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考题同步训练(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周王的常备军远不及殷商军队的规模,而西周的版图比殷商还要大得多,……在当时的奴隶制度下,生产力很低,国力十分有限,不仅不可能供养更多的常备军,甚至也没有能力支付成千上万官员的薪俸,再加上交通闭塞,要建立一个国王直接统治方圆数千里的大王国,是不可能的事。”材料强调的是
A.分封制使周的文化形式覆盖整个疆域
B.周初的分封深受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
C.分封制削弱了周王室对国土的控制力
D.地理环境决定了西周只能实行分封制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
A.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 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
C. 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
D. 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时帝王田猎具有“昭孝德”、“训武事”的意义。在北宋前期,因其军事色彩、易滋长骄奢之心又劳民伤财而饱受争议。“澶渊之盟”后,田猎之礼逐渐消解,直至废除。这一变化
A. 说明儒家礼制观念淡化
B. 折射出当时政治文化的取向
C. 反映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D. 推动宋代理学思想的新发展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墨家为春秋战国时期之显学,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其“显”在于“兼爱”、“非攻”的政治活动上,而关注自然科学方面是不受统治者和群众欢迎的,甚至在墨家内部反对者也大有人在。材料说明了
A.墨家接纳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百家争鸣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C.墨学更受当时统治者的青睐
D.社会政治问题备受思想界的关注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A. 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 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C. 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书·武帝纪》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左雄列传》

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以上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A. 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 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 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 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

7. 详细信息
《汜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材料本质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B. 中国农业重视“因时制宜”
C. 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
D.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由于唐朝设置了专门管理手工业的机构,如工部、少府旒、将作监等,直接控制大量的工匠,建立了各种手工业作坊,因而对于皇室、朝廷、百官以至贵族们所需的服饰、车辇、器物、珍玩以至武器等,都各有生产的手工业部门。”这反映出当时
A. 官营手工业日益商品化
B. 官营手工业的效率提高
C. 手工业者人身控制放松
D. 政府加强对手工业管理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相比唐朝,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国民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这一变化。
A. 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 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 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D. 有益于限制土地兼并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如图所示。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
B. 民众的税收负担沉重
C. 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D. 财政困难和军备废弛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2018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
A. 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B. 获取重利遭到严惩
C. 注重规范商业行为
D. 商人笃信因果之说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送京城途中会发生一定“损耗”(因人为、霉变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朱元璋认为“先印而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这一事件凸显出( )
A. 地方吏治腐败严重 B. 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 财经制度严重僵化 D. 君权至上不容挑战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A. “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
B. “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 “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D. “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C. 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
D. 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孙中山认为:“民国之政治若普问于国民之可否,岂不是行及繁之手续?故欲简而捷必赖政党,今与二三政党商量妥协,而国之政治即举。”欧有完全国家,必先有完全议院,必先有完全政党。“政争为绝好之事也。须知政争也,非争势力乃争公道。”材料表明孙中山
A. 反对实行平民政治
B. 主张实行多党合作
C. 主张实行政党政治
D. 赞同民国政党竞争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1840年到1861年,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中西纪事》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这
A.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B.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C.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
D.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局势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科目

