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10月段考历史题带答案和解析(山东省济南市外国语学校三箭分校)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 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C. 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D. 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白狄鲜虞建立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三国之间。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由此可知中山国文化
A. 认为民生是影响统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B. 体现了其对华夏先进文化的认同
C. 反映出分封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D. 将教化民众作为治国的主要内容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载,公元前651年,因周王力不能及,齐桓公乃召集诸侯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流通;《孟子》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其中有一段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德行为。这些史实反映了
A. 王权衰微分封制被破坏
B. 建立统一国家的必要性
C. 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D. 儒家学者高度关注民生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A. 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 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 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 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世纪初,英国国王乔治二世把当时的反对党人士称为“流氓”“无赖”和“自高自大者”。一直到1794年,以福克斯为首的反对党还被骂为“雅各宾分子”和“祖国的敌人”。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待完善
B. 面临封建王朝复辟的危险
C. 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尖锐
D. 两党制与内阁制无法并存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A. 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 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01年10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由西安回銮,“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这一现象表明
A. 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
B. 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 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
D. 屈辱条约引发朝野共愤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派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立宪派旨在力争改造清王朝,使之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是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两种模式,请愿斗争和武装起义两种方式的选择之争。这反映了
A. 两派主张分别代表各自阶级的政治要求
B. 两派的斗争目标有了同质化的要求
C. 清廷向西方学习的紧迫程度进一步深化
D. 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缺乏客观认识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1912年。到1919年底,在《申报》可检索到30条,平均每年不到4条。1925年迅猛增加到81条,报刊的发行量也随之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A. 西方民族观念的传入
B. 精英阶层的民族主义观念日渐成熟
C.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 报刊作为大众媒体更注重开启民智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6年9月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这一观点反映出当时
A. 推翻乡村封建势力是革命的要求
B.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基本形成
C. 中共已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D. 国民革命的核心任务是土地革命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全面抗战爆发后,经过15个月的战争,日军虽然取得攻城掠地之胜,但其所追求的战略目标成为泡影。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投入了近百万兵力,伤亡数十万人,却陷入一种骑虎难下的窘境。面对这种状况,日本侵略者
A. 进一步扩大战争迫使国民政府屈服
B. 被迫停止在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
C. 把主要的兵力转向对沦陷区的掠夺
D. 以大部分兵力对付敌后抗日根据地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8年11月至1940年春,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攻击地区涉及绥、晋、豫、浙等广大地区,重点置于豫南、鄂西及皖南等地。这一军事行动
A. 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
B. 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C. 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态势
D. 说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中提到:“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 人民迫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9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凡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至迟三个月后,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指示
A. 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总动员
B. 执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
C. 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
D. 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党的十八大首次以这二十四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其中“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一个核心点,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法制建设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不属于九十代法制建设成就是:
A. 《行政复议法》
B. 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C.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D.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更有人断言,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并且“一成不变依赖莫斯科”。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
A. 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
B. 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C. 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
D.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毛.泽东在《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下列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一边倒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另起炉灶
D. 求同存异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0年,法国拒绝承认新中国;1961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法双方都表达了建交愿望;1964年,中法两国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在中法关系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B. 中法意识形态分歧消失
C. 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D. 冷战背景下的现实需要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六朝时期同一现象的历史叙述。据此表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汉光武帝外祖樊重庄园:“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货至百万,其兴工造作……富拟封君”。

《水经注》

孙吴的大族:“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新开垦的田),田池布千里”,“商贩千艘,腐谷万庚……梁肉余于犬马,积珍滥于帑藏”。

《抱朴子吴失篇》

谢灵运会稽“修营别业”,“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百果备列”,“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山居赋》

“生民之本,要当稼秸而食,桑麻以衣……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颜氏家训治家篇》



A. 田庄里主要劳动者是佃户
B. 豪族和世族势力同国家政权抗衡
C. 庄园经营与市场相互隔绝
D. 庄园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 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 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 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 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A. 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 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 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变化可知,当时的北宋赋税结构变化(单位:万两)

租税(正赋)收入

征榷收入

商税收入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997)

2408.1

1167.7

400

60:40

天禧末(1021)

2641.2

2670.0

1204

40:60

熙宁十年(1077)

