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题带参考答案(四川省棠湖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
A. 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B. 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 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 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57对新人结成佳偶。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这反映出( )
A. 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B. 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C. 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 D. 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
B. 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
C. 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
D. 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1960年发展到完全反城市化,确定当时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在1949—1979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只有0.28个百分点,此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干预
B. 1959-1961年经济困难,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
C.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崩溃,生产力水平较低
D.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记载,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股份企业时,不仅有政府所拨划官款,也有对外的借款,还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吸纳了大量民间资本。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
A. 已建立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
B. 已脱离了清政府的控制
C. 经营资金出现了严重短缺
D. 产权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曾在天津、北京开设了两个证券市场还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公私合营的投资公司准备发行债券上市。这些举措主要是基于当时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实施
B.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 经济成分复杂的客观现实
D. 尽快完成资本积累的需求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A. 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 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 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D. 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 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
B. 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
C. 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D. 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中国领先于欧洲和美洲几千年,就发展了一种民主哲学”,“我们需要向欧洲学习的是科学……在真正的政治哲学原理方面,欧洲人需要向中国学习”。据此可知,孙中山
A. 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优先于政治制度
B. 认为西方政治哲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C. 坚持反帝立场反思西方的民主制度
D. 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包含了民主因素
11.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近代中国百年忧患,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须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就以实践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体系有吸收、融合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2.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

录取数量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

唐代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变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3.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刘铭传根据台湾四面环海的地理特点,集中解决防务中炮和船两大问题。到1888年7月,共修筑新式炮台10座,配置新式炮,以澎湖作为海防建设的重点,派水师驻扎澎湖,添购兵船,改变了台湾“水师无船”的状况。刘铭传初到台湾时,生番土著“窟穴”,盗绒贼出没其间,时常侵扰百姓,铭传恩威并施,亲督将吏剿抚,后诸番皆臣服归化。1886年刘铭传设立抚垦总局,兼任抚垦大臣,命令地方官府对于番民“教之耕耘,使饶衣食”,发展番地生产。刘铭传于1886年在台北设立电报总局,铺设两条海底电缆,将台海与澎湖、台湾与大陆联系起来,加强台湾与大陆的电讯联系。1887年,经清廷批准,他在台北成立了铁路总局,到1891年建成了一条北起台北,南抵新竹,全长68公里的铁路。刘铭传在全台各地开办了几十所书院、义学、官塾。于1887年3月兴办了一座“西学堂”,开设英文、法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等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铭传改革的作用。
14. 详细信息
(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多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作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
15.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5世纪,欧洲“新君主”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可以相提并论,到15世纪末,民族君主国的趋势已很明显,新君主们有他们的辩护者和使之合理化的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他亲眼目睹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各城邦之间残酷无情的竞争,认为人都是变化多端,弄虚作假的。政治就是权力斗争,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为了维护国家,须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理人道,违反神道。共和国的创建,应借助于新君主的独裁来完成。在他的《君主论》一书中,他为渴望统一的意大利半岛提供了指导。他用冷酷无情的现实主义,抵制任何道德的制约,阐明了政治与宗教和哲学的不同。
——缩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基雅维利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