内容

社会

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原因近果、抗救方案

国语

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

算术

事件损失方面的计算: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

音乐

国耻歌、义勇军歌等



A. 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
B. 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
C. 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
D. 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
A. 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
B. 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C. 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D. 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沈从文在《辛亥革命的一课》中指出:“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A. 中国军事制度仅发生一定改变
B. 中国社会没有出现丝毫的变化
C. 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
D. 从专制到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蒋介石曾说:“(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所以民生主义到最后一步,就是共产主义。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以上言论
A. 显示了与苏联和中共合作的诚意
B. 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C.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 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和理论基础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8年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中,决定“整顿交通系统,举办水陆空联运,增加铁路、公路,加辟航线。”国民政府遂在后方各省迅速发展交通事业,赶筑多条省际和国际交通要道,同时加快航运的整治和开辟新的空中航线。这些举措
A.表明了抗战相持阶段已经到来
B.便利了外部援助的及时输送
C.体现了国民党全面抗战的意图
D.促进了后方经济建设良好发展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中国法制建设
A.保障人权自由
B.完善法律体系
C.重视与时俱进
D.强化政府职能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背景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没有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强调的那样,倡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也没有展示中国当时所流行的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导向”。之所以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开创了中印两国友好的局面
B. 成为规范国际交往的重要准则
C. 在产生时充满理想化的成分
D. 具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立场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雅典类型的希腊城邦中,其公民的平均文化素养显然远比同时代其他古代民族高。他们广泛开展各种节庆体育游艺活动,以及大规模的哲学、戏剧、造型艺术等活动。这些活动
A. 促进了城邦民主精神的发扬
B. 克服了直接民主的弊端
C. 实现了平民与贵族身份平等
D. 激发了居民的参政意识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5世纪前,雅典人将雕刻匠、造船工、战车驭手等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泛称为“智者”。后来,“智者”专指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训练并以此获取报酬的教师。这一变化是雅典
A. 教育发达的反映
B. 经济发展的结果
C. 文化繁荣的原因
D. 民主政治的产物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罗马早期,封闭保守的个体家庭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公元前2世纪以后,广阔的大庄园改变了古罗马的家庭经济,大量奴隶涌入家庭生活中,这些庄园采取一种新型的赢利的农业模式。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政策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B. 对外扩张中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 公民法加强了产权保护
D. 农业耕作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这些现象反映出
A.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B. 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C. 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6世纪初,中国黄金和白银的比价是1:6,而欧洲是1:12。据此,欧洲各国将套取黄金作为与中国贸易的重要经济策略,英国东印度公司等明确规定贸易的一定比例是用白银购买中国黄金。这种经济策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
A. 导致了白银的大量外流
B. 推动了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D. 阻碍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不管教会是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材料表明宗教改革
A.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B.实现了西欧各国宗教信仰的自由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上映于1939年的前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 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
B. 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C. 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
D. 农业集体化运动逐见成效
31.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的变迁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此长彼消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四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
材料二 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自宋以后,古代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沿革行政区划的举措,概括东汉至唐末行政区划层级演变中的突出问题。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
32.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革命的经验表明,一旦法律人被排挤于政治生法之外,他们“必将成为革命的急先锋”;如果为实现民主自由的权利,而造成长期的社会动乱,就违背了社会变革的初衷,法国不仅革命过程中充满暴力与血腥,革命之后,由于革命过栈中造成社会分裂,导致政局的长期动荡,经历近百年才确立共和政体。与法国不同,美国人并没有因为狂热追求平等而失去了自由,因而也避免了一场法国式的革命。英国也是通过“光荣革命”,以较小的代价,达到了目标,并形成了通过改革解决社会矛盾的传统,使英国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避免了激烈的社会冲突。托克维尔认为,法律人在美国社会里拥有的崇高权威是“防止民主偏离正轨的最坚强堡垒”,能够用最小的流血代价换来最大的社会进步,才是最成功的革命。
——摘编自陈婧茹《自由与平等——托克维尔命题》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33.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李诵(761—806年),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即位。他重用王叔文、王伾、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第一,罢宫市。宫市是宦官在长安东西两市掠夺民间财富的手段。德宗晚年,宦官在市上购买宫中所需要的物品,往往用宫中无用的东西换取高价货物。第二,罢五坊小儿。“五坊”是指宫中的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小儿”是指在五坊的服役者。五坊小儿经常借口五坊需要而敲榨人民的财物。第三,罢盐铁使月进钱。盐铁使月进钱,也就是在正课以外每月向皇帝送羡余钱,供皇帝私用。第四,欲剥夺宦官的兵权。顺宗欲取代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兵权,由于宦官有所准备,未能如愿。第五,抑制藩镇的势力。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人到长安,要求兼领三川,王叔文严词拒绝。以上改革,虽然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顺宗的去世,改革破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永贞革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贞革新的作用,并归纳其破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