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体制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新的意涵”之核心是
A. 提倡经世致用
B. 反对君主专制
C. 挑战宋明理学
D. 弘扬唯物思想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初思想家颜元认为:“宋儒自喜为通天下路程,为亦以晓路称之,其实一步未行,一处未到”。又特别强调“书本上见心头上思,可无所不及,而最易自欺欺世。”以下主张与他的观点最相近的是
A. 格物致知
B. 本心体悟
C. 心外无物
D. 经世致用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文人徐渭说:“乾之健也,天之命也,人心之惺然而觉,油然而生,而不能自己者也。非有思虑以启之,非有作为以助之.则亦莫非自然也……今夫目之能视,自然也,视而至于察秋毫之末,亦自然也。”由此可见徐渭
A. 反叛儒家伦理道德
B. 恪守陆王心学的主张
C. 强调人的自然本性
D. 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权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李贽这些思想
A. 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B.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 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
D. 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李贽在《藏书》中说:“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后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爱民为念如武氏者乎?”。他的这一观点
A. 摆脱了“天理人欲”束缚
B.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C. 体现了客观务实的历史观
D. 大力倡导经世致用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儒王龙溪认为:“良知之外别无知也。鄙夫之空空,与圣人之空空无异。空空者,道之体也。世儒不能自信其心,谓空空不足以尽道,必假于多学而识,以助发之,是疑口之不足以辨味而先漓以甜酸,自之不足以别色而先泥以铅粉……”据材料判断
A. “空空”是“天理”,亦是“人欲”
B. 王龙溪推崇《四书章句集注》
C. 王龙溪推崇“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D. 其观点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顾炎武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事物”。面临着以什么取代心学的抉择,他选取了经学,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的主张。这反映出顾炎武
A. 目的在于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 致力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C. 其主张导致理学日益走向僵化
D. 猛烈抨击传统儒家思想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明清时期思想家言论的共同之处是

顾炎武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

黄宗羲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王夫之

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A. 抨击程朱理学
B. 反对君主专制
C. 继承儒家思想
D. 倡导经世致用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这反映出

李贽形象

形象特点

评论者(生卒年代)

“异端”、“妖孽”、“罪人”、“小人”

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

黄宗羲(1610—1695)

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方以智(1611—1671)

反封建、反专制斗士

具有人道主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

侯外庐(1903—1987)

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

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具有近代意识的“欲”、“利”等概念

岛田虔次(1917—2000)



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 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供奉孔子,由此可见,李贽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这在当时
A. 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B. 背离了儒家的思想
C. 开启了经世致用之风
D. 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王夫之的著作在生前身后相当长时间内未曾整理出版。1840年湖南人邓显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式出版,共56种280卷。这主要体现了
A. 传统思想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 B. 洋务思想植根于湖湘文化
C. 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D. 王夫之唯物思想的先进性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A. 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 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 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 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人记述李贽点评《水浒传》时写道:“盖和尚(李贽)一一肚皮不合时宜……所评《水浒传》,玩世之词十七,持世之词十三,然玩世处亦俱持世心肠也,但以戏言出之耳,高明者自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这体现出李贽
A. 深受佛道思想影响
B. 文学修养极高
C. 具有社会批判精神
D. 对儒学的反叛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末清初大儒吕留良(1629—1683)在阐发《春秋》大义时特别强调“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人与狄夷无君臣之分”的思想。下面解读合理的是
A. 其主要目的是批判君主专制
B. 其思想是对清朝统治合法性的质疑
C. 其思想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D. “华夷之分”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体现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供奉孔子,由此可见,李贽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这在当时
A. 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B. 背离了儒家的思想
C. 开启了经世致用之风
D. 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
A. 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
B. 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
C. 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
D. 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此作意在
A. 反映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B. 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
C. 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D. 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
18. 详细信息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五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排击孔子,别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4)根据材料五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