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20-2021年高一后半期开学考试历史网上检测无纸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时期贵族世家内使用家臣进行管理,家臣领有封地。迨及春秋中后期,家臣俸禄出现了谷禄形式,有些诸侯国内的家臣成分也日益复杂化,如鲁国施氏依据“忠良”选任齐鲍国为家臣。这种变化
A.表明“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 B.体现古代官僚政治萌芽趋向
C.说明诸侯国控制的土地不断减少 D.反映家臣社会地位日益降低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
A.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B.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的兼并
C.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D.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公元前212年,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全长900余公里。后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些道路的修建有利于
A.法家思想权威树立 B.重农抑商的推行
C.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秦朝的长治久安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董仲舒为了让汉武帝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继承并改造了儒家思想,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这种思想对政治制度建设所起的作用是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提出了君权神授主张
C.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D.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483年12月,孝文帝在颁行的诏书中指出:“淳风行于上古,礼化用乎近叶。是以夏殷不嫌一族之婚,周世始绝同姓之娶。斯皆教随时设,治因事改者也。"其论断旨在
A.强调文化认同意识 B.说明迁移都城的必要性
C.灌输儒家伦理思想 D.论证改革习俗的合理性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分布(现代省份)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省份

江苏

浙江

河北

湖北

安徽

山东

人数

2205

88

37

24

18

17

省份

陕西

山西

江西

河南

甘肃

内蒙

人数

7

7

66

55

4

3


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C.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D.北方社会动荡不安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唐代,凡中书、门下发出的制、敕,均要经由尚书省发付中央诸司及地方州、县;中央各政令机关有符、移、关、牒下达诸州者,也要经由尚书省发遣。这说明唐代尚书省
A.限制了中央决策权的行使 B.成为国家行政管理的枢纽
C.履行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下列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
A.唐代佛教影响政治生活 B.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C.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 D.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在禁军的地区配置上,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的政策。名为中央驻一半,地方驻一半,实际上主要驻守在京师,只有少量驻扎在边境重镇。此举旨在
A.强化皇帝对军权的控制 B.提升禁军的战斗力
C.缓和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D.削弱地方割据力量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相当于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
A.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
B.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
C.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D.西夏雕版印刷技术比较先进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元世祖忽必烈时创蒙古国字,称为八思巴字,当时的南方理学大师吴澄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是“国音之舟车”“欲达一方之音于日月所照之地”,北方儒学大师许衡“尤精于国字与言”。这说明
A.蒙古国字在当时使用普遍 B.理学已经摒弃传统华夷观
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认同 D.元朝全面推行蒙古化政策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所示现象

A.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继续实施 B.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
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D.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82年一些企业股票行情表

股票名称

票面额

市值(两)

2月1日

6月9日

8月25日

10月15日

12月5日

轮船招商局

100

220

260

243

264

227

开平煤矿

100

170

242.5

215

222.5

170

平泉铜矿

105

125

185

257.5

250

190

这表明,当时中国
A.民族工业得到持续发展 B.官方倡导私人投资兴业
C.近代企业信用初步树立 D.“求富”得到广泛认同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95年12月,上海强学会成立,特别强调要学习西方思想、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其机关报-《强学报》采用孔子纪年,刊发上谕及政论文章,并接受西方七日为一星期及星期日休假的习惯。可见,强学会
A.体现了维新运动的西学观念 B.显示了维新变法组织的多样性
C.唤起了有志之士的忧患意识 D.体现了新学与旧学交融的特征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16.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强力能够控制的要素。但有些东西是国家强力机构很难驾驭的,特别是在战国刚结束的秦朝初年,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
——摘自百度百科词条《焚书坑儒》
材料二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摘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原因何在?
(2)据材料二、三,概括秦汉为实现思想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影响的不同之处。
17.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一些“专业化农业区”主要依赖外地提供商品粮,均使商品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北宋后期全国镇市有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经济地位超出其所属之县,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峡、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北宋铸币量很大,很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以上。大城市中消费水平的涨高,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展,都达到空前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18.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与世界文明交汇中,中国女人缠足在晚清成为愚昧落后的象征。进步知识分子认为没有新女性将难以抚育新国民,1883年康有为在广东创制《不裹足会草例》倡导女子不缠足并率先给自己的女儿放足,之后发起成立全国性不缠足组织,为争取女权而奔走呼喊。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请禁妇女裹 足折》,从强国保种的角度向朝廷倡议放足,希望从国家层面加以规范。1901年清廷正式以官方名义劝导女子放足,当时《大公报》《天足会报》等各种报刊大量刊载批判缠足与提倡放足的文章,一些关于戒缠足的歌谣、漫画、弹词也广为传布。1904年政府颁布《劝行放足歌》,并于1907年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 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明确要求废除女子缠足。
——据张德安《身体教育的历史一关于近世中国教育的身体社会史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废除缠足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废除缠足运动出现的原因。
19.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的转型

传统社会

近代社会

转型的表现

经济结构

以小农生产方式为特征的封建自然经济结构

封建自然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封建官办经济

经济体制

维持自然经济的体制

发展商品经济与维持小农经济并存的体制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鼓励实业发展的经济政策

转型的动力

传统认识

传统认识外来压力说;中国自行发展说

新认识

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近代中国对源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文明的应激式学习

——摘编自陈广亮《资本全球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依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的转型”提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近代前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