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模拟历史题带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服装作为一种独特的物质文化载体,不仅折射出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而且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从图1到图2的服饰变化本质上是

A.社会政治观念的变化
B.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
C.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
D.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图像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图一上的动物纹饰,商人认为可以沟通神灵
②图二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③图三记载的所有内容已被证明是确实可信的
④上述三图所代表的史料互相印证,使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 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
D. 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战国时期农业灌溉的杰出成就是
A.开沟排水
B.修建都江堰
C.创制筒车
D.创制风力水车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材料反应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不包括
A.明太祖: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B.明太祖: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通商
C.雍正帝: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D.雍正帝: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A. 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 魏晋官僚“士族化”,仅参照等级品位因素
C. 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 明清以“品位性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 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 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D.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唐诗人王建的《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细袖客纷纷。如今不是平时日,犹自笙歌彻晓闻。”这反映了当时的扬州
A.手工业发达
B.贸易的兴盛
C.夜市的繁荣
D.市与坊分开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特点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下列做法的结果与这种演变特点不一致的是
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
②宋朝设置枢密院
③明初设殿阁大学士
④元朝设置中书省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 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 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 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571—1821年间美洲有4亿比索的白银输入马尼拉,其中大部分最终转到了中国。……明朝对外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丝绸、茶叶、瓷器等,这些商品不需要拿出大量资金扩大再生产,所以商人们喜欢把手中的银子囤积起来,形成了私人手中的巨大“白银储备”。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明朝时发生了对外贸易政策根本性的变化
B.由于白银大量涌入,发生了价格革命
C.重农抑商政策是导致富人囤积白银的重要原因
D.这一现象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学校历史探究小组在图书馆搜寻资料时找到了以下一组图片,该小组成员为它们确定的主题中,最恰当的是

A. 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和新的春天
B. “实业救国”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C. 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困难重重
D. 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是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老照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当时中国服饰的典型特征是



A. 坚持传统
B. 崇洋媚外
C. 中西合璧
D. 洋为中用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洪秀全定都南京后,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也,《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下列理念与太平天国的治国思想最为接近的是
A.“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B.“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末有人说:“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今精舍方言、格致两斋,通其言语文字,以造就译才,兼考求新理新物,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将以西学化为中学,非弃其学而从西学也。”由此可知,作者
A. 主张全盘西化
B. 反对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
C. 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认为西方的“新理新物”不值得学习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措施有
①裁汰冗员
②废除八股取士制度
③设立农工商总局
④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毛.泽东曾说过:“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是因为孙中山
A. 首先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首先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C. 首先发动了反清的武装起义
D. 首先提出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胡汉民在自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时说:“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个观点表述的是
A. 民主共和观念尚未被民众普遍接受
B. 创建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C. 民众对“民国共和”观念理解上的偏差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D. 民主共和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
19.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大为发达,则在春秋战国之世。因为西周以前,学术为贵族所专有……东周以后,封建政体渐次破坏。居官任职的贵族,多有失其官守,降为平民的。于是在官之学,一变而为私家之学。亦因时势艰难,仁人君子都想有所建明,以救时之弊,而其时社会阶级,渐次动摇,人民能从事于学问的亦渐多,于是一个大师往往聚徒至于千百,而学术之兴遂如风起云涌了。
——摘编自吕思勉著《每天学点中国史》
材料二 西汉的董仲舒,他认为天的自然现象与地上的人事互相对应。是即皇帝依天命统治地上的民众,如果其统治有过失而殃及民生,就会招致天之阴阳二气的不调,并通过灾害受到谴责;反之,如果满足天意有利民生时,就会出现祥瑞之象。董氏亦将阳与德、阴与刑联系起来思考:如果舍弃德教,纯任刑罚,或者刑罚不当则阴阳不调,于是异变就发生了。董氏思想还将君、父、夫与阳、臣、子、妻与阴联系起来。譬如臣或夫人凌驾于君或夫之上则阴阳淆乱,灾异也就随之发生了。
材料三 晚明,……随之而来的是精神文化、道德伦理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理学,由于其弊端日显,而渐渐为士人们攻讦和唾弃。一种崭新的革新运动悄然兴起。从而在晚明泛起了一股汹涌澎湃的人文主义思潮,在中国思想文化解放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是不可能完成社会转型历史使命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学术之兴风起云涌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学术之兴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哪些主张?并对其进行简单的评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晚明人文主义思潮是“不可能完成社会转型历史使命的”?
20.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材料二 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材料三

(1)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明显发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
(2)从材料二中你获取了什么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1. 详细信息
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开始自开商埠,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将祸患中国更甚……李鸿章曾就《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
——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二 “……使皆由中国自辟商埠,则此疆彼界虽欲尺寸侵越而不能。今通商之地日益多,占地之谋日益甚,非自辟华市以清其限制,则官司隔膜无可稽查……大兴商埠,则商贾通而民不为病,厘捐撤而国不患民贫。”
——维新志士陈炽《大兴商埠说》
材料三 1898年4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著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通商开埠”认识的变化轨迹。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主张“自开商埠”的原因。
(3)据材料二、三,概括维新志士与清廷主张“自开商埠”的相同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与“条约口岸”本质上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