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2019年高一历史后半期月考测验附答案与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背景是
A. 海禁政策的保护
B. 棉纺织业相当发达
C. 经济发展水平高
D. 小农经济的抵制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A. 官营手工业
B. 私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资本主义萌芽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晋商曾自豪地说:“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据此,请判断晋商徽商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应该是在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 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 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 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通过对该表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天下之盛,扬为首”,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这表明
A. 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扬州地理位置优越
C. 扬州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是:


A. 农业动力的变化
B. 灌溉工具的变化
C. 耕种工具的变化
D. 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沉没于唐代的阿拉伯“黑石号”商船于1998年在印尼海域被打捞出水。船上的文物中有一种瓷质执壶(见下图)是中国传统的器物造型,壶表面装饰的“椰枣”多产于撒哈拉沙漠及阿拉伯半岛,纹饰下方衬有褐色彩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说明印尼沿海海况较为凶险
B. 反映唐代制瓷融入异域工艺
C. 证明唐朝已经引进外来物种
D. 表明外贸具有文化交流价值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艺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 商周/铁器一唐宋/陶器一明清/瓷器
B. 商周/青铜器一唐宋/瓷器一明清/棉布
C. 商周/漆器一唐宋/青铜器一明清/瓷器
D. 商周/玉器一唐宋/漆器一明清/玻璃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B. 非常重视祭祀
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给牛喂汤圆,披红戴花,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
A. 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
B. 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C. 四川地区农民迷信思想浓厚
D. 四川地区小农经济盛行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A. 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B.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C.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 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
A. 田庄经济产生
B. 大量自耕农出现
C. 土地兼并加剧
D. 有效保护非耕地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土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 自耕农数量减少
B.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 国家赋税收入锐减
D. 土地兼并加剧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 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关中地区 C. 宋代太湖地区 D. 明代苏杭地区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基本上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它贯穿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主要原因是:
①它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它有利于稳定民心,维护政治稳定
③它有利于巩固君主地位,促进社会开放
④它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产生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A. 隋唐时期
B. 夏商时期
C. 战国、秦汉
D. 宋元时期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C.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D.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向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
A. 唐朝出现盛世局面
B. 唐朝的商业繁荣与发展
C. 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
D. 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问,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用银交纳,白银成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明朝
A. 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C. 突破了朝贡贸易体系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此工具名称是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曲辕犁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制瓷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白瓷 ②青瓷 ③釉下彩绘 ④粉彩瓷器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男女平等的社会状况 B.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 上下混淆”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 B.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C. 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 D. 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25.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材料二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史记·平准书》
材料四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织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1)材料一中“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
(2)材料二、三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什么经济政策?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材料二、材料三体现这一经济政策的具体规定?(不得摘抄原文)
(3)材料三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为什么?
26.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杨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方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四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1)材料一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出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