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前半期第三次考试历史无纸试卷完整版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时期的何尊、大盂鼎、大克鼎等青铜器上的铭文让我们看到:贵族们受到王的赏赐,然后为亡祖亡父做器祭祀,赞扬先祖的品德;最重要的是祈求先祖降福,“子子孙孙永宝用享”。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家天下”观念开始形成 B.贵族主要据德行获得权位
C.祖先崇拜具有鲜明功利性 D.王权借神权强化中央集权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十二铜表法》从未被废除过,实际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对于受压迫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该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
A.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B.代表了平民的意愿
C.适应了罗马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要求 D.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武帝时期,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被推崇,儒家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由此可知( )
A.道家思想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B.儒家思想适应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C.儒学思想与道家思想分道扬镳 D.汉代首先实现了封建国家“大一统”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下是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的比较表。表中现象造成的后果是( )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布

14.25%

4.98%

棉纱

6.94%

4.86%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经济结构完成转型
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D.洋务企业受到严重打击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 )
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 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
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D.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
A.以史为鉴呼吁和平 B.借助时事鼓动变革
C.抵制战争避免惨剧 D.激励民众共御外侮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甲午战后,创办新式企业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不断增加。到清末时,新老状元及其他官绅转化为产业资本家的人数约占产业资本家总数的四分之一。这表明
A.商人政治地位提升 B.传统社会观念改变
C.实业救国思潮萌发 D.民族企业数量增加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列宁曾在《论合作社》中指出:“幻想出种种工人联合体来建设社会主义,是一回事;学会实际建设这个社会主义,能让所有小农都参加这项建设,则是另一回事。我们现在达到的就是这级台阶。”“现在”指的是
A.农业集体化时期 B.苏俄国内战争初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卫国战争时期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罗斯福新政初期,美国社会失业、流浪人口增多现象严重,一些学者很少担心政府对群众的衣食供给问题,却十分担心总统能否赋予他们采取措施实施保障的能力。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A.政府拥有强大的物质保障 B.以工代赈面临多重挑战
C.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保障急需立法支持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民国《大公报》曾发表通讯,为东北流亡学生呼吁:“十七年前父母逃亡,十七年后子女又流浪,东北两代人交的都是厄运。……因军事关系,东北师生心理上大感不安,学生成群结队入关,想找到一个安定的读书环境。”通讯中的“军事关系”最有可能是指
A.日军侵占东北三省 B.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C.国民政府扩大内战 D.国共进行淮海决战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统帅麦克阿瑟一再扩大战争规模,英国认为他的这种行为将“把西方拖入一场与中国的全面战争中”,向美国提出“撤消麦克阿瑟的职务”的建议。为继续获得英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合作,杜鲁门总统接受了这一建议。这从侧面表明
A.美苏冷战重心由欧洲转移到亚洲 B.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少许分化
C.互惠安全机制是美国霸权的基础 D.英国并不希望扩大朝鲜战争规模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

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 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
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8一1979 年,《人民日报》没有对“万元户”进行宣传报道。1979 年后《人民日报》逐渐开始刊发关于“万元户”的报道,1980年1篇,1981年4篇,1982年14篇,1983年29篇,1984年达到116篇。这一变化( )
A.体现了我国农村发展的成就 B.说明我国思想解放程度有待加深
C.得益于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表明新闻事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根据冷战结束后对未来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下边示意图。据此可知,他意在说明

A.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B. 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
C. 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D. 世界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
1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以来,中国在政治上便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的国家体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上也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近代中国在抵御外侮中又形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性格……总之,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也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
——摘编自陶文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材料二 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破解中国与欧美工业化先发国家差距拉大的“后发劣势”问题。但当时的新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工业只能生产纱、 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品原煤、原油、钢的产量分别仅为美国的7.34%、0.05%和0.22%。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发展工业却得不到农业、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支撑。就农业而言,1949年,中国粮食、棉花、油料和糖料的人均产量分别只有208.95公斤、0.82公斤、4.73公斤和5.23公斤。就人力资本而言,1949年中国人口的文盲率高达80%,而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只有20%和3%,高等院校的在校生只有11.7万人。不仅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封锁、禁运也阻碍着新中国的发展。但新中国却克服了一切困难,仅用了近30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对“后发劣势陷阱”的成功突破。
——摘编自郑有贵《实行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后发劣势的成功破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形成的历史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遭遇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并列举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成功突破“后发劣势陷阱”重要的政治、经济举措。
17. 详细信息
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历史,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政治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初,来华传教士马礼逊首创刊行了中文新闻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报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报纸的发端。19世纪中叶,中文报纸兴起。《中西见闻录》侧重编译国外消息,开始介绍国外情况。《循环日报》则开始重视撰写并刊登社论,鼓吹变法自强,敦促当局发展实业,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这一中国历史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报纸的大发展时期。康有为的门徒在上海刊行了《强学报》,梁启超在北京参与刊行了《中外纪闻》,黄遵宪参加主编上海《时务报》,严复参加主编天津《国闻报》,几个月发行数万份,流行到全国各地。1903年,上海《苏报》发表了革命派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政论性文章;不久,知名爱国青年邹容的《革命军》以及1905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正式创刊;1907年,革命派秋瑾在上海首创《中国女报》。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给中国报纸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大体改用自话文,陈独秀在上海创刊(新青年》.全版改用白话文。和白话文同时出现的新式标点符号,也是自《新青年》开始。在采访对象上,开拓了国外采该活动,大报都设有国外特派访员,如瞿秋白在北京任《晨报》驻俄特派访员。《晨报》副刊在五四以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消闲解闷的无聊文字,而五四以后,《晨报》副刊继开辟“自由论坛”和“译丛”后,积极提倡新修养、新知设、新思想,同时介绍社会主义。上海的《国民日报》副刊改名为《觉悟》……
——摘编自杨文光《中国报纸发展史话》
(1)编写一幕五四运动时期发生在北京《晨报》报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变化,说明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历史是一部政治史。
18.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0年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美国关税法》,增加了应纳税目和提高了关税,招来了贸易伙伴的报复,引发了贸易战,使得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雪上加霜,也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二战后,美国力推自由主义贸易政策,构建“自我利益的多边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滞胀,国内对抗自由贸易的势力迅速发展,新保护主义抬头,其国际贸易政策在此时期充满摇摆性和矛盾性,即自由主义贸易政策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交替运用。
——郭百红顾学华《美国国际贸易政策演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构建世界经济体系突出“自我利益”的表现,并归纳“新保护主义”出台的原因。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