙对,乙丁错
C. 甲乙错,丙丁对
D. 甲乙对,丙丁错
22. 详细信息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文中说:这一制度在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靑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开始正式人仕。地方政府的一切官史,几乎全由此項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贵族政府,我们叫做“读书人政府"或“士人政府”。文中“正式人仕”要经过以下谁的推选
A. 三公
B. 宰相
C. 郡守
D. 刺史
23.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材料可用来研究
A. 清朝的天朝上国思想
B.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
D. 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国入超
24. 详细信息
1961年,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段话道出了
A. 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事实
B. 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初衷
C. 北约与华约建立的目的
D. 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
25. 详细信息
《礼记·大学》载:“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便众也,”这主要体现了
A. 家国同构观念
B. 宗法血缘关系
C. 家庭伦理规范
D. 以德治民思想
26. 详细信息

时间

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

1859年

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改由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和外交事务。

1861年

总理衙门设立后,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



上表中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表明,清政府
A. 政治制度的分化趋向出现
B. 对外交往仍处主导地位
C. 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膨胀
D. 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27.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28.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事件


17-18世纪

清朝处于鼎盛时期;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19世纪中后期

两次鸦片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1900-1949年

清政府时期:签订《辛丑条约》,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北洋政府时期:签订“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抗日战争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十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社会兴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1978年以来

实施改革开放,陆续开放一些沿海城市;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据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我国对外政策的历史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