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语文上海市宜川中学高三三模考试完整版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阳春三月,桃红柳绿,蜂飞蝶舞,春意阑珊,徜徉于美丽的田野村落,无处不充溢着大自然那盎然的生机和活力。
B.日本在处理国内危机的同时,应该推己及人,充分考虑事故可能对他国产生的影响,采取一切必要、可行的措施,保护海洋环境,切莫以邻为壑,对其他国家造成损害。
C.近年来,古钱币收藏队伍越来越庞大。古钱币浩如烟海,如何辨珍稀?收藏专家提醒:收藏古钱币时要掌握一定的识别技巧。
D.在美国准备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之际,俄罗斯4月11日威胁要采取军事措施,反制美国“天网”,一场冷战式军备竞赛在欧洲呼之欲出。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对甘地的许多观点,泰戈尔不仅不赞一词,而且苛评有加。然而,他对甘地的品格却极为钦佩,我们从他们的友谊中看到了什么是伟大情怀。
B.《康熙秘史》已经在三大卫星频道播出多日了,夏雨饰演的康熙也大热银屏,影帝演皇帝入木三分,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
C.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容易任发布者摆布,加上“三人成虎”定律的影响,一件事情被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大量转发的时候,一个伪事件很容易“被成真”。
D.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在第三季度还能够保持持续稳步增长,表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调控措施和抵御危机的能力不断提高。
B.组织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定位的长效制度建设,更是应对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应急、应变措施。
C.全党全国都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自觉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D.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合理限度,且有继续扩大之势,长此以往,不仅难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可能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这不仅对中国有利,而且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荡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
B.大雁塔塔高64米,塔身及枋、斗拱、栏额均为青砖仿木结构,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是我国佛教建筑的艺术杰作。
C.为了治理无形资产评估行业无序现象,应积极发展和建立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和统一管理,制定统一的执业标准和规范。
D.舞要好看、戏要动人,这是大型舞剧《铜雀伎》追求的目标。演员们动作优美,舞姿娴熟,人物表现深刻,赢得了观众的喝彩。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语言文字的发展应当建立在语言文字规范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青春永驻,传续久远。
①发展要受到规范的制约
②但有时发展也是对规范的突破
③语言文字在经历了一个创新和变革的时期以后
④便会造成语言文字的混乱现象
⑤不能乱发展、滥发展,否则便成了胡说八道
⑥必然需要在新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规范
A. ②④⑤⑥③① B. ②⑥⑤④③①
C. ①③⑥②⑤④ D. ①⑤④②③⑥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最近网上冒出一句流行语,“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个人而言,好的容貌可以让自己更受欢迎,带来更多好处,但是,容貌仅仅是容貌,它不是才能,更不是德行。单纯以相貌作为评价标准,会造成人们对主流价值和核心精神品质的忽视。 。对公众舆论来说,对美丽的欣赏如果变成纵容,任由浮躁的“看脸”蚕食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那么我们所创造的未来,一定不会那么美丽。
A.人们更应该注重内在的修炼,那样即使你外表不够出众,但你有很高的涵养,或者有很强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这在外貌上会赋予你一种气质和风貌,同样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
B.你有很高的涵养,或者有很强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这在外貌上会赋予你一种气质和风貌,那样即使你外表不够出众,但同样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人们更应该注重内在的修炼。
C.你有很高的涵养,或者有很强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这在外貌上会赋予你一种气质和风貌,同样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那样即使你外表不够出众。人们更应该注重内在的修炼。
D.人们更应该注重内在的修炼,你有很高的涵养,或者有很强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这在外貌上会赋予你一种气质和风貌,那样即使你外表不够出众,同样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自称,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古代读书人的自谦辞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等,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C.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中,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而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D.在周代官制中,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之曰“上卿”。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在古代官场中,仅是授予官职,就有拜、除、封、授、辟、迁等多种说法。
C.在古代,关于辞官归乡的说法有告老、致仕、归田、乞身等,而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也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一种说法。
