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0-2021年九年级期中在线考试题带答案和解析

1. 详细信息
选词填空。
十月一日,夜幕降临,从空中_____(A俯瞰 B复勘 C抚槛 D附看)金乡县城,城区路灯流光溢彩、美轮美奂,东城区滨河两岸瞬间成为一道夺人目光的风景线。滨河两岸游人如织、_______( A耸肩接踵 B松间节中 C送检接种 D摩肩接踵),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强聒不舍 心无旁鹜 不言而喻 腐草为萤
B.重蹈覆辙 恪尽职守 富丽堂皇 鸠占鹊巢
C.怒不可遏 相辅相承 孜孜不倦 形销骨立
D.无与伦比 相得益彰 走头无路 附庸风雅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百部经典”书目上起先秦,下至辛亥革命,突破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力求做到广纳百家、百花齐救,充分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B.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C.古代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乐舞混沌不分”,歌唱性是中国古典诗词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诗词与音乐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在浅唱低吟中做到了雅俗共赏。
D.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平淡的小事,勾起了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亲朋好友的回忆;它没有商业片的噱头和造势、浮华与张扬;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持久存在的爱和尊重。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经典之作,都是不刊之论,应该好好地阅读。
B.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保持着不减的热情,本年度的工作才得以一挥而就的完成。
C.有些同学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只死记硬背而不前后联系,做起题来仍会捉襟见肘。
D.这种从字面上牵强附会、顾名思义地理解词语的学习方法,只能让学习陷入被动。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网购之所以让那么多网友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下单后输入账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
B.游泳专家表示:有人溺水时,非专业人士如果盲目下水救人,不仅相当危险,而且施救的难度很大。
C.最近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些违法案件,教育部要求地方有关部门,对侵犯少年儿童权益、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要从严查处并依法打击。
D.阅读文学经典,就是与文学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和心灵的沟通,这将对我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6.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乙)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1】解释下面划线词解释有误一项( )。
A.虽乘奔御风(即使) B.其间千二百里(代词,那)
C.是日更定(代词,这) D.湖中人鸟声俱绝(否)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乙文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乙文 “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乙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4】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湖中人鸟声俱绝
7.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四) 睛① 杜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8.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根据原文填空。
①《行路难》一诗中表现作者身处逆境仍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达观人生态度,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深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表达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千古传诵的名句: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一文,作者远离家乡,抒情写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
⑤秦观的《行香子》淋漓尽致写出春的生命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文辛弃疾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班上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语文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气氛,请你为该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请你列举一个有关爱国的历史人物,并简单说说他的爱国表现。
10.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蒋 勋
雪落下来了,纷纷乱乱,错错落落,好像暮春时分漫天飞舞的花瓣,非常轻,一点点风,就随着飞扬回旋,在空中聚散离合。
每年冬天都来V城看母亲,却从没遇到这么大的雪。
在南方亚热带的岛屿长大的我,生活里完全没有见过雪。小时候喜欢搜集西洋圣诞节的卡片,上面常有白皑皑的雪景。一群鹿拉着雪橇,在雪地上奔跑。精致一点的,甚至在卡片上洒了一层玻璃细粉,晶莹闪烁,更增加了我对美丽雪景的幻想。
母亲是地道的北方人,在寒冷的北方住了半辈子。和她提起雪景,她却没有很好的评价。她拉起裤管,指着小腿近足踝处一个小铜钱般的疤,对我说:“这就是小时候生冻疮留下的。雪里走路,可不好受。”
中学时为了看雪,我参加了合欢山的滑雪冬训活动。在山上住了一个星期,各种滑雪技巧都学了,可是等不到雪。别说是雪,连霜都没有,每天艳阳高照。我们就穿着雪鞋,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滑来滑去,摆出各种滑雪的姿势。
大学时,有一年冬天,北方的冷空气来了,气温陡降。新闻报道台北近郊竹子湖附近的山上飘雪。那天教秦汉史的傅老师,也是北方人,谈起了雪,大概勾起了他的乡愁吧,便怂恿大伙儿一起上山赏雪。学生当然雀跃响应,于是便停了一课,师生步行上山去寻雪。
还没到竹子湖,半山腰上,四面八方都是人,山路早已拥塞不通。一堆堆的游客,戴着毡帽,围了围巾,穿起羽绒衣,彼此笑闹推挤,比台北市中心还热闹嘈杂,好像过年一样。
天上灰云密布,有点要降雪的样子。再往山上走,山风很大,呼啸着,但仍看不见雪。偶然飘下来一点像精制盐一样的细粉,大家就伸手去接,惊叫欢呼:“雪!雪!”赶紧把手伸给别人看,但是凑到眼前,什么都没有了。
没有想到真正的雪是这样下的。一连下了几个小时不停,像撕碎的鹅毛,像扯散的棉絮,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无边无际,无休无止。这样富丽繁华,又这样朴素沉静。
母亲因患糖尿病,一星期洗3次肾。我去V城看她的次数也愈来愈多。洗肾回来,睡了一觉,不知被什么惊醒,母亲问我:“下雪了吗?”
