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初一下册期中历史试卷完整版(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呈现的是一段政权更迭的发展示意图,据图判断,隋朝统一全国的标志是

A.隋灭北齐 B.隋灭北周 C.隋灭陈朝 D.北朝结束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最早的考试制度”正式确立应归功于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通济渠西通河(黄河)洛(洛水),南达江(长江)淮(淮水)……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凿
A. 加强民族融合
B. 加重人民负担
C. 加速隋朝灭亡
D. 促进南北交流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太宗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知得失的“镜子”是指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杜甫在《忆惜》诗中如是说: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该诗描绘的繁荣局面是
A.唐太宗 贞观之治 B.隋文帝 开皇之治
C.唐玄宗 开元盛世 D.唐玄宗 开皇盛世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贞观年间(627-649),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接受了松赞干布的请婚,留下的这段佳话是
A.昭君出塞 B.金城公主入藏 C.文成公主入藏 D.刻立“唐蕃会盟碑”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步辇图》所绘的是禄东赞(注:松赞干布派遣的使者)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步辇图》是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步辇图》这一绘画题材最能验证
A.唐朝经济繁荣 B.民族和睦相处 C.唐朝达到鼎盛 D.唐朝由盛转衰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他曾6次东渡日本,不畏艰难来到日本讲授佛学,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每一个人的心,日本人民为了纪念他,就在唐招提寺中塑起了他的塑像 ,还称他为“盲圣”、“日本律宗太祖”、“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等,这里的“他”是
A.玄奘 B.鉴真 C.张骞 D.卫青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下图历史人物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唐太宗时前往天竺取经路途一帆风顺 ②他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他游历过的国家仅限于印度 ④他的成果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杜甫《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年号)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材料中的“乱世”是指
A. 七国之乱
B. 安史之乱
C. 八王之乱
D. 黄巢起义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的筒车如图。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个小筒。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说明筒车是:

A.农业耕种工具 B.小型交通工具 C.日常生活器具 D.水利灌溉工具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下图所示:下图展示的历史文物(瓷器、蜀锦)可以直接印证唐朝

A.社会政治清明 B.思想兼容并包 C.工艺制作水平 D.城市贸易发达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国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主持的《百家讲坛》颇受听者喜爱。他曾这样讲述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南征北守定宏图,玉斧一挥指大渡。”据此判断,这位帝王是
A.赵匡胤 B.耶律阿保机 C.完颜阿骨打 D.忽必烈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澶渊之盟"体现的是哪两个政权力量平衡?
A. 辽——西夏
B. 北宋——辽
C. 北宋——金
D. 北宋——西夏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下图所示,展示的是我国北宋时期政权并立形势示意图,其中,图示较为恰当的是
A. B.
C. D.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在南宋初年和南宋灭亡之际,各有一位爱国英雄,他们为了捍卫中原汉族政权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们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是
A. 岳飞和寇准
B. 文天祥和寇准
C. 文天祥和秦桧
D. 岳飞和文天祥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的有关两宋时期南北方人口数量(户数)、财政收入的比重对比表。从表中数据能够得出的最佳结论是

A.人口不断南迁 B.南方生活稳定 C.商业贸易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千余年来,该地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这段话描述的是在北宋兴起的
A.景德镇 B.哥窑 C.越窑 D.邢窑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朝是我国经济发展、手工业兴盛的重要朝代之一。下列关于宋朝造船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B.造船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C.海船上开始配备指南针 D.拥有世界上最大造船厂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中的历史人物享有“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之美誉,作为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享誉全世界,拿破仑曾言“自愧不如”。在毛.泽东的眼里是“一代天骄”,在马克思的笔下:他“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图中的历史人物是

A.铁木真 B.忽必烈 C.阿骨打 D.阿保机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元朝统一全国是在
A.灭掉西夏时 B.灭掉金朝时 C.元定都大都时 D.灭掉南宋时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下图,该图反映的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示意图,这说明我国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是在

A.西汉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宋临安城内同类商品的经营有了更多相对集中的区域,别具特色,称之为“团”“行”或“市”,如:花团、青果团、布行、水市、米市、菜市、柴市等。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民族交融频繁 B.商业贸易繁荣
C.商业集镇兴起 D.政府管制加强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A.“瓦子” B.“勾栏” C.“交子” D.驿站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司马光后来曾说过:“臣之精力,尽于此书。那么,“此书”指的是
A.《资治通鉴》 B.《史记》 C.《二十四史》 D.《宋书》
26.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材料一说明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政思想?这一思想可以从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家主张中找到理论依据?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在发展经济上的主要做法是什么?
材料二 626年(武德九年)九月,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627年(贞观元年),又说:“朕以天下为家。”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2)材料二体现出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怎样的治国理政精神?试以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相关史实举例说明。
材料二 唐代文化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波斯、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各国都称中国人为“唐人”。
(2)依据材料和学过的知识指出,唐朝时期,对外友好交往的主要史实有哪些?依据材料分析指出,唐朝对外交往能够持续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27.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指出,当时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后来,辽宋之间保持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是通过哪一事件实现的?
材料二

(1)材料中A、B分别代表哪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他们与南宋政权的的关系变化呈现怎样的特点?
材料三

(3)宋代海外贸易最远到达哪些地方?宋代海外贸易如此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8.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安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经成为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历代王朝在此建都者多如牛毛……西安由此也成为中国建都最早,建都最久(1200多年),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
(1)依据材料分析,历代王朝选择西安作为古代都城的原因是什么?西安(长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代都城,请举出以西安为都城的朝代(至少2个)。
材料二 唐末五代以来,都城中心从长安开始向洛阳、开封东移,宋代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中国古代都城也随之东移南迁,开封、临安成为都城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2)依据材料指出,唐末五代以后我国古代都城的迁移又有何特点? 宋朝时期的开封、临安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材料三 历史教授胡道修通过对人口增长速度及数量的研究后指出:“北宋晚期北方经济的衰退已经十分明显……北宋晚期中国不仅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就是人口重心此时也转移到南方。”
(3)该材料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时间持什么观点?依据材料并结合学过的知识指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依据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