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邓州市2020-2021年初二上半期期中历史题免费试卷在线检测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自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门“就海滩高处,周围树栅,开池漫卤,投以石灰,顷刻汤沸,不彝(cuàn)自燃,夕启涵洞,随潮出海”。材料反映的事件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写道:“英国人有坚定的政策,清廷并无一贯的态度,战和不常……。定海失陷,京师危殆,转趋于和。因为有所不甘,复行进攻。进攻失败,被迫屈服。”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A.人心向背 B.武器装备优劣 C.坚定的信念 D.士兵的军事素养高低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以后,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材料表明鸦片战争
A.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B.促使社会矛盾发生转变
C.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D.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转型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学习历史要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856年10月,英国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B.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C.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这次叛乱的唯一良好后果,就是上帝借助它作为一种动力,打破一个伟大民族的死气沉沉的气氛,使他们觉醒,意识到需要有一个新国家。1894年到1905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正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次叛乱”是
A.太平大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削弱了清王朝的权威,但是清王朝真正的权威危机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和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材料中“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是指中国历史上的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戊戌变法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洋务派是域外文明的感知者,同时扮演着清王朝掘墓人的角色,洋务派实质上是“种豆得瓜”。下列对洋务派所得的“瓜”的最准确理解是
A.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B. 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C. 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抵制
D. 开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学习日本的热潮,留学日本、翻译日本书籍成为时尚。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启蒙运动的兴起 B.甲午战争的失败
C.民族资本的发展 D.新式学制的创立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洋务派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的图书偏重于自然科学,实用工艺和军事方面。而维新派刊印的图书以介绍各国政治、历史、地理、律例和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的居多。这一变化表明
A.欧洲列强对华侵略加剧 B.近代民族工业加快发展
C.维新派主张制度改革 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说:“光绪皇帝实际推行并公开领导了革新运动,不愧为一个在特定的内外环境中出现的爱国开明皇帝。”材料中的“革新运动”
A.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 D.产生了思想启蒙的影响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义和团揭帖写道:“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义和团这种狂热情绪主要来自(  )
A. 朴素的爱国热情
B. 对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
C. 知识分子的宣传
D. 对清朝政府的正确认识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证据意识是历史学科素养之一,一份材料说一份话。下图是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这一史料说明

A.辛亥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B.中国根除了封建制度
C.封建帝制在中国的结束
D.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不复存在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下表分析1914-1918年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是

A.列强侵华、丧权辱国 B.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C.推翻专制、走向共和 D.国家统一、安居乐业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为此,他们掀起了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与“第三次突破”直接相关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天下大同 C.师夷长技以自强 D.民主和科学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诗人、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字专门指代第三人称女性,并得到了鲁迅等人的大力赞扬。从此,“她”字和“他”字开始并用。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A.主张男尊女卑 B.提倡男女平等
C.承认男女有别 D.宣传女权至上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前夕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
B.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C. 五四运动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D. 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党的一大提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确定直接搞社会主义革命,到中共二大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进行民主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B.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C.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D.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21.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7年6月9日,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香港大学生“寻根追梦,同心同行”内地探访交流活动在静海寺纪念馆举行,双方互赠礼物,图一为静海寺纪念馆获赠礼物。
材料二 《清史稿・地理志》广州府:新安县有“九龙司”,统辖九龙半岛。清咸丰十年英国强占九龙半岛南端“押角至尖沙咀”一带(图二)。
材料三 “九七国耻”来源于1901年9月7日,它是所有中国人的伤痛!铭记历史,吾辈更当自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条约是什么战争的结果?香港大学生“寻根追梦,同心同行”时选择下图礼物赠送静海寺纪念馆有什么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清咸丰十年是公元哪一年?“九龙司”一带被英国割占是什么条约的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签订的条约是什么战争的结果?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认识?
22.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鸿章尝往英、法提督兵船,见其大炮之精绝,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深以大清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且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若驻上海久而不能资取迷人长技,咎悔多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管理的层次和阶段。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1)请概括出材料一的观点。对此李鸿章做出了什么具体努力?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概括“师夷长技”得以实践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李鸿章的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义?
23.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历史学者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材料二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1)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变得可以接受”的政治和思想背景。
(2)材料一中“美、法所代表的共和政体”是否最终在中国建立起来?为什么?
(3)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其不足及其根本原因。
24. 综合题 详细信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近代中国人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一种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编自李鸿章《江书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1)材料一、二讨论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对该问题,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观点对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中外文化的关系。
25. 详细信息
请依据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能体现图片之间的联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