D.六十甲子指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按顺序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从“甲子”到“癸亥”的六十个组合。
9.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晚清有一位姓陈号蜕庵的学者曾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一部小说,而应当归入“子部”。他说的“子部”,就是指我们中华文化体现于书册形式上的“四部”“四库”:经、史、子、集中的“子”类,皆为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亦即“诸子百家”的“子”。这就点明了《红楼梦》的巨大的文化蕴涵。这是敏锐的文化眼力与灼见,十分重要。
20世纪初诸位大师,如蔡元培、严复、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鲁迅、胡适、黄遵宪诸位先生,以及后来的毛.泽东主席都对“红学”有所涉及或者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红学”的发展。这现象本身说明了什么?应该悟知:这就是因为曹雪芹的书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
何谓“文化”?“文”,大家都懂得,那么这一个“化”字如何理解呢?“化”即感化、教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化”,而且古时以异族学习汉文化为“归化”。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因为名字为“化”,故取“春风化雨”之意,表字“雨村”。甄士隐,名“费”。
《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又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言之魅力!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中华文化的特征有两大条主脉:一条是“仁义”二字,这是自修待人之道,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另一条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才凝结成为一部中国文学史。懂了这两端,再看《红楼梦》,体现的也主要就是这两大方面,即: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曹子(即雪芹)的“情”与孔孟所讲的“情”都有“爱人”的本质,但却做了不同的阐释,别有一番滋味。“青”是个好字,其左边加“日”、“目”、“氵”、“米”、“忄”这五个偏旁,就成为“晴”、“睛”、“清”、“精”、“情”——都是万事万物中最美妙的部分。情,是对待人的关系时的心境。孔子与曹子的分别只不过是孔子将“情”伦理化、社会道德化,而曹子却将“情”诗化、艺术化罢了。通晓了这一关键点,就一切贯通了。
《红楼梦》重“才”。比如元春升为贵妃,是谓“才选凤藻宫”;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元春省亲不重于游乐,而命姊妹们和宝玉作诗,题咏诸处轩馆景色,这已十分晓然。至于书中所有女儿,都有一个“才”字在内,只是表现不同罢了。而中华文化,天、地、人谓之“三才”。
曹子过人的本领还有一点:就是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汉字、汉文化的美。若用一个字评《红楼梦》,即“灵”。曹子重视灵气,认为它高于智慧,譬如,“那块顽石经过女娲炼制之后,灵性已通”。曹子还冒天下之大不韪,创造性提出人性“正邪两赋”说。传统观念认为圣人、贤者禀正气,淫邪之徒禀邪气,而曹子借雨村之口提出:禀赋了这种“两赋”之气的人,其灵气在万万人之上,乖戾邪僻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下。这在当时是极为大胆的骇世之言。
研究“红学”,就是两个字——“沁芳”。“沁芳”二字又有何重大意义,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而所有轩馆景色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是故沁芳亭、沁芳桥、沁芳闸,都采此名。此名何义?这就应该温习王实甫大师在《西厢记》里给崔莺莺安排的第一处曲子《赏花时》,她唱道是:“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红楼梦》中“试才题对额”一回写到宝玉与众清客绕过“曲径通幽处”,见到园中第一处景致:一派好水,一桥一亭翼然水上。贾政欲因水取名为“泻玉”,但宝玉认为“泻”字不雅,提议名为“沁芳”。“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的取义当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上场时有段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芳”即“落花”,“沁”即“浸于水”,正是《西厢》“花落水流红”的“浓缩”和“重铸”——它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字面“香艳”,内涵沉痛,这就是汉字语文的精髓之表现。
一位学者说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皆可用一个字来评:《三国演义》——“忠”;《水浒》——“义”;《西游记》——“诚”;《红楼梦》——“情”。我觉得这四部书讲的都是一个主题,即人才问题。《三国》讲的是帝王将相类的文武人才:《水浒》讲的是强盗人才、绿林好汉、草莽英雄;而《红楼》正是为一批受压抑、歪曲、奴役而又才气横溢的女儿鸣不平。正如曹子借秦可卿托梦给凤姐道:“婶子,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以前只有红粉佳人,且是衬托绿林好汉,而曹子前无古人地创造了“脂粉英雄”一语。
施公(即施耐庵)对曹子的影响极大,曹子甚佩其敢写世人之不敢写,亦欲发前人之所未发,为闺阁掬一捧辛酸泪。《水浒》好汉一百零八位,《红楼梦》出场女子共一百零八人,显见施公对曹子的影响。“一百零八”是“十二”与“九”的乘积。十二乃阴数之最大,九则乃阳数之最大。一百零八表示无穷无尽,多而又多,群体庞然。《红楼梦》首回一僧一道“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脂砚斋批曰:“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这一把眼泪洒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遭逢此极,况天下之男子乎?”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太深切了,这部伟大的“子部”既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那它就应该走向世界。《红楼梦》的走向世界,就存在一个英文翻译的问题。但译《红楼》是太困难了——这又从另一角度表明了中华文化的极大特点特色。仅《红楼梦》这一题目的译文,比如,“红楼”一词乃唐诗人用的美好语义,专指富家妇女的金闺绣户,而西方无此文化对应,译出后只能成为“红颜色的多层建筑”!汉语的“红楼”极有内涵。韦庄诗云“长安春色谁为主,古来尽属红楼女”,给人以无限遐想。但是英语却把“红楼”译为“两层的红色小楼”,将“红楼梦”译为“ADreamofRedChamber”,美感顿失,意境皆无。同理,“沁芳”那么优美高雅又暗寓沉痛的文采,译出后只成了“被水浸泡的花瓣”!这样,一切意义、趣味、境界,全部消失——却只剩下一个滑稽感的(外国人莫名其妙的)怪话!