2021.3

4248.4

868.8

28:72



A. 传统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B. 征收重税以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 赋税多元化改变了政府财政来源
D. 征收赋税多元化促进了经济发展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A.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
B. 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
C. 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
D. 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使投资者从经营管理的责任下解放出来,可以调动大量资金投入商业冒险事业。这种公司管理模式
A. 是组织新航路开辟的有效力量
B. 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
C. 标志着垄断组织的出现和发展
D. 反映了商业革命的重要成果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后来,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这一变化说明
A. 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
B. 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D. 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织业出现了以洋棉纱代替手工棉纱现象,如“川省(四川)购办洋棉纱者,异常踊跃。计由汉(口)镇装轮来宜(昌)者,去岁(1889年)仅6700余担,今岁多至69700余担”。(《光绪十六年宜昌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这一现象说明
A. 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加大
B. 中国内地棉纺织业的衰落
C. 四川成为进口棉纱集散地
D.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被破坏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荣氏企业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发展,第一次是在1915年的抵制日货运动中,第二次是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发生之后的1919-1921年,第三次是在经历了1922-1924年的萧条之后,在1925五卅运动的推动下,企业经营再次好转。这反应了
A. 民族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B. 列强侵略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C.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充满艰辛
D. 民族企业家践行实业救国思想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晚清时期的革命刊物《湖北学生界》有一篇文章宣扬说,西装之精神在于发奋蹲厉,雄武刚健,有独立之气象,无奴隶之根性,穿了它可振工艺,可善外交,可以强兵强种云云。下列对于该文章的观点分析正确的有
①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西方文明的向往
②对西装的作用有夸大之嫌
③反映了革命党人挽救民族危机的迫切心情
④凸显了服饰的社会功能
A. 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9.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的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经学与律学关系密切。《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使儒学说法典化。明朝朱元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让民间推荐年高德劭之人向民众宣读并讲解《大诰》《大明律》等,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各地还普遍设立了“旌善亭”,以为表彰劝善之用。最终得以教化大行,秩序安定。
——据陈鹏生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
材料二 面临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严复有鉴别有选择地译述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经典著作。严复认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的安定幸福,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法治的力量。严复主张依法治国,法律应当维护国民的自由权利,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构,以期伸张正义,维护公理。
——林平汉《严复对中国近代法制思想的贡献》
材料三 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毛.泽东确定“五四宪法”的重要使命。宪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及其步驟都做了规定。宪法在制定的时候就被确定为过渡性宪法,被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它成为国宪法史上不可逾越的界碑,成为现行宪法的母本。
——据蔡定剑主编《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法制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说明“五四宪法”的历史意义。
30.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德、嘉靖年间,国内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沿海各地的官僚地主、富商大贾对开放海外贸易的要求也就更加强烈起来;另一方面,由于欧洲殖民国家先后侵入南洋,使南洋各国对中国的“朝贡贸易”不能继续保持,明统治者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也日益感到有开放海禁”的必要。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已被威继光等所击败,消除了使明王朝采取闭关政策,厉行海禁的主要因素,因而在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逐渐开放“海禁”,准许私人进行海外贸易活动。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 随着英国人的新权力在中国沿海边境的确立,引起了人心向背的变化:了一方面是对清政府日益疏远,一方面出现对外国人效忠的迹象。广州商人和仆役实际上参与西方扩张的活动,助长了这一人心转变的过程。当怡和、宝顺和旗昌等洋行在通商口岸扩大合法贸易并在口岸外的轮泊处发展鸦片贸易时,他们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从南方招募来的中国帮手。广州和福建商人也独立自主地迁往上海,从事合法的与非法的贸易。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中后期中国开放“海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中后期与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不同。
(3)我们从明清海外贸易中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31.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以前,我国只有带“丝”字旁的“绵”字,没有带“木”字旁的“棉”字。“宋元之间始传其(棉)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朱元璋重视棉花的生产,曾令天下“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课征税额规定:麻亩课征八两,棉亩四两,不种麻和棉,出麻布和棉布一匹。明朝中后期,人们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将棉花品种以及棉花加工工具都做了很大的改进,甚至出现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手工业工场。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也将棉布的品种做了重要详细的介绍,如“江花出楚中”“北花出山东”“浙花出余姚”等。
——摘编自王璨《明清关中棉桑关系研究》等
材料二 十八世纪,来自西印度群岛的棉花开始进入英国。十八世纪末期,美国、埃及等地的棉花也逐渐开始进入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棉花进口贸易中,沟通进口商、经销商、纺织工之间联系的重要媒介是经纪人。通过经纪人的活动分别将他们两两连接。所以,棉花贸易这项原本琐碎而复杂的商业活动。在交易中并没有烦琐的订立商业合同或者契约的情况出现。
由于曼彻斯特地区繁荣的棉纺织贸易,人们甚至通常将棉纺织制品贸易商人称为“曼彻斯特”商人。进入十九世纪之后,曼彻斯特棉纺织制品的强劲势头继续上扬,仅欧洲就消耗了约一半的曼彻斯特棉制品,美洲也有三分之一的份额。逐渐繁衍壮大的棉纺织工业改变了英国原本的工业进程,棉纺织工业中所产生的大工厂生产制度和新型工业机械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家庭手工工业制度被打破。
——摘编自王璨《1700—1830年曼彻斯特棉纺织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棉花种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曼彻斯特棉纺织贸易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英棉纺织贸易的认识。
32.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材料中关于宋代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