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三语文2011年上学期月考测验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读书日”感怀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但是,在中国,这个世界性的读书日还未被社会公众所知晓,更谈不上是节日。据搜狐读书网站2004年调查显示: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仅占6%,27%的人虽听说过但不知详情,67%的人从未听说过这个日子。时至今日,在广大的农村仍有绝大部分的人,也不知道“读书日”为何物。
②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然而,就我们今天的阅读现状来看,着实令人堪忧。首先,我们的公职人员,包括干部、公务员、甚至教师,能安安静静坐下来,认认真真读点书的,已经是为数不多了。过去“一份报,一盒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机关阅读写照,早已成为历史。代之的是逢场作戏,迎来送往,再不就是玩一阵扑克,或者搓几圈麻将,来打发时光,离下班还有个把钟头的时候,就忙着联系“饭局”或者洗澡、唱歌什么的。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不学无术和平庸堕落。在这种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下,一群人聚在一起,很少有以往那种慷慨激昂的高谈阔论,特别是一些享有特殊权力的诸如司法等部门的年轻人,不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素质,难免会野蛮执法,甚至冤枉好人。在这种风气的蔓延和影响下,连最庄严的学术殿堂也在“倾斜”,许多教师,甚至大学教授,热衷于急功近利,不是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而是走旁门左道,剽窃成风,学术造假,骗取名利,已成难以治愈的沉疴和痼疾。不是么!当年的陈景润,在那样恶劣的政治环境里,默默无闻,矢志不渝,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摘取了科学“皇冠上的明珠”。而从那以后到如今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政治清明,春风荡漾,为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大好机遇,但我们在纯学术领域里的重大突破性研究,却呈现出了“万马齐喑”的尴尬境遇。直到2006年6月3日,数学大师、“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在北京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已经彻底证明了庞加莱猜想,才使国人的心情稍稍得到了一点安慰。
③再者,在我们的广大农村,提起读书,更是令人汗颜。本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更应该享受一点高雅的文化生活。可恰恰相反:读书却成了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遥想在那物质高度匮乏的年代,许多农村的有志青年,尽管食不果腹,却还在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诸如《青年近卫军》、《红楼梦》、《暴风骤雨》等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不少的农业科技书籍,汲取着精神食粮,并率先垂范,不懈努力,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然历史进入新的时期,在阅读条件十分优越的今天,反而没人读书了,电视机刚进入寻常农家的那几年,还废寝忘食了一些时日。而现在呢,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电视节目质量的日趋下降,除了孩子们还在看动画片和战争片外,电视机也在日渐受着大人们的冷落,大量的空闲时间,都耗在了甩扑克、玩麻将等消磨时间和耗费精力的事情上了,白天黑夜连轴转,甚至忙得忘了孩子自己也不吃饭,有时,还因为块儿八角的输赢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前几年就曾经有人把此种“稀里糊涂”的痴迷戏谑为“八亿农民九亿赌,一亿不赌‘二百五’”。近几年的农村现实,还真应验了这句话的深刻性,因为在我们周围的农村就有这样的说法:现在不会玩麻将,还真不能串门了,人家到处都在玩,咱跟个憨子似的,不随群儿,根本没人理。就这样玩来玩去,玩物丧志,玩掉了人生的意义和安身立命的本领。如此浑浑噩噩,沉沉溺溺,使农村的文化氛围越来越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几乎成了“天方夜谭”,在家里,教育子女,以骂娘为主;在外面,以腰包的鼓瘪,瞪眼的大小,拳头的软硬,来衡量一个人在村里地位的高低。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没有规矩和格式,大都由着个人的性子,法盲和念过书的文盲在不断涌现。集体主义观念已丧失殆尽,脏、乱、差现象在日趋严重,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也在日益凸显,乱占耕地,滥建住宅,破坏环境,野蛮横行,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④在这种几乎拒绝读书的社会风气的感染和滋养下,不学无术成了一种时尚,也因此,书店里许多的文学名著和科技类书籍,无人问津,布满灰尘。而那些武打、凶杀、色情、猎奇、探秘、迷信、算卦等,还有什么《厚黑学》以及《邪教经》却备受人们的青睐。造成了许多人的价值观的错乱和人生观的困惑。特别是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给我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⑤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应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的目的是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并对那些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人们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表示感谢。在今年“世界读书日”来临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又一次提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为了共建和谐社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激发全民读书的热情。
【1】写出高中课本中谈及“阅读经典”的一篇课文_________。
【2】第①段中列举大量数据,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却呈现出了“万马齐喑”的尴尬境遇”一句中“万马齐喑”的意思是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完全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B.从陈景润之后的四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纯学术领域里少有重大突破性研究。
C.“一份报,一盒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农村青年读书现状令人担忧。
D.《厚黑学》以及《邪教经》备受人们的青睐,却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E.“世界读书日”的设立能进一步激发全民读书的热情。
【5】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6】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当今社会阅读现状的?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 缨 花
季羡林
①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②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③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④在这样无可奈何的时候,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在这以前,我知道这些树都是马缨花;但是我却没有十分注意它们。今天,它们用自己的香气告诉了我它们的存在。这对我似乎是一件新事。我不由得就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使我仿佛游泳在香海里。