我说:“是。”
扶她从床上坐起,我问她:“要看吗?”
她点点头。
母亲的头发全灰白了,剪得很短,干干地贴在头上,像一蓬沾了雪的枯草。
我扶她坐上轮椅,替她围了条毯子。把轮椅推到客厅的窗前,拉开窗帘,外面的雪下得更大了。刹那,树枝上、草地上、屋顶上,都积了厚厚的雪。只有马路上的雪,被车子轧过,印下黑黑的车辙,其他的地方都成白色。很纯粹洁净的白。雪使一切复杂的物象统一在单纯的白色里。
地上的雪积厚了,行人走路都特别小心。一个人独自一路走去,路上就留着长长的脚印,渐行渐远。
雪继续下,脚印慢慢被新雪覆盖,什么也看不出了。只有我一直凝视,知道曾经有人走过。
“好看吗?”
我靠在轮椅旁,指给母亲看繁花一样的雪漫天飞扬。
母亲没有回答。她睡着了。她的头低垂到胸前,裹在厚厚的红色毛毯里,看起来像沉湎在童年的梦里。
没有什么能吵醒她,没有什么能惊扰她,她好像一心在听自己故乡落雪的声音。
有一群海鸥和乌鸦聒噪着,为了争食被车轧过的雪地上的鼠尸,扑扇着翅膀,一面锐声厉叫,一面乘隙叼食地上的尸肉。雪,沉静在地面上的雪,被它们扑扇着的翅膀惊动,飞扬起来。雪这么轻,一点点风,一点点不安骚动,就纷乱了起来。
“啊……”
母亲在睡梦中长长叹了一声。她的额头、眉眼四周、嘴角、两颊、下巴、颈项各处,都是皱纹,像雪地上的辙痕,一道一道,一条一条,许多被惊扰的痕迹。
大雪持续了一整天。地上的雪堆得有半尺高了。小树丛的顶端也顶着一堆雪,像蘑菇的帽子。
被车轮轧过的雪结了冰,路上很滑,开车的人很小心,车子无声滑过。白色的雪掺杂着黑色的泥,也不再纯白洁净了,看起来有一点邋遢。路上的行人怕摔跤,走路也特别谨慎,每一步都踏得稳重。
入夜以后,雪还在落,我扶母亲上床睡了。临睡前她叮咛我:“床头留一盏灯,不要关。”
我独自靠在窗边看雪。客厅的灯都熄了,只有母亲卧室床头一点幽微遥远的光,反映在玻璃上。室外因此显得很亮,白花花、澄净的雪,好像明亮的月光。
没有想到在下雪的夜晚户外是这么明亮的。看起来像宋人画的雪景。宋人画雪不常用锌白、铅粉这些颜料,只是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渲染,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
白,到了是空白。白,就仿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白,变成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
唐人张若虚,看江水,看月光,看空中飞霜飘落,看沙渚上的鸥鸟,看到最后,都只是白,都只是空白。他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白,是看不见的,只能是一种领悟。
远处街角有一盏路灯,照着雪花飞扬,像舞台上特别打的灯光。雪在光里迷离纷飞,像清明时节山间祭拜亲人烧剩的纸灰,纷纷扬扬;又像千万只刚刚孵化的白蝴蝶,漫天飞舞。
远远听到母亲熟睡时缓慢悠长的鼻息,像一片一片雪花,轻轻沉落到地上。
(节选自《此时众生》)
【1】选文作者回忆了哪两件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选文画直线语句。
【3】本文以“雪”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4】文末说“白,是看不见的,只能是一种领悟”,体会作者“领悟”到了什么?
