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年七年级期末网上检测无纸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1.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_____?(《论语·学而》)
(4)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6)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7)《次北固山下》中给人以积极向上鼓舞力量的哲理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对心气浮躁、铺张浪费的人,我们可以用《诫子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告诫他们。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20年全国郊野钓鱼大赛总决赛在建阳举行,专业组有近2000多人参赛。
B.医疗题材类作品在电视、网络的点播量明显提升的原因是由新冠疫情造成的。
C.进博会上,中国的项目不仅带来创意空间,也带来了引领全球的设计经验。
D.“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圆满成功,开展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3.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碧血丹心爱国情,舍我其谁报国志。七十年前的今天,为保和平,反侵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 ① (A.lǜ B.lù)江赴朝作战。伴着“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我们是保卫祖国的战士”的铮铮誓言,带着必胜的纯cuì ② (A.粹 B。萃)信念,在 甲 (A.波澜壮阔 B.浩浩荡荡)的抗美援战争中,志愿军战士 乙 (A.感慨 B.慷慨)奉献自己的革命忠诚精神,他们用胜利践行了誓言。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今天我们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一方面要缅怀和铭记志愿军将士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发展利益所做的丰功伟绩,对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另一方面更要 , , 。
(1)为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拼音为②处选择正确汉字。(只填序号)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__
(3)下列三个句子填入语段空白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健前行
②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③从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奋进力量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③①
4.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峨眉山月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上下映衬、动静结合,写出月映清江的美景,点明是秋夜行船。
B.第三、四句通过时间迅速转换,写船行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 。
C.“月”的意象贯穿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D.诗歌采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山、月、江水等融合变幻,衬托诗人复杂的情感。
【2】诗歌主要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5.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____________)
(3)若屈伸呼吸(____________) (4)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3】请揣摩两则短文的划线句,分析“宋君”与“晓之者”此时的心理。
6.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猫》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③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④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⑤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⑥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⑦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⑧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⑨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⑩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⑪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⑫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⑬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⑭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⑮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⑯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⑰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⑱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猫特别注意黄鸟,常常对鸟笼凝望,为后文“我们”冤枉它埋伏笔。
B.第⑬段说明黑猫是咬死鸟的真凶,“逃”是做贼心虚,“衔着”则铁证如山。
C.结尾句既呼应全文开头,又总结全文,“永不”表明了“我”对养猫的厌恶。
D.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抒发情感、揭示主题,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从修辞角度赏析)
【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请简要分析。
7.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机长儿子》,完成下面小题
