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三历史高考模拟(2019年下期)试卷带解析及答案

1. 详细信息
殷商时代,能支配自然变化和人类祸福的超自然能力被称为“帝”,因此占卜、祭祀和巫术活动盛行。周代以来,对天的认识开始强调道德意识,“敬德保民”的思想和礼乐制度使西周从“神本”文化逐渐转为“人本”文化。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宗教观念趋于淡化
B. 民本思想得到推广
C. 理性意识有所增强
D.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 详细信息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
A. 生产工具的改进
B. 争霸战争频繁
C. 人口的大量迁移
D. 大量开垦土地
3. 详细信息
老子主张“不行而知”,荀子认为“行之则通明于事”,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王夫之主张“知行相资以为用”。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知识分子非常重视社会实践
B. 对知行关系的认识是科学的
C. 对知行关系认识越来越深刻
D. 儒法在知行关系上认识相同
4. 详细信息
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A. 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 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C. 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 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5. 详细信息
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撰写的《劝学篇》,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A. 维新思想被多数国人认可
B. 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C. 中体西用思想被宣告破产
D. 救国的思想观念新旧交杂
6. 详细信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并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临时约法》未置可否。这些規定
A. 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
B. 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
C. 体现了立法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D.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
7. 详细信息
1932年10月,鄂豫皖“剿匪”总部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规定:“限制每一业主所有田地面积之最高额自一百亩起至两百亩止”,“对超过最高额部分之田租,应依累进法征收其所得税。”这一规定
A. 从根本上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
B. 旨在遏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C. 践行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D. 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
8. 详细信息
学者俞可平曾指出:建国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断这一“增量”包括
A. 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B.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9. 详细信息
《民法大全》中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这反映出的法制精神是
A. 自由民主
B. 公正平等
C. 责任自负
D. 法律至上
10. 详细信息
如表为三位思想家有关理性主义的叙述。据此可知,三者都认为

公元5世纪

苏格拉底

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

17世纪

笛卡尔

相信只要运用人的理性,就可以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不是人、自由、还是上帝。

18世纪

康德

在外延上包括所有高级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内涵上指理性的逻辑推理能力。



A. 人类能完全认识自己
B. 理性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
C. 理性能正确认识上帝
D. 人们对理性主义没形成共识

11. 详细信息
1945﹣1947年,西欧有法、意、比等8个国家的共.产.党参加了本国联合政府。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警告说:“要是美国不支持欧洲进行自助,走向暴政统治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这说明马歇尔计划意在
A. 推动西欧经济的发展
B.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C. 颠覆共.产.党执政地位
D. 削弱无产阶级力量
12. 详细信息
自1979年开始,英国政府对部分国有企业股份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发售,使拥有企业股份的股民从1979年的300万增加到1997年的1000万。由此可知,英国
A. 放弃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解决了国有企业资金困难
C. 借鉴了罗斯福新政的经验
D. 增强了市场经济的自由化
13.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牧誓》云:“牝鸡司晨,惟家之索。”这句话不仅是中国古代齐家的戒律,而且是古代政治生活的信条。在这样的政治文化中,男性把持天下就是天经地义,女性参与政治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就在男性牢牢控制的政治领域,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几位女性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局面。秦宣太后、西汉吕后、北魏冯太后、灵太后、唐代武则天、北宋刘太后、辽国萧太后、清代孝庄太后、慈禧太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社会女政治家,她们的所作所为皆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据范若兰<古代女政治家研究中的道德和政治标准》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各国的妇女都是几乎没有政治权利的。从19世纪初开始,首先在英国有呼吁给予妇女选举权,让她们有机会参政。19世纪中叶,美国发起了女性选举权运动,首次会议于1848年在纽约州的塞内卡福斯尔举行。19世纪后半期,妇女选举权运动在英、美、新西兰等国壮大起来。1893年,新西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妇女选举权的国家。
1897年,“妇女选举社团国际联盟”在英国成立。1902年,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妇女同时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国家。1906年,芬兰批准妇女享有选举权,次年,芬兰议会机构里诞生了首批女议员。1918年,英国规定凡满30周岁的女性拥有选举权。1919年,德国、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批准妇女享有选举权。1920年,美国赋予女性选举权。1944年法国赋予女性选举权。
——据卢伟芳《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等
材料三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199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保障妇女的权益。国家采取有效措施,为妇女依法行使权利提供必要的条件。
——据杨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各国女性参政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出台保障妇女权益相关法律的意义。
1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历史大事记(节选)
1929年,法国向英美大量兑换黄金,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
1941年12月,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建立“联合国外汇稳定基金”的方案,规定各国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取决于缴纳资金份额的多少;
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重申战后重建国际经济秩序;
1944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以二战前三年平均贸易额计算,不需要缴纳现金;
1944年7月,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1947年10月,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逻辑清晰)
15.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政府推行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是“政府对于人民的重要责任之一,在人民方面,本为应享之权利之一种”。随着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到来,特别是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市场之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福利支持的功能变得式微,福利保障这一问题被推向了社会和政府。洪仁玕、康有为和孙中山等人都提出来建立福利制度的方法。民国建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在专为劳动群体创立的“浦东新邨”内,进行了诸如改良居室、提倡卫生、普及教育等一系列的福利实践活动。……公务员作为国家政权机构的工作人员,如果其福利制度都没有或者福利得不到保障,那么显然国家机器不能顺利运转。
无论是早期的北京政府还是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都对公务员的抚恤做出了立法规定,并做出了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的制度性安排。公务员福利制度迎合了广大有志青年职业选择时追求稳定的心理。国民政府关于公务员福利制度的立法和以及公务员福利制度运行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稳定庞大的公务员队伍,进而实现国家的管理功能。……在推行公务员制度时,地方军阀为了各自利益,表现出消极配合甚至恶意抵触的态度。民国时期长期的国内外战争使得公务员福利制度的推行得不到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因素导致都导致了公务员福利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
——摘编自王磊《民国时期公务员福利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建立公务员福利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公务员福利制度。
16.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美国“劝中国政府采取妥协步调”。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姑息日本,迟迟未采取行动。当国联就“九一八”事变探寻美国态度时,史汀生一面表示愿与国联合作的诚意,一面又拒对东北事件是否牵涉到凯洛格一白里安公约(又称“洛迦诺公约”)做正面的回答。
——摘编自《美国政府对外关系文件汇编(1931)》
材料二 此后美国与国联合作,派遣人员参加国联理事会有关会议,但因采取措施不道德(不分侵略者与受害者),也没有制约作用。1932年1月2日,日本占领了锦州。随后史汀生向中日两国发表声明:“美国政府不能承认会损害美国或者在华公民条约权利的任何即成事态的合法性,它也无意承认中日两国政府或其代表签订的会损害美国或其在华公民条约权利的任何条约或协定。”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第5卷》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对日本侵华态度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美国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历史背景。
17.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史良(1900—1985),江苏常州人,幼年的史良跟随身为塾师的父亲读书,常听父亲讲述屈原、文天祥、史可法、洪秀全等故事。1922年,史良考入上海政法大学,史良半工半读,课余兼做社会工作,得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大学期间她还主编了杂志《雪耻》,宣传民族独立,反对列强侵略。1927年被扣上了有“思想问题”的罪名,在狱中,她看到一些共.产.党员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视死如归。1931年起,史良开始当律师。她立志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保障民众的合法权利。史良是著名救国会“七君子”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史良利用外事活动,热情地向国外朋友介绍中国妇女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意愿。
——摘编自祝小茗《七君子之“史良”》
(1)根据材料,概括史良的优秀人格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史良优秀人格品质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