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市附答案与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自己真正的目标是哲学,学习自然科学和医学只不过是通向哲学之路的准备。这表明他认识到了
A. 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前提 B.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C. 具体科学与哲学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D. 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当严重的生态危机迫使我们真正厘清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我们不禁要追问过往经
济发展模式的适切性,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追求也成为一个必然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发展哲学的应有之义。这体现了( )
①哲学源于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④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不是风动,不是播动,仁者心动。下列观点与此命题体现哲理最接近的是
A. 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
B. 只要闭上眼睛,世界就不存在悬崖
C.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D. 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都没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
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马克思主义理论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在特定国家和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表现为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形态。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说明( )
①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提供理论指导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中国的革命与实践
④马克思主义理论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习.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来自于它
①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设计
③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
④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真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不断发展,通过细胞融合获得的杂交植物已有不少。不久的将来,许多自然界中没有的新型植物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大开眼界。生物工程中取得这些成果的哲学意义有( )
①说明人们能够创造物质
②人类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自然界没有的东西
③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④有力地驳斥了“上帝创世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倾心畅谈,大杯痛饮。我希望长河悠远,岁月无痕,大地不老,阳光普照。”从哲学角度看( )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③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
④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祝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说法能够论证哲学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这一逻辑顺序的是( )
①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②天下惟器,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人的记忆由高峰和结束两个时段的体验决定,即人在一段经历后,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对“峰”与“终”的体验。当前,“峰终定律”已被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这启示我们
①人的心理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
②人能够在把握规律基础上利用规律
③人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改变规律
④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多国开启了降息模式。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综合分析中国国内的形势和国际背景,中国的货币政策还是应当保持定力,坚持稳健的取向,要稳当前,同时发力逆周期调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观点的唯物论依据有( )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但每次都碰壁了。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后来心理学家取走玻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鳄鱼试验”进一步佐证了
①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③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
A. 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
B. 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
C. 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
D. 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冠疫情出现后,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条幅亮相各地街头:有醒目的抗疫方针,有简洁的防疫要领,也有幽默的防疫注意事项。它们都表达了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关爱,既提高了民众的防疫意识,又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说明( )
①意识可以指导实践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意识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由于史料奇缺,一直以来人们对古滇国所知甚少,但是大量古滇国青铜贮贝器的出土改变了这一状况。贮贝器盖上精美的立体雕刻生动地展现了古滇人的社会生活,如农事、牧畜、纺织狩猎、祭祀等,视觉冲击力极强,堪称“青铜铸造的无声史书”。这表明( )
①客观世界是可知的
②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③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实践是各不相同的
④古滇国的生产方式决定着古滇人的社会生活面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吕氏春秋·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以下选项,与荆人教训具有相同哲学寓意的是
A.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B.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C.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选编自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 ( )
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 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
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 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上,张之洞、孙中山、宋子文等人先后提出过在海南修建铁路的设想,受当时条件限制,都未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后,在几代建设者的努力下,海南终于建成了环铁路。海南环岛铁路梦的实现说明( )
①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动力,要发挥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真理不断在实践中被推翻,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69年,门捷列夫公布了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将已发现的化学元素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中。依据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推断当时的一些原子量测定结果存在误差,预言“类铝”(镓)、“类硼”(钪)等当时尚未发现元素的存在,他的推断和预言后来在实验中被逐一证实。这表明( )
①科学发现来源于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积累
②科学原理对探索和发现客观真理具有指导作用
③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真理性
④科学原理——科学预测——实践检验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从此“小康”被用来诠释中国现代化坐标上一个重要阶段。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过程体现了( )
A.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B.认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C.真理通过不断战胜谬误得到发展
D.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采用传统的玉米和大豆间套种方法,大豆会缺少光照,倒伏严重,产量很低。针对该问题,农学家经过多年探索,反复试验,提出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实现了两种作物的协调高产。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③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 ④认识受主体知识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毛.泽东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的。”这告诉我们的是( )
①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都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
②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③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④不以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世纪,科学在发现自然规律方面成就斐然,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已经没有什么真理可以发现了……像钟表一样有序运转的世界观完全取代了混乱的世界观。该观点( )
①肯定了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肯定了自然科学已完成发现真理的任务
③否认了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 ④否认了真理会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必由之路。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了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大作用,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建议提出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并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在宪法修改中载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时间节点,标注着历史前行的足迹,让人心向往之、行亦趋之。在这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面对一个空前厚重的时代,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叠加起改变历史的力量,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唯有弄潮儿能永立潮头,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唯有奋斗者能乘势而上。正如习.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结合材料,说明70年来我国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
27. 详细信息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举国上下打响了一场伟大的抗击疫情阻击战。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和斗争是不断前进的。最早暴发新型肺炎疫情时人们不知道病毒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因此没有有效防治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可以确定病毒来源于动物,人与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因此主要防止疫情蔓延的办法是把患者隔离,切断传染源,控制疫情。记者9月6日从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获悉,目前中国生物的两个新冠灭活疫苗均已进入最后的Ⅲ期临床试验阶段。但研发出有效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仍需时日,防止疫情暴发也无有效办法,人类对该病毒的认识防控还是一个相当长期艰巨的任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会在不远的将来最终取得成功。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说明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历程。
28. 详细信息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是观众了解历史真相、获取民族记忆的一个便捷平台。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的基础上,为历史记忆注入血肉,涂抹色彩,使其鲜活起来,是电视剧创作的魅力之所在。八年抗战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部沉甸甸的血泪史,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程度远远超出和平年代的人们的想象。然而近年来,一些抗战剧创作者不进行必要的采风活动,也不对历史资料和真相进行核查,便开始艺术创作 ;为了吸引眼球和提高收视率,甚至不惜篡改和游戏历史,将大量奇幻、神话、多角恋等低俗的情节充斥其中,误导观众对抗战历史的正确认知。抗战剧篡改历史的现象愈演愈烈,引发网友吐槽,人民日报也痛批抗战剧戏说史实,丧失文化自尊。 如何做到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的统一,已成为抗战剧创作者们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谈谈抗战剧创作者们应如何做到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