近年,“红楼”又译成“RedMansions”,变成“朱邸”,这与《红楼梦》主题是女儿之核心眼目全无交涉了(朱邸即豪门,男人掌权的世界)。事情之难,由此可见。依此类推,世界读者要真正理解、领会“《红楼》文化(即中华文化)”,是困难太大了!一部《红楼》有上千上万的这种“文化难题”(人名、地名、物名、诗词、酒令、谜语、双关、歇后、笑话、戏谑……)都没办法“译”!
在这儿,把中华文化的亟待大力弘扬也显示得更加清楚。如何解决这样的文化传播交流、弘扬宣传?看来还待中西双方努力,而非口号空谈所能济事。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晚清学者陈蜕庵所说的“子部”,是指中华文化体现于书册形式上的“四部”“四库”中的“子”类,内容主要包括古代“诸子百家”等大思想家的论说。
B. 《红楼梦》表达的“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特征的两大条主脉。
C. “情”是对待人的关系时的心境。虽然孔子将“情”伦理化、社会道德化,曹子将“情”诗化、艺术化,但他们所讲之“情”的本质都是“爱人”。
D. 因大观园中所有轩馆景色均沿着沁芳溪的曲折而布置和命名,所以“沁芳溪”成为大观园中的一条命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由于曹雪芹所写的书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所以20世纪初诸位国学大师,甚至包括毛.泽东主席都对“红学”有所研究或者做出了贡献,从而推动了“红学”的发展。
B. 在雪芹时代,十二乃阴数之最大,九乃阳数之最大。“一百零八”是“十二”与“九”的乘积。所以一百零八表示无穷无尽,多而又多,群体庞然。
C. 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汉语言水平都很高,尤其是大家都能通过咬文嚼字的的方式来领略其中既有义理又有趣味的谐音双关妙语,所以他们都能看得懂《红楼梦》。
D. 曹雪芹非常佩服施耐庵“敢写世人之不敢写”的品质,在其影响下,不仅发前人之所未发,为闺阁掬一捧辛酸泪;更是连出场女子共一百零八人都是效法《水浒》好汉一百零八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化中,天、地、人谓之“三才”,中华文化特征的一大主脉即为才情灵秀之气,《红楼梦》乃才气智慧凝结而成,可以说其为中华文化重才的典范之作。
B. 《红楼梦》中有上千上万的“文化难题”(人名、地名、物名、诗词、酒令、谜语、双关、歇后、笑话、戏谑……)都没办法“译”,所以其没有办法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C. 用英文翻译《红楼梦》太过困难,所以世界读者要真正理解、领会“《红楼》文化”,还需中西双方的共同交流与努力。
D. 作者认为古代四大名著所讲的都是关于人才的主题,《红楼梦》也正是曹子为一批才气横溢而又命运悲惨的女儿鸣不平之作。
10.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诗作,完成各题。
《庆宫春》
周邦彦
云接平冈,山围寒野,路回渐转孤城。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动人一片秋声。倦途休驾,淡烟里,微茫见星。尘埃憔悴,生怕黄昏,离思牵萦。
华堂旧日逢迎。花艳参差,香雾飘零。弦管当头,偏怜娇凤,夜深簧暖笙清。眼波传意,恨密约,匆匆未成。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接平冈,山围寒野,路回渐转孤城。”写游子在愁云笼罩的阴寒天,跨过山冈,越过原野,在崎岖小路上跋涉,经过漫长旅途,总算在偏僻的荒原上看到一座孤城。
B.“动人一片秋声”,“秋声”,当指鸦啼、雁唳和风吹之声,与“一片”相连,则是为了与开头所描写的广漠原野相照应。
C.“倦途休驾,淡烟里,微茫见星。”此三句转入叙事,写作者精疲力竭之时,在沉沉暮霭中抬头远望,透过薄薄的云雾,看到空中的点点星光。一扫先前消沉伤感,而欣喜之情涌上心头。
D.“弦管当头,偏怜娇凤,夜深簧暖笙清。”是说在众多乐伎中词人独爱一位吹笙美人。“娇凤”言其小,又言其美,同时又兼指她演奏出来的那悠扬动人的、如同凤鸣一般的笙乐。“夜深簧暖笙清”一句,写美人演奏的乐声之清越。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回渐转孤城。”“渐”字有韵味,既表示原野广阔、路途遥远曲折,又能透露行人旅客那焦灼期待的心情。
B.“惊风驱雁”四字,最见精彩。用“惊”字形容秋风,除了说它猛烈之外,还能使人感到节序变换之迅速,从而产生一种仓皇无措之感;说鸿雁是被秋风驱赶而南飞,亦有比喻人生之路上常为世事所驱遣而不由自主之意。
C.“尘埃憔悴,生怕黄昏,离思牵萦。”写作者在天地间行走,江湖上飘零,风尘仆仆,憔瘁不堪,一到黄昏,离愁别恨愈加浓重。这几句,写得波澜起伏,情深意切。
D.词的下阕主要运用正侧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歌女的姿容与乐声,形声兼备,丰满鲜活,表现了萌发于作者与歌女之间的爱情,读之令人柔肠百转,感慨不已。而“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这一结尾,表达了作者离愁别绪之深重。
11.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诗作,完成各题。
贺新郎·别茂嘉①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②,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③、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④。更长门翠辇辞金阙⑤。看燕燕⑥,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释)①茂嘉:辛弃疾的堂弟,时因事贬官。②鹈鴂:(tíjué)指伯劳,在暮春时节啼叫的鸟,叫声很悲切。③未抵:比不上。④马上琵琶:用王昭君出塞事。⑤“更长门”句:用陈皇后失宠事。⑥燕燕:《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送别卫庄公之妾戴妫而作。
