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题带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张荫麟在描述某种制度时说:“这些卿大夫的旁支后裔当中,和氏室的嫡系稍亲的多半做了氏室的官吏或武士,疏远的则做他属下的庶民。故一个大夫和他私家的僚属战士,每每构成一个大家族。”西周时期,在该制度下
A.以血缘为纽带,家族内部成员平等
B.实施贵族政治,地方分权特征明显
C.亲族封邦建国,国家星现撕裂状态
D.君权至高无上,官僚帝国初步建立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朝统一后,对原属燕国的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设置郡县、开辟交通等措施,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这些措施的施行意在
A.强化国家文化认同 B.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 D.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的历史:绚烂的世界帝国一隋唐时代》描述:顺着纵横于扬州城的运河(官河)沿岸形成了许多“市”,这里不仅是大米和食盐交易之地,而且还从事金银器、丝织品、木材、茶叶等各种商品的交易……城内的“侵街”现象急速扩大,一到夜晚整个街道灯火通明。据此可知
A.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B.商帮兴起,专门贸易发达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运河开凿,经济重心南移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朝时期,江西饶州有“白石村民为人织纱于十里外”,四川邛州有“村民日趋成都府小东郭桥上卖工,凡有钱者皆可雇其充使令担负也”。据此推断,当时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C.耕织结合的生计方式有所改变 D.内陆地区工商业经济十分发达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汉语借词

涵义

创造者

chinoiserie

中国风格

法国人

sharawaggi

中国的“造园艺术”

英国外交官

nankeen

中国出口的土布—.“南京布”

欧洲商人

kaolin

产于景德镇的制瓷原料高岭土

法国传教士


A.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 B.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 D.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危机,提出“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但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这局面反映了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 B.政治近代化步履维艰
C.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 D.光绪因大臣阻挠被蒙蔽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法律上的平等原则,来源于商品经济条件,因为商品交换必须根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而价值则体现了一切人类劳动的“平等和同等效用”。这说明罗马法
A.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推崇法律至上法治理念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说,“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力……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位学者评价的是
A.英国的“光荣革命” B.北美独立战争
C.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英国1765年颁布法令禁止英国技工受雇于外国,违者剥夺国籍、没收家产。1788年,对输出工具或机器者处以500英镑罚金。这些措施
A.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B.动摇英国技术优势地位
C.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 D.阻碍了世界工业化进程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为1913—1925年俄国(苏联)农业生产变化情况,据如图可知当时

A.确立新的经济建设模式 B.经济建设离不开市场的作用
C.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D.总体上已完成工业化建设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4年,一些人认为美国产业复兴是欺骗群众,促进了工人运动,而限制生产量和价格是“社会主义”;1934年罢工人数增到146万多人。这说明罗斯福新政
A.意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B.注重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C.未取得预期效果而失败 D.因触及多方利益而曲折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是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一幅漫画。该漫画

A.受到了印象画派的影响 B.体现了现实主义的风格
C.展现了古巴导弹危机的全貌 D.凸显了“魔幻现实主义”特色
13.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王薇《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以前和宋朝以后社会救济的不同,并说明古代社会救济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
领域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知识社会

信息

文化用技术
(造纸、印刷)

电讯技术
(电报、电话)

信息技术
(互联同、人工智能)

能源

水能、风能

热能、电能

核能、清洁能源

运输

帆船、马车、轿子

铁路、轮船、飞机

宇宙飞船、空间站

人体

传统医学

现代医学

生命科学、再生技术

需求层次

生存性需求

社会性需求

发展性需求


﹣﹣摘编自何传启《新科技革命的预测和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5. 详细信息
材料 清末持续不断的内忧外患,使张之洞体悟到,“练兵一事,鄙人身心性命之学。”甲午战后,他屡陈奏章,力主编练不同于绿营、防营的新式武装。1894—1895年,张之洞仿德国营制,在江宁(今南京)筹练江南自强军。1896年起,他开始大规模编练湖北新军,聘请德国教官操练。1898年,又聘日本参谋本部陆军中佐大原武庆为武昌武备学堂顾问,翻译兵书。到1905年,编成陆军第8镇(兵员一万余人)暂编第21混成协(兵员近5000人)。张之洞还主张实行“寓征于募”,即尽量招收各省土著士农工商之安分子弟,并要求多吸收“实能识字写字,并能略通文理之人”入伍。1905年,该军在黄陂募兵96人,籍中竟有廪生12人,秀才24人。较高的文化素质使不少官兵具备接受新的社会政治思潮的知识基础,进而走上革命道路.
——摘编自张立群《张之洞的军事改革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概括张之洞军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军事改革的作用。
1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衡(78年—139年),生于南阳大姓,“天资睿哲,敏而好学,体性温良。”十六岁去三大文化中心游学,十八岁入京师、观太学,之后做过太守主簿、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从事科技研究。张衡有较强的古文经倾向,其文学作品多依从古文经,不言谶纬,表现出朴实严谨的文风,且有更多、更强烈的批判内容。张衡曾两次担任史官,历览前代史学经典,“条司马迁、班固所叙与典籍不合者十余事。”许结先生在《张衡评传》中认为张衡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对《周易》《太玄经》的研习促使他更多地去思考,而文学与哲学启发着张衡走上探索自然的道路。张衡的《四愁诗》被认为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他还把赋的创作题材转向日常生活。张衡的成就是前代文学、经学、天文学家的足够积累而至此的质变,也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科技等高度发达积累的结果。
——摘编自连靓晓《张衡与东汉中期的文学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衡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衡取得成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