机长儿子
王光辉
①考拉是我的儿子,今年10岁。
②他一直想买一架飞行器,并幻想成为它的“机长”,指挥着它在天空自由飞翔。但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我一直没有满足他的愿望。有一次,他很认真地对我说:“爸爸,到底要考到多少分你才能给我买一架飞行器呢?”我笑着说:“只要你能前进20名,不管多少分都行!”听我说完,他高兴地说道:“太容易了,你可不要反悔。”
③随后的日子里,他逐渐发现这个要求其实比规定具体分数难多了。但是,千万不要低估一个玩具对10岁孩子的吸引力,考拉为了得到它,爆发出了惊人的学习潜力。黎明即起,朗朗书声,变成了清晨的主旋律;每天的作业不仅按时完成,还主动要求我给他“加料”……期末考试如期而至,成绩终于出来了,儿子前进了26名,光荣进入 “学霸”行列。当我得知这个消息,兴奋得像范进中举一样,又蹦又跳。当天下午,儿子的玩具就买回来了。
④看得出,儿子是真心喜欢它。待它如珍如宝,每次训练回来都要用自己的毛巾给飞机擦上3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儿子已能操作自如了,还特意把我拉到广场前,检阅他的飞行技能。只见“机长”一按按钮,飞机平稳起飞,升入高空后,时而左偏,时而右转,还时不时来个急停,飞机好像完全听得懂儿子的话,儿子的每一项指令它都完美执行。“现在我就是一名合格的‘机长’了!”儿子得意地对我说。
⑤然而,直到那一天,我才重新认识了这位儿子“机长”。那是一个周末,我和儿子一起到城外钓鱼,儿子照例带上了他心爱的飞行器。钓鱼的地方在一个水库的下游,平时水库放水前要拉警报,可不知什么原因,那一天却没有响。河水倾泻而下,一下子上涨了很多,离岸边近的钓友纷纷跳上岸,但在河道中间的一个钓友,却因离河岸太远,被困水中央。水位上升很快,转眼已过膝盖。大家十分着急,想给他投一件救生衣,但距离太远,束手无策。就在此时,儿子想到了飞机。“爸爸,把救生衣绑在飞机下方,我可以把它送到被困的叔叔那里。”他自信地说道。时间紧迫,说话间水位已到腰间。没有其它办法,大家一起动手绑好了救生衣。儿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出汗的小手朝衣服上擦了两下,稳稳地打开遥控器,控制飞机起飞了。由于飞机携带了重物,起飞时有点东倒西歪,大家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心理素质不好的人,甚至闭上了眼。但我没有,我轻轻地对儿子说:“记住,你现在就是一名机长,一定照顾好你的飞机!”“我是机长!我是机长!”儿子口中默念着这句话。渐渐地,他恢复了往日的从容,飞机听话地向被困的人飞去。就在河水快涨到胸口的时候,飞机到了,被困的人一把抓过救生衣,套在身上,随即便被河水冲走了,所幸有救生衣的保护,他最终获救了。而那架飞机由于承受过猛的抓力,坠落到河水中了。
⑥看到被救人员上岸,儿子脸上刚刚露出了一丝微笑,但突然扑到我的怀里嚎啕大哭起来。我知道,他是舍不得他的飞行器。我摸着他的头,自豪地对他说到:“儿子,你知道吗?你成功地实施了一次营救,你现在是一名真正合格的机长了!爸爸会给你买一架更好的飞机!”“真的吗?”看到我肯定的眼神,儿子破涕为笑,高兴地跳了起来。
⑦就这样,儿子又得到了一架新飞机。而我很庆幸,有一个善良、可爱、聪明的儿子,他叫考拉,今年10岁,是一名曾挽救了一条生命的出色“机长”。
(选自《青年文摘》2017年7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②③段写父亲用奖励玩具的方式激励孩子努力学习,体现了父亲的教育智慧。
B.第④段“飞机好像完全听得懂儿子的话”,运用比喻表现儿子操控技能的高超。
C.第⑤段飞机起飞时大家“心都提到嗓子眼”,有的不忍目睹,渲染了现场的氛围。
D.标题“机长儿子”既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又令读者好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请分别从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第⑤段所叙的事件。
事件的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的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儿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出汗的小手朝衣服上擦了两下,稳稳地打开遥控器,控制飞机起飞了。(从描写角度赏析)
【4】文章开头、结尾为何要反复提到儿子的年纪是10岁,请简要分析。
8. 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罗马6月22日电 近期,欧洲多国复工复产步伐不断加快,当地民众对自行车的需求出现大幅增长。凭借高性价比和高效的供货能力,中国产自行车近期在欧洲热销,满足了当地民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出行需要。
罗马市民奥莉维娅表示:“中国制造的自行车质量可靠、价格实惠,周围很多人都在使用。”不仅中国自行车在欧洲热销,“中国制造”其它产品也持续远销欧洲各国,为满足当地民众防疫生活需要、支持各国复工复产发挥重要作用。
(材料二)
2019年、2020年中国自行车在欧洲五国销售变化情况辆数(单位:万)

(材料三)
一些欧洲国家政府出台的自行车补贴以及鼓励民众骑行相关政策,也促进了自行车销量的增加。意大利政府已批准向购买自行车的消费者提供自行车售价60%的“绿色”补贴,最高补贴限额为500欧元;法国政府制定了2000万欧元的资金计划,为骑自行车通勤的员工提供每人400欧元的交通补贴,每人还可报销50欧元自行车修理费;德国柏林市政部门扩充临时自行车道,限制机动车司机在自行车专用道停车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自行车凭借高性价比和高效供货能力,近期在欧洲热销,满足了出行需要。
B.“中国制造”远销欧洲,满足了民众防疫生活需要,为复工复产发挥重要作用。
C.自行车在欧洲多国销量的增加,与政府出台的自行车补贴及鼓励骑行政策有关。
D.意大利购买自行车的消费者,每人可获得政府提供的500欧元的“绿色”补贴。
【2】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主要信息。
9. 详细信息
填空题
(1)《琐记》记述“我”到___________(填写人名)家里闲谈后不久,就有“我”偷了家里东西去变卖的流言传出,于是我愤而离家出外求学。
(2)“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虽然比较无趣,但幼年的“我”还是在这里找到了摘腊梅、寻蝉蜕以及___________先生读书入神时偷偷描画儿的乐趣。
10.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那怪一闻此言,丢了钉耙唱个大诺道:“那取经人在哪里?累烦你引见引见。”行者道:“你要见他怎的?”那怪道:“我本是观世音菩萨劝善受了他的戒行,这里持斋把素,教我跟随那取经人往西天拜佛求经,将功折罪,还得正果,叫我等他,这几年不闻消息,今日既是你与他做了徒弟,何不早说取经之事,只倚凶强,上门打我?”……
那怪要请行者引见取经人,是为了“将功折罪”,他犯了什么罪被贬下天庭?请简述。
11. 作文 详细信息
作文
少年时光是多么美好,在这一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体验。不管是沮丧还是奋发、失败还是成功、孤独还是绚烂、迷茫还是透彻、平静还是欢腾……它都是最闪亮的日子,值得我们珍藏。
请以“最闪亮的日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用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