【1】下列对本诗相关表达技巧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通过描写在春去秋来之际,听到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营造了凄凉悲伤的氛围,并寄托了词人的悲痛心情。
B.“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运用了借代手法,句中说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而是血了。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有力的铺垫。
C.“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引用汉代典故。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到河边桥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
D.“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运用典故,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相传荆轲冒着萧瑟秋风,寒冽易水,壮别去国,慷慨悲歌,送别的宾客素衣素冠像一片白雪。
【2】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词作内容进行分析。
12.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并对照改正自己的缺点。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以抒写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诗人维护集权的坚定政治立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3.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玉米的馨香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没有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六十多岁的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俺,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吃了一顿饭。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乡长急急地走了。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就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把它刨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1)下面对原文内容和手法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寥寥几笔刻画了“那片玉米的主人”的形象,由此可知小说重在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同情。
B.小说通过乡长这个人物要强制搞掉那片玉米,到“狐疑地盯着”三儿,再到结尾“眼睛湿润了”等一系列的行为表现了人性的复杂。
C.小说主要通过大量语言描写刻画了三儿选择农民利益,放弃自己职位的舍己为人、为民着想的人物形象。
D.小说结尾三儿辞职,显示现实中形式主义作风的严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识;但结尾乡长的表现让我们完全看到了希望。
E.这篇小说截取农村生活的一个片断,以小见大,客观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苦状况和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2)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这篇小说用了较多笔墨描写为民着想的三儿,却为何要用“玉米的馨香”做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14.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胡适先生二三事
1917年7月,胡适撰写了大量有关白话文运动及文学革命的文章。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大力推广白话文。
胡适身体力行,创作出版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在中华诗国开创了一个以“胡适之体”为特色的白话自由体新诗流派;他创作出中国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终身大事》,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他的散文,“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他热心提倡传记文学,所写的白话传记,文字清新晓畅,具冲淡自然之美;他还率先用白话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出版了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译本。
由于胡适的倡导和朋友们的努力,白话文学很快取代了文言文学的地位,风行全国。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明令规定,小学教材一律采用白话新课本。胡适的白话革命大获成功。
