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九年级历史前半期中考模拟完整试卷

1. 详细信息
下列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的是( )
A. 农作物种植 B. 出现家禽饲养
C. 火的使用 D. 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2. 详细信息
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是
A. 甲骨文
B. 金文
C. 铭文
D. 隶书
3. 详细信息
“武王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中央集权制度
4. 详细信息
《战国策》指出:“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表述与商鞅变法内容相符的是
A. 奖励军功
B. 废除贵族特权
C. 严明法度
D. 建立县制
5. 详细信息
《世纪•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措施的积极作用是
A.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 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C. 思想上独尊一家
D. 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6. 详细信息
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 早期国家的社会变革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7. 详细信息
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中得到的启示不包括
A.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B. 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
C. 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D. 对内实行严刑峻法是维持统治长治久安的基础
8. 详细信息
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
A. 开着大运河 B. 安史之乱 C. 藩镇割据 D. 宦官专权
9. 详细信息
北宋政治的特点是
A. 重文轻武
B. 重武轻文
C. 藩镇割据
D. 武将专权
10. 详细信息
下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A. 南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
11. 详细信息
12世纪统一蒙古的历史人物是
A. 李世民
B. 赵匡胤
C. 铁木真
D. 朱棣
12. 详细信息
以下史实能反映出中国古代和非洲友好交往的是
A. 西域都护府建立
B. 玄奘西游
C. 鉴真东渡
D. 郑和下西洋
13. 详细信息
明朝有不少只会背诵四书五经的书呆子却能考中科举做上高官,这是因为明朝政府
A.废除行中书省 B.设立锦衣卫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14.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清王朝加强与西藏联系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A. 清朝时期,西藏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B. 顺治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C. 设立驻藏大臣与班禅、达赖共同管理西藏
D.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5. 详细信息
下列搭配不属于我国古代医学成就的是
A.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B. 华佗--麻沸散
C. 宋应星--《天工开物》
D. 李时珍--本草纲目
16. 详细信息
一位同学在学习近代某一条约的内容时用到以下关键词:“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7. 详细信息
晚清政府犹如一颗摇钱树,英法联军发动这场战争后疯狂的摇晃这颗摇钱树,但是许多钱却被另一个人给捡走了。根据所学知识捡钱最多的“另一个人”指的是
A. 德国
B. 日本
C. 俄国
D. 美国
18. 详细信息
19世纪60至90年代,有识之士引进西方机器和科学技术,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有识之士”这么做的目的是
A. 推翻清朝统治
B. 自强和求富
C. 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D.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 详细信息
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A. 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
B. 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C. 赢得了民族的独立
D.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20. 详细信息
红色旅游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之一,若是往上海实地参观,参观的主题应拟为( )
A. 三军会师,长征胜利 B. 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C. 开天辟地,党的诞生 D. 革命圣地,七大召开
21. 详细信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革命开辟的道路是
A.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B. 城市领导乡村发展
C.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 详细信息
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以下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可信度最高的是
A. 电影宣传片
B. 万人坑遗址
C. 幸存者回忆录
D. 侵华日军日记
23. 详细信息
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B.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抗
C. 苏联对日本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D. 全民族团结英勇的抗争
24.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国民党军队处于劣势
B.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C. 中国共.产.党领导正确
D.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25. 详细信息
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在“实业救国的口号下,创办了(  )
A. 大生纱厂 B. 江南制造总局 C. 汉阳铁厂 D. 福州船政局
26. 详细信息
新中国诞生的标志是(  )
A. 抗日战争的胜利 B. 南京的解放 C. 开国大典 D. 西藏的和平解放
27. 详细信息
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土地改革最大的区别在于
A. 范围不同
B. 任务不同
C. 合作程度不同
D. 所有制性质不同
28. 详细信息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得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C. 确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D. 明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9. 详细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制度是
A. 多党合作制度 B. 政治协商会议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民主集中制度
30. 详细信息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2009年12月20日,这首歌重又唱起,这是为了纪念
A. 中美建交
B.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 香港回归
D. 澳门回归
31.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小历同学认为,汉武帝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接受了董仲舒“百家争鸣”的建议。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2.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至13世纪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四大发明是其典型代表。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上的延续。宋朝……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三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取得突破性发展并广泛传播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材料二 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

时间

前1世纪—400年

401—1000年

100—1500年

1500—1840年

所占比例

62%

71%

58%

4%



——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编制
材料三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材料一中,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是哪一历史时期?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外交两方面简要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两弹一星”领域成就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的认识。

33.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
——摘编自《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五四运动所以具有这种性质,是在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进一步的发展,当时中国的革命知识分子眼见得俄、德、奥三大帝国主义国家已经瓦解,英、法两大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受伤,而俄国无产阶级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德、奥(匈牙利)意三国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因而发生了中国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摘编自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材料三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当时学界组织游行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含义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归纳“五四运动所以具有这种性质”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到“民间去”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34. 详细信息
材料论述题
材料 1977年,关闭十余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开启。自此,“上大学”成为青年一代的新憧憬,“知识改变命运”的号角响彻中华大地。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它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1978年,黄新文靠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所得和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全年总收入达1.07万元。这是新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农民“万元户”。在那个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中国奋力追赶世界的时代,女排精神如同一面旗帜让世人看到中国的集体主义、爱国精神、自强意志。
——摘编自《东方风来满眼春——70-80年代青年流行语》
(1)正式确立“改革开放”决策的是哪一次会议?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