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在线做题

1.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按要求填空。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辛弃疾《_________·登建康赏心亭》)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杜甫在《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在飞机上俯瞰着祖国的沧海桑田,不由得被眼前的美丽景色所陶醉。
B.蜂蜜和蜜蜂两词虽然只是语序不同,俱它们指的是迥然不同的事物。
C.回顾这近30年的教研生涯,我真有一种忝列门墙的感觉,感觉我不配做钱老师的弟子。
D.这些科技含量高的家用产品必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成为明日黄花。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项排序,最适合填入方框中的一项是( )
保障发展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共同捍卫人类发展权利,相信我们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①也需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 ②中国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 ③互鉴发展经验 ④还需作出更大努力 ⑤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A.②①⑤③④ B.②⑤④①③ C.④②③①⑤ D.④①③②⑤
4.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与雕琢
①所谓自然之美,是指作品清新而无雕琢气。
②汤惠休论谢灵运与颜延年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又《南史》载:“颜之问鲍照,己与谢灵运优劣。照曰:‘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秀,亦雕绘满眼’。延年终身病之。”
③雕琢章句是六朝文学创作的普遍趋向,钟嵘针对时弊,提倡艺术表现上的“自然英旨”。钟嶸认为,当时创作违反“自然”的艺术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良倾向,一是用事用典,一是宫商声病。这里要谈的是关于用事用典如何有损于自然美的问题。
④刘宋直至齐梁,写文章作诗盛行用典故,甚至发展到把一个人腹内装典故的多寡视为学问多少深浅的标志。为了矫正时弊,钟嵘提出“直寻”的主张,要求诗人到现实生活中观察社会,摄取创作的资料营养。
⑤“直寻”说出了艺术美的思想内容来自生活。“直寻”是诗人面向生活,从中汲取素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生活。就以颜延年来说,当他面向自然景物时,写出的诗句便有声有色,既真实又清新自然。陶渊明是一位在艺术表现上最有自然之美的诗人,比起谢灵运写景更高一筹,陶诗的自然之美,当然有作者天衣无缝的技巧,但何尝不得助于他对田园生活的深刻体会?非“直寻”,依赖用事用典作诗,从根本上说是违反了文艺再现生活的原则。舍源逐流,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写出的东西,怎会不轻者受拘束,有伤“真美”,重者“殆同书钞”呢!
⑥从文艺表现形式说,自然之美的形式离不开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文艺既然不是生活的原始照搬,就存在着物化的技巧问题。尽管艺术家们都反对雕琢气,可是实际上任何艺术创作都是既雕且琢的,包括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包括“芙蓉出水”的谢灵运的诗篇,包括苏东坡“行云流水”似的文章,包括近人潘天寿盖上“不雕”印章的画,等等。我以为,古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雕琢之事概莫能外,只是高明者雕而无痕,拙逊者“雕绘满眼”而已。
⑦作为自然之美,在表现上是一番创新,而非袭陈言。陆机《文赋》云:“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说出了根本。前一句是(甲),后一句是(乙),试想哪篇脍炙人口的诗给读者以自然之美的享受而不是独出心裁的创造呢?没有。有人以艺术家的才气如何来划分,认为才气横溢的人如李白、苏轼,纵手成文,全无琢痕。这只能是一个方面的因素。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晚年又精心研究诗律,可谓在艺术表现上一向用功的诗人。但他的诗予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同样达到天衣无缝。从上述诸多诗人的创作中我们看到艺术美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创新。
【1】第⑤段的“舍源逐流”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文中内容和你对诗人的了解,下列哪句是谢灵运诗歌中的句子?( )
A.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B.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C.芬馥歇兰若,清越夺琳圭。 D.嗟余怨行役,三陟穷晨暮。
【3】文中第⑦段甲、乙两处空应填写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独出心裁,乙:言之有物 B.甲:务去陈言,乙:言之有物
C.甲:言之有物,乙:独出心裁 D.甲:务去陈言,乙:独出心裁
【4】第⑦段中举杜甫为例,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分析。
【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5.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以前我有“美人蕉不美”的说法,现在很想收回。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
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中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凌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环境的艰难,更不觉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中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
紫色的流光抛洒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俯看着我。
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