⑤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⑥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⑦北平终于解放了。1949年的10月1日给全中国带来了光明与希望,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这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在我的生命里划上了一道鸿沟,我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⑧时间也过得真快,到现在,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是我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实、最有意思的十三年。我看了很多新东西、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我当然也看了很多奇花异草。我曾在亚洲大陆最南端科摩林海角看到高凌霄汉的巨树上开着大朵的红花;我曾在缅甸的避暑胜地东枝看到开满了小花园的火红照眼的不知名的花朵;我也曾在塔什干看到长得像小树般的玫瑰花。这些花都是异常美妙动人的。
⑨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⑩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⑾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⑿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⒀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⒁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1962年10月1日《光明日报》)
【1】作者第③段中说“自己有孤寂之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第③段划线句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
【3】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表明作者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深山中,环境非常寂静幽深。
B.第③段中的“遗世而独立”,化用苏轼的《前赤壁赋》,表达了作者渴望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决绝、保留自己独立志向的人生追求。
C.第④段作者用细腻的饱含深情的笔触,把马缨花树的极美描述出来,表达了在那个独特的年代对马缨花的感激之情。
D.第⑧段写作者看到的各种奇异美妙动人的花朵,是为了证明过去十三年是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实、最有意义的十三年。
E.第⑿段划线句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F.本文体现了季羡林散文风格特点:优美典雅,富有诗意,蕴涵深刻的人生哲理。
【4】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用意是什么?
【5】第⒀中说的“光与影的对比”指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6】本文与《合欢树》的写作手法有相似之处,但文章寓意各不相同。请简要阐述。
3.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⑴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⑵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⑶__________________,波涛如怒。(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⑷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⑹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⑺吾生也有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养生主》)
⑻香稻啄馀鹦鹉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
4.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
李弥逊
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
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
(注释)这首词写于南宋初年。作者送别妻子去南方,作本词以志其事。
【1】《菩萨蛮》是这首小令的_______________。
【2】对作品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化用杜甫《春望》中的句子,点出了离别时的特定背景,为避战乱,送别妻子去南方。
B.“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描绘了一幅夫妻惜别的画面,折射出他们内心不堪其悲的难言之痛。
C.“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写出了丈夫盼望妻子寄回家书的急迫心情。
D.这首词描述了词人送别妻子的全过程,创造出了送别的浓郁的悲剧氛围。
【3】对作品中的划线句,请选择某一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5.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龙渊义塾记
(明)宋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 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行经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吾事济矣(__________) ⑵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
B.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畸来为之助
C.以申饬五伦之教
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与“避诏讳更以今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其大凡也 B.大王来何操
C.臣诚恐见欺于王 D.章君有见于斯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⑵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5】文中哪些句子能够表现章君办学的义举?(用原文回答)
【6】根据文意,章君请宋濂作这篇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6.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选自《资治通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愚者虽欲为不善(__________) (2)小人智足以遂其奸(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世俗之人看不清才与德的区别,往往把两者笼统地称为“贤明”。
B.一个人有没有“才”并不重要,“德”才是最重要的。
C.有才无德的人比愚人更可怕。
D.有才的人比有德的人更容易让人喜欢,所以人们容易忽视他的德。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4】本文在论证上与《劝学》有相似之处,请举《劝学》中的例子,对本文中出现的一种论证方法作简要赏析。
【5】“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7. 作文 详细信息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近日一本名为《未来是湿的》译作登陆各大畅销书排行榜。译者自称,未来社会因为互联网影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环境变成了一种“有生命力的、有黏性的、湿漉漉的存在”。有趣的是,该书原名为《此即人人——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讲述了由于互联网和其他技术的影响,新的组织形式形成,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穿越了地理和文化的鸿沟。一点也不见得黏糊糊、湿漉漉。
有学者指出,这种在标题上玩花样,靠标题取胜的做法愈演愈烈,甚至已蔓延到整个文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