【5】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中写海鸥和乌鸦聒噪争食的用意是反衬雪的美好和脆弱。
B.“被车轮轧过的血结了冰,路上很滑,开车的人很小心,车子无声滑过”一句描述细节准确逼真。
C.临睡前母亲叮咛“我”:“床头留一盏灯,不要关。”表明母亲也想看看雪景。
D.“雪在光里迷离纷飞,像清明时节山间祭拜亲人烧剩的纸灰,纷纷扬扬”一句给人强烈的凄凉感。
1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名著翻拍之我见
①翻拍名著已成为当下电视剧制作的一股潮流,中国的四大名著也自然成了翻拍的热点。翻拍本身无可厚非,但翻拍的水准却令人担忧。譬如新版《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剧情里有这样的桥段:当时张飞大骂吕布为“三姓家奴”,而剧中的吕布竟然对如此伤自尊的谩骂不知是何道理。结果一向暴躁的张飞又花了一大段时间用了一大段的废话对“三姓家奴”进行细致解读。直到张飞讲完,骑着赤兔马,手握方天戟的吕布才明白原来张飞在天下英雄面前骂他忘恩负义。
②如果对文学名著的解读不负责任,名著翻拍意义何在?
③很多年轻人可能不晓得,82年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大多数演员均出身梨园世家:六小龄童出身“猴王世家”,马德华是昆剧演员。还有扮演唐三藏母亲的殷小姐是黄梅戏头牌马兰,虽只有几个镜头,没有台词,就是几个戏曲程式化表情,但足以给人留下永远铭记的深刻印象。那些看似做作的一招一式都蕴含戏曲程式的一板一眼。当下大多翻拍的人物塑造与演绎缺少的正是其自身文化的积淀。缺少了厚重的文化,翻拍的作品注定苍白。
④这种厚重文化的丧失也是商品时代的必然,因为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使得创造者很难投入更多的个人情感。为了创作 87 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当年的王立平老师闭门谢客,寝不安席,在狭小的空间用长达近五年的时间去体味,品味,解读。其中《葬花吟》的创作耗时一年零九个月。可谓“一朝入梦,终生不醒”。这种情感的执着对于追求快节奏的商业制作而言只能割舍,因为投资商需要经济上的回报。
⑤对观众而言,中国人一向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想到“奸绝”曹操就想到鲍国安,想到“义绝”关羽就想到了陆树铭,想到“智绝”诸葛亮就想到唐国强。至于孙悟空的形象,我们允许李连杰的客串,我们也接受周星驰的颠覆,但是心中不变的经典形象永远定格在82年版的六小龄童身上。因为82年版电视剧《西游记》是所有“80 后”共同的成长记忆。其他版本中无论演员怎样演绎,都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同,因为我脑海中的人物形象是我们认定的正统。观众不认同,翻拍有何用?
⑥诚然,名著需要以新的方式去传播,但是中国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宏伟场面的视觉冲击,更需要对文学名著的深刻解读和情感投入。如果没有对文本本身的感情,为了商业利益一味翻拍,说轻点是劳民伤财,误导观众;说重点就是糟蹋文学,亵渎名著。如此看来,文学名著还是不要一再翻拍。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首段讲述新版《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很多年轻人可能不晓得,82 年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大多数演员均出身梨园世家。
【4】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2.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回忆是给时间的礼物……用纯净之心去创造、去发现、去感悟,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礼物。
请以“礼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所选的作文题目以完整的形式抄写在答题卡上。
(2)写作时可以调动你的体验,也可以展开你的想象。
(3)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4)字数在不少于600字。
(5)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