在北大教英国文学和英文修辞学,对留美7年的胡适来说毫不费力,难的是教中国哲学史。原先教这门课的陈汉章功底扎实,但思想陈旧。他从传说中的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洪范》。有同学问他:“照如此讲法,一门中国哲学史何时才能讲完?”他回答:“无所谓讲完讲不完。若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若说讲不完,那就永远讲不完。”胡适接课后,学生对他表示怀疑:“一个从美国新回来的留学生,如何能到北京大学讲中国的东西?况且才二十几岁!”谁知胡适一上来就非同凡响。这位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新派教授,迈着轻快的步子走上了讲台。他抛开以前的课本,重编讲义,劈头一章是“中国哲学胚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样一改,给那些言必称三皇五帝的旧脑筋以沉重的打击,用当年听课的学生顾颉刚的话说,“骇得一堂中舌桥而不能下”。
顾颉刚听过几堂课后,认为胡适讲得不错,便找到当时最敢放言高论的同学傅斯年,要他去听一听,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老师从哲学系赶走。学历史的傅斯年听后果然觉得不错,便对那些“不以为然”的学生说:“这个人书虽然书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就这样,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课程取得了成功,那些思想保守的教师不仅没看成他的笑话,相反,选修胡适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外校学生乃至社会青年也慕名来旁听,26岁的胡适因此成了北大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不到3年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年纪轻轻的胡适立即成了中国学术界的“泰山北斗”。胡适站稳脚跟后,北大便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胡适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帮助和指导进步学生。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易卜生主义》被视为“个性解放的宣言”。他借易卜生之口说:“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胡适因此“暴得大名”,成为青年心目中风头无二的新文化领袖。
(选自《环球人物》2015年第4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致力于推翻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百度百科)
②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歧,贯穿了胡适的一生。这种分歧的根源不仅仅在于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还在于胡适缺乏一种理想主义情怀。
(北大历史学系教授彭小瑜)
③1919年年底,胡适整理出新文化运动的4条纲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这是胡适对新文化运动最后的贡献。此后,他与被他召唤起来的、走上街头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镳。
(《“男神”胡适》)
④胡适一生中,花在思想作战上的精力太少,结果在左右澎湃的浪潮下,他的声音渐渐沦为浪花余沫。他本人也变得老惫而世故,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不能相比。这是胡适的悲剧,也是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悲剧。
(台湾历史学家李敖)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由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言论、做法可知,胡适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生的抵触情绪。他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青年人的思想,不能让青年人自由发展,必须废除。
B.有些思想守旧的北大老教授准备嘲笑教授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和中国哲学史三门课程的年轻胡适,但最终胡适通过个人的努力让自己成为被学生称赞的老师。
C.文章引用傅斯年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傅斯年认为胡适虽然读书少,但讲授中国哲学史体现的研究方法是正确的;二是告诫学生们不能把胡适赶出哲学系。
D.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身体力行,大力推广白话文,由于他的倡导,白话文学很快取代了文言文学的地位,他的白话革命也得到了北洋政府教育部的支持。
E.胡适最终与被自己召唤、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镳的具体原因至少有四种:对马克思主义者的误解、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改良主义思想、缺乏理想主义情怀等。
(2)作为一位“新文化领袖”,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作为一篇他传,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5.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近年全国主要省会大多出现了采血困难的情况,青岛、威海、昆明等地出现不同程度血库告急,昆明更是出现十年来最严重的血荒,北京近日采血量也下降,血库库存仅为正常值的一半,这是北京首次在献血旺季的9、10月份出现用血紧张。有的城市甚至启动二级预警,造成全国范围血荒。
义务献血本是光荣而充满爱心的举动,如今却遭遇这样的尴尬,这到底是谁的责任?这个现象需要深思,更需要反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