它不再来。
即使再有花开,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
【1】文章以“好一朵木槿花”为题,请依据文章内容分析以“好一朵木槿花”为题有何作用。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3】赏析波浪线处“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在文中的作用。
【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6.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
唐 包何
郎官休浣怜迟日①,野老欢娱为有年②。几处折花惊蝶梦,数家留叶待蚕眠。
藤垂宛地萦朱履,泉迸侵阶浸绿钱③。直到闭关朝谒去,莺声不散柳如烟。
注解:①郎官休浣怜迟日:郎官,指程员外;休浣,官吏按例休假;迟日,指春日。②有年:丰年。③绿钱,青苔。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几处折花惊蝶梦”承上“郎官休浣怜迟日”句。
B.“数家留叶待蚕眠”承上“野老欢娱为有年”句。
C.颔联中“惊”“待”两字,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D.颈联中写到藤蔓“萦朱履”,融入了人的情感。
【2】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
A.雄浑悲壮 B.哀怨凄婉 C.闲适清雅 D.平淡自然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画线句。
7.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刘茂字子卫,太原晋阳人也。少孤,独侍母居。家贫,以筋力致养,孝行著于乡里。及长,能习《礼经》,教授常数百人。哀帝时,察孝廉,再迁五原属国候,遭母忧去官;服竟后为沮阳令。会王莽篡位,茂弃官,避世弘农山中教授。
②建武二年归,为郡门下掾。时,赤眉二十余万众攻郡县,杀长吏及府掾史。茂负太守孙福逾墙藏空穴中,得免。其暮,俱奔盂县。昼则逃隐,夜求粮食。积百余日,贼去,乃得归府。明年,诏书求天下义士。福言茂曰:“臣前为赤眉所攻,吏民坏死,奔走趣山。臣为贼所围,命如丝发,赖茂负臣逾城,出保盂县。茂与弟触冒兵刃,缘山负食,臣及妻子得度死命,节义尤高。宜蒙表擢,以厉义士。”诏书即征茂,拜议郎,迁宗正丞。后拜侍中,卒官。
③延平中,鲜卑数百余骑寇渔阳,太守张显率吏士追出塞,遥望虏营烟火,急趣之。兵马掾严授虑有伏兵苦谏止不听。显蹙令进,授不获已,前战,伏兵发,授身被十创,殁于陈。显拔刃追散兵,不能制,虏射中显,主簿卫福、功曹徐咸遽赴之,显遂堕马,福以身拥蔽,虏并杀之。朝廷愍授等节,诏书褒叹,厚加赏赐,各除子一人为郎中。
④永初二年,剧贼毕豪等入平原界,县令刘雄将吏士乘船追之。至厌次河,与贼合战。雄败,执雄,以矛刺之。时小吏所辅前叩头求哀,愿以身代雄。豪等纵雄而刺辅,贯心洞背即死。东郡太守捕得豪等,具以状上。诏书追伤之,赐钱二十万,除父奉为郎中。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察孝廉_____________ (2)奔走趣山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授身被十创(_______)
A.表被动 B.覆盖 C.蒙受,遭受 D.同“披”
(2)具以状上(_______)
A.全部,一五一十地 B.准备,备办 C.陈述 D.具备
【3】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兵马掾严授/虑有伏/兵苦谏/止不听。
B.兵马掾严授虑/有伏兵/苦谏/止不听。
C.兵马掾严授虑有伏兵/苦谏止/不听。
D.兵马掾严授/虑有伏兵/苦谏/止不听。
【4】把第②段划线句译为现代汉语。
茂与弟触冒兵刃,缘山负食,臣及妻子得度死命,节义尤高。宜蒙表擢,以厉义士。
【5】用一四字短语概括刘茂、严授、卫福、所辅的共同品格:____________。
【6】以第③段为例,赏析史传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8.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苏轼
①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
②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于上国3,然后得闻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3,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面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
③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④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释)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會任东周王室柱下史。②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③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史官。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④倍蓰(xi):超过数倍。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
【1】可填入第①②段末尾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哉 耳 B. 矣 乎 C. 乎 也 D. 耳 矣
【2】下列对第③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中人捋李公择当年读书处取名为李氏山房。
B. 李公择读书循流探源、含英咀华,获益良多。
C. 李公择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事迹闻名于当世。
D. 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是为了供后来者阅读。
【3】下列对文章运用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象犀珠玉与金石草木等各有利弊突出书的功能价值。
B. 以老聃、韩宣子、季札等事例说明古人能够博览群书。
C. 以作者听闻老儒先生手抄勤读来批评近岁市人不读书。
D. 第②段详写先秦圣贤,而同时代学风因众所周知略写
【4】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第①②段的作用。
【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9. 作文 详细信息
根据以下材料写作。
爱上一首诗,也许无助于改变世界,但却可能因此而改变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
这句话对如何处理当下遇到的种种难题很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题目自拟。