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七年级下册期末历史考题同步训练(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如下图)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是

A. 大运河的开凿 B. 黄巢大起义
C. 统一南北币值 D. 炀帝的暴政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 )
A. 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 B. 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
C. 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 D. 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小夏在读《唐太宗传》时看到了这样的记载:有大臣请求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太宗对修复长城一事置之一笑的理由应该是
A. 唐初北方无边患 B. 长城起不到防御的作用
C. 唐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 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融洽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玉树临风、帅气十足的陈尧咨陪辽国使者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将。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他:“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
A. 文武并重的传统 B. 重武轻文的观念 C. 颜值和门第备受推崇 D. 重文轻武的传统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964年,赵匡胤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为了把地方税收权力转移到中央,宋代在地方设立的机构是
A. 禁军
B. 节度使
C. 通判
D. 转运使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著名史学家陈實格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赵宋”的都城先后在今天的
A. 陕西省和河南省 B. 河南省和浙江省 C. 河南省和江苏省 D. 山西省和浙江省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借指当时与北宋并立的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A. 辽
B. 西夏
C. 金
D. 蒙古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最近大热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个剧名颇有来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于宋代婉约派的女词人《如梦令》,请问是下列哪一位?
A. 苏轼
B. 柳永
C. 李清照
D. 辛弃疾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中有人,有景,有时,有事”,“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中可以考证南宋历史的是
A.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B.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苏颂《契丹帐》)
C.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D.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习.平主席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能够体现元朝“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
A. 刺史 B. 御史台 C. 通判 D. 转运使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
A. 出现了交子
B. 瓦子里上演《窦娥冤》
C. 形成词创作的繁荣局面
D.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下图,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下列最有价值的文物是( )
A. B.
C. D.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 秦朝的太尉 B. 汉朝的刺史 C. 明朝的锦衣卫 D. 清朝的军机处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A. 废除宰相制度
B. 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
C. 采用八股取士
D. 锦衣卫的设立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 陈胜、吴广起义
B. 黄巾起义
C. 黄巢起义
D. 李自成起义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为加强对下图中①所代表区域的管辖,清朝设立了

A. 司隶校尉 B. 宣政院
C. 伊犁将军 D. 驻藏大臣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1年由CCTV记录频道首播的专题片《帝国商行》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历史上这个已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商人群体,他们曾经营了大清王朝全盛时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一度在中国中西贸易的舞台上非常活跃。纪录片中涉及的城市是( )
A. 北京 B. 南京 C. 广州 D. 上海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某班前去参观“中国历代文物精品展”。如果按照朝代顺序,他们依次进入的场馆应是( )
①明清馆
②隋唐五代馆
③辽宋夏金馆
④元朝馆
A. ④②③①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①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人说它是“一部封建制度的衰亡史”,有人说它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控告书”,还有人说它是“一部悲剧爱情史”。上述评论指的是( )
A. 《三国演义》 B. 《红楼梦》 C. 《西游记》 D. 《水浒传》
20. 判断题 详细信息
下列一段文字中共有四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加以改正。(说明:必须修改历史概念,把“是”改成“否”、“不是”之类不能得分。)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北宋最后完成。元代最优秀的剧作家是汤显祖,其代表作是悲剧《窦城冤》。苏州是明代的棉纺织业中心。明朝李时珍编写的《农政全书》是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错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综合题 详细信息
在几干年的历史长河中,古老的中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文明)
材料一 在封建专制时代的中国,只有这一制度刻意显示了公平公正。这一制度淘汰了陈规陋习,拓宽了发现人才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质量,对维护封建政治统治十分有利……。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先生称这一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历史的教训》
(1)材料一中的“这一制度”指的是什么?“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经济文明)
材料二 下面的图片反映了唐朝时期人民的创新能力。

(2)分别写出材料二中的图1、图2两种农具的名称。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重要表现?(答出两点可得2分)
(文化文明)
材料四 中国人通过著书立说实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据不完全统计,从西汉到清代,古代中国人留下的典籍有18万种,236.7万卷,涉及经学、史学、地理、法律、医药、诗歌、农学等丰富的门类。在文化传承中,中国人的“书”也从单调的竹木茼演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图书。
——摘编自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
(4)根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人“文化的薪火相传”主要依靠什么途径?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的“书”从竹木简演化为图文并茂的图书,除了主要得益于造纸术外,还主要得益于哪一项重要的发明?
材料五 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中国人的文化风味都留在了一部部厚重的典籍里。

(5)根据所学知识,填写材料五书目中①、②两处被隐去的信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22. 综合题 详细信息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
材料一 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从他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唐朝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
材料二 十一至十三世纪,印度洋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宋朝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以百分之十的税率计算,可以推算出,宋代每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二千万贯……
——吴钓《宋代: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使宋朝“大航海时代”来临的最重要技术条件是什么?
材料三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政府在这里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3)材料三中的“专门机构”是什么?写出当时的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材料四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紐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哪个朝代。陆路和海路通的畅通有何积极影响?
材料五 明朝前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里?依据材料五指出此次远航的历史意义。
(6)以史为鉴,可以明智。根据以上对外交往的史实,你认为对于我们国家